金惠敏

更新时间:2024-03-01 10:15

金惠敏,男,1961年生,河南淅川人,哲学博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员,英国国际权威期刊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编委,美国学术期刊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Los Angeles)编委,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北美国际东西方研究学会副会长,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传媒研究系客座教授。

学人档案

简介:

主编《差异》学术丛刊(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起)。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外人文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1998-2007),上海外国语大学211讲座教授(2009-2012),河南大学黄河学者(2004-2006)、省(政府)特聘教授(2006-2011)。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文化理论。

学历:

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

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获硕士学位。

199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博士学位。

1998年9月-1999年9月在美国加州大学批评理论研究所(Irvine)做博士后研究(联系导师为Mark Poster, Gabriele Schwab)。

获奖情况

1、英文专著Active Audience: A New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a Key Concept of Cultural Studies(Bielefeld: Transcript, 2012) 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2015)。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成果奖,每三年评选一次。

2、专著《意志与超越——叔本华美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 22.6 万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年;文学研究所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

3、专著《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台湾商务印书馆繁体字版,2005年6月;人民出版社简体字版,2005年12月,15.2万字),获河南省第五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省部级,政府奖),2009年8月。

4、论文《叔本华的想像论及其可能的价值》(《文学评论》1998 年第4期)获文学研究所优秀论文奖,2000年。

5、论文《在言辞与意义之间》(《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获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优秀论文奖,2004年。

6、主编《西方思想家研究》丛书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获奖公告见《光明日报》2001年2月20日)。

7、主编《大师私人话语系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其中《烟雨故园路——荷尔德林书信选》获新闻出版总署第六届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三等奖。

最近发表

1、《由“术”而“道”:老庄整体性技术观研究》,《哲学研究》2015年第6期。

2、《整体与直觉——海森伯美学思想管窥》,《哲学研究》2014年第8期。

3、《符号与财产——对老子文本的一种后结构主义解读》,《哲学研究》2013年第8期。

4、《技术与感性——在麦克卢汉、海森伯和庄子之间的互文性阐释》,《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1期。

5、《文化理论究竟研究什么?》,《文艺争鸣》2013年5月号。

6、《价值星丛——超越中西二元对立思维的一种理论出路》,《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7期。

7、《语言技术的否定辩证法——试论庄子“道言”的可能性》,《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8、《论“内通”非“通感”——钱钟书道家通感论接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9、《全球化时代的真理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重要论著

论文(中外文)

1. 《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1.8万字

2. 《审美化研究的图像学路线》,《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1.43万字

3. 《走向全球对话主义——超越文化帝国主义及其批判者》,《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1.82万字

4. 《20世纪西方美学的四个问题》,《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1.05万字

5. 《作为哲学的全球化与“世界文学”问题》,《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1.4万字

6. 《从形象到拟像》,《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0.7万字

7. 《趋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1.8万字

8. 《在虚构与想像中越界》,对话,《文学评论》2002年第4期,1.2万字

9. 《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现代之维》,《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1.15万字

10. 《叔本华的想象论及其可能的价值》,《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1.37 万字

11.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论纲》,《文学评论》1987年第4期,1.8 万字

12.《整体与直觉——海森伯美学思想管窥》,《哲学研究》2014年第8期,第122-126页

13. 《符号与财产——对老子文本的一种后结构主义解读》,《哲学研究》2013年第8期,第49-58页

14.《球域化与世界文学的终结》,《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1.01万字

15. 《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以主体性和他者性而论》,《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1.2万字

16. 《从超绝到经验》,《哲学研究》2000年第10期,1.18万字

17. 《论叔本华的美学本体论》,《哲学研究》1995年第10期,1.4万字

18. 《消费时代的社会美学》,《文艺研究》2006年第12期,1.63万字

19. 《在言词与意义之间》,《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1.45万字

20. 《尼采与中国的现代性》,《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1.33万字

21. 《主体性与另类性》,对话,《文艺研究》2000年第1期, 1.44万字

22. 《论叔本华的审美认识论》,《文艺研究》1997年第2期, 1.3万字

23. 《形而上学的毁灭》,《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2期,1.2万字

24. 《意义的诞生》,《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0.95万字

25. 《叔本华论疯癫与艺术创作》,《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1.23万字

26. 《永远的修辞性阅读》,对话,《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0.95万字

27. 《自然与文化的解构限度——思考在德里达“之后”》,《外国文学评论》2008 年第4期,1.4万字

28. 《抵抗的力量决非来自话语层面——对霍尔编码/解码模式的一个批评》,《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1.23万字

29. 《抵抗的受众诗学——<积极受众论>英文版自序》,《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2期,0.71万字

30. 《“图像—娱乐化”或“审美—娱乐化”——波兹曼社会“审美化”思想评论》,《外国文学》2010年第6期,0.75万字

31. 《理论没有“之后”——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说起》,《外国文学》2009年第2期,0.48万字

32. 《一个定义,一种历史——威廉斯对英国文化研究发展史的理论贡献》,《外国文学》2006年第4期,0.6万字

33. 《主体的浮沉与我们的后现代性》,《外国文学》2001年第6期,0.42万字

34. 《无限的他者——对列维纳斯一个核心概念的阅读》,台北《哲学与文化月刊》2005年第3期,1.3万字

35. 《孔子的仁学:一个后现代性的阅读》,台北《哲学与文化月刊》2003年第4期,1.25万字

36. 《论叔本华哲学的经验主义》,台北《哲学与文化月刊》2000年第12期,2.1万字

37. 《科学主义与德国现代解释学的创立》,台北《哲学与文化月刊》2001年第12期,2万字

38. 《抵抗的力量来自何处;:试论戴维.莫利的积极受众论》,台北《文化越界》第1卷,第6期,2011年9月,2.8万字

39. 《孔子思想与主体性问题》,台北《孔孟学报》2002年(总)80期,1.9万字

40. 《内部感觉与自在意志》,台北《哲学杂志》2001年1月(总34期),1.2万字

41. 《尼采与现代性问题》,台北《哲学杂志》2001年11月(总37期),1.6万字

42.The Constellation of Values: A Possible Path out of the Impasse of China-West Opposition, in Telos (abstracted by SSCI & A&HCI), 2015 Summer (171), pp. 118-123.

43.Bashir Makhoul's Installation ‘Enter Ghost, Exit Ghost’: The Revenge of Images or Imaging, in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 2012, vol. 29, 7/8, pp. 358-371. (abstracted by SSCI etc.)

44. Rubbish as a Consequence of Industrialisation, in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 2011, vol. 28 (7-8), pp. 354-357. (abstracted by SSCI etc.)

45. Active Audience and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David Morley, in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 2011, vol. 28 (4), pp. 124-144.(abstracted by SSCI etc.)

46. Simulacrum: An Aesthetization or An-esthetization, in: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 vol. 25, 6, 2008, pp. 139-147.(abstracted by SSCI etc.)

47. Redefining Global Knowledge, inTheory, Culture & Society(London: Sage), 2007, vol. 24, 7/8, pp. 276-280.(abstracted by SSCI etc.)

48. Neo-Confucianism and Post-Isms, inApoklypsa, vol. 66, 2003, Ljubjana, pp.133-143.

49. Literatura kot dejianje prestopanja meje, Intervju-Dialog s Professorjem Dr. Wolfgangom Iserjem, inComparative Literature, vol. 25, Nr. 2, Ljubjana, December 2002, pp. 77-88. (注:此文塞尔维亚语)

50. The Genealogies and Possible Futures of Cultural Studies: An Interview with Tony Bennett, inCultural Politics(Oxford: Berg), vol. 4, no. 2, 2008, pp. 161-182.

51. Für einen globalen Dialogismus: Zur begrifflichen Überwindung des » kulturellen Imperialismus« und der damit verbundenen kritischen Positionen, in: Rainer Winter (Hg.),Die Zukunft der Cultural Studies: Theorie, Kultur und Gesellschaft im 21. Jahrhundert, Bielefeld: Transcript, 2011, S. 197-218 .( 注:此文为德语)

中文著作

1、《消费他者: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文化图景》,商务印书馆,2014年。

2、《全球对话主义》,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年。

3、《积极受众:从霍尔到莫利的伯明翰范式》,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

4、《西方美学史》第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金惠敏为第一作者,分卷责任人,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汝信总负责)。

5、《后儒学转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6、《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台湾商务印书馆繁体字版,2005年6月;人民出版社简体字 版,2005年12月。

7、《后现代性与辩证解释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8、《意志与超越:叔本华美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2007年3月再版。

9、《反形而上学与现代美学精神》,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 《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译著(伽达默尔、杜特),商务印书馆,2005年3月初版,2007年3月重印(注:原文为德文)。

11、《阅读行为》,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译著(沃·伊瑟尔),主译(注:原文为英文)。

12、《史诗论》,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译著(保罗·麦钱特),主译(原文为英文)。

英文著作

Huimin Jin: Active Audience: A New Materi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a Key Concept of Cultural Studies,Bielefeld: Transcript, 2012.

本书是对英国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受众理论的研究,为英语世界关于这一主题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它不止是对伯明翰受众理论的学术性梳理和研究,更是对受众理论本身的推进,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雷纳·温特教授评论说:“金教授提出了一个关于积极受众的新唯物主义概念。通过这一概念,他试图确证,如果我们不是局限在话语的层面上,那么受众的经验和实践,受众的本真存在,就能够得到恰当的理解。……金惠敏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解释学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使他能够开辟和展现出新的研究指向和理论视角。”(译文发表于《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第1期)

“在中国当下文学理论界,直接以西文讨论西方热点问题的论著并不多见。在这方面,金惠敏先生为当代文论家们脚踏实地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作出了榜样。对金先生来说,这是他研究西方美学和西方文论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他多年以来持之以恒地走国际化学术之路的必然结果,我们相信,这仅仅只是一个漂亮的开端,不久的将来,金先生一定会出版更多更好的外文学术著作。”(摘自陈定家先生文章)

英文摘要(Abstract):

Despite a number of retrospective works on cultural studies, to date no other book dedicates itself to the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examination of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engagement with theactive audience theoryof theBirminghamSchooland its legacies.

However, this book is no mere reconstruction of active audience theory as Huimin Jin develops new theoretical insights initially through a critical review of Stuart Hall’s classical model of ‘encoding/decoding’ and close readings of David Morley’s groundbreaking ethnographic audience studies. Questioning the discourse model of the active audience proposed by Hall and Morley, Jin elaborates a new materialistic concept of audienc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出版图书

承担课题

1.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常生活理论与当代审美意识形态研究》,2010年立项(10BZW010)

2. 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与后结构主义批判》,2002年立项(02BZW002),2007年结项,等级为优秀

3.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比较诗学》(01AWW001)“阐释与接受”卷,2001年立项(注:该课题由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组织,邀请所外学者参加;课题组由周启超、刘象愚、金惠敏、史忠义等四人组成)

4.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美学史》(四卷本,2001年立项,编号01BZX046,汝信先生为课题组总负责)第四卷负责人,并承担部分撰写任务,2006年底结项,结项等级为优秀

5.主持文学所重点科研项目《德国思想与新结构主义文论》,2000年立项,已经完成、结项

对外交流

1. 2011年11月8日-2012年01月31日,在美国纽约Fordham大学传媒系做“高级研究学者”,联系人为北美媒介生态学会创始会长Lance Strate教授。

2. 2011年6月21-27日,应邀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参加麦克卢汉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在会上做了题为《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与庄子的技术观》的讲演,主持人为Rob Shields教授。

3. 2009年7月荣获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级研究学者”访美奖学金。

4. 2009年7月9日-17日应邀访问英国,在利兹都市大学文化研究学院主办的“霍加特:文化与批评”国际研讨会上做“文化研究:从地域性到国际性”讲演,论点被Sue Owen教授(谢菲尔德大学)引述。

5. 2008年10月21日-11月20日赴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为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大本营)进行学术访问,研究课题为“资本主义的文化转向与美学的社会化问题”,接待人为Axel Honneth所长、教授。

6. 2008年11月4日-7日应邀赴奥地利克拉根福大学传媒系访学,5日晚讲演《当代理论中的自然与文化》,主持人为Rainer Winter教授。

7. 2007年4月22日-4月25日应新加坡国立大学英文系之邀参加“结构、符号和游戏40年”(德里达)国际专家研讨会,发言题目为《自然与文化:穿越德里达的思考》。

8. 2007年7月12-16日应邀参加日本东京大学主办“无所不在的媒介”国际研讨会,两场演讲(《媒介理性从不单独作用》和《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公共空间》)和一场主持。

9. 2006年11月—12月为波兰科学院、捷克科学院和匈牙利科学院访问学者。期间,在捷克科学院主办的全球化地区会议上做了大会发言,题目是“全球知识的再界定”。

10. 2005年11—12月为英国学术院高级访问学者,在剑桥、牛津、爱丁堡、诺丁汉等名校就“英国文化研究”做调研。

11. 2002年8月—11月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做客座教授,研究德国解释学。

12. 2002年3月被外交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协选为中美“孔子思想与当代世界”国际会议专家组成员,在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主讲“孔子思想的后现代阐释”。

13. 2002年11月初受斯罗文尼亚哲学研究所、美学会之邀,在其主办的“艺术与文化中的霸权”国际研讨会上讲演《全球化语境中的意识形态危机》。

观点扫描

1、积极受众

2、媒介美学

3、社会美学

4、审美泛化

5、后儒学转向

6、美学资本主义

7、全球对话主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