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4-30 10:32
金星村位于浙江省余杭县的西端,古县治余杭镇的东侧,隶属于仓前镇。1992年全村649户,2341人。水田2134亩,桑地184亩,山林833亩;茶园40亩,竹地20亩,内塘37亩。地处平原与丘陵、农村与城镇的结合部。在农业上,是一个粮、林、蚕、茶、蔬、果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村。两家村办企业已初具规模。运输业也已兴起。金星村交通十分便利,村内公路南端与杭徽公路接壤,北与余良公路相连接,距仓前火车站6公里,距104国道16公里,东南离杭州市区25公里,通航能力达100吨位的余杭塘河,在村区设有码头。
金星村是一个农业先进单位,曾以粮食高产和向国家交售商品粮居余杭县第一而闻名。自1979年被余杭县革委会评为农业生产先进集体以来,历年被评为县级农业生产先进单位,1982年9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评为农业先进集体。其间,先后有日本、越南、斯里兰卡、喀麦隆等13个国家的农业专家来村参观考察。国家粮食部领导,曾来村考察储备粮情况。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谭启龙、沈祖伦、许行贯曾先后来村检查和指导工作。1973年,南方十三省农业机械化试点现场会的收割机试验在金星村举行。粮食产量最高年份,亩产达1201公斤,总产238万公斤,留有储备粮、现粮85万多公斤,票证37.5万公斤。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80年代以来,在积极兴办工业的同时,金星村对农业同样十分重视,他们向多元化的大农业进军,创一优两高,把农业和农民引向市场。村委会主任冯伯根兼任农业支部书记,直接抓农业,为创一优两高农业东奔西忙。抓投入、进良种、搞好引导和服务。1991年投资9.2万元,建造了大型翻水抗旱机埠,装机 55千瓦。1992年又投资4.5万元,建永久性渠道1000米,并进行了泵站改造。在基本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粮食品种的同时,已划出部分水田种植葡萄、草莓、甘蔗、蔬菜等经济作物和养鱼,还有部分农户培殖牛蛙和养殖甲鱼。1200多亩山地,全部种上杉树、松树和茶树。1992年,粮食亩产1087公斤,总产214.79万公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18万公斤。茶叶、蚕茧等收入也相当可观。
致富靠工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金星村的干部群众,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认为过去单抓粮食生产,集体富得慢,村民生活提不高。必须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工、农、第三产业一起上,集体、个人一起富。金星村工业起步虽然较迟,但他们市场看得准,重点抓效益。1985 年与杭州毛巾被单厂联营,筹建余杭分厂,1986年投入生产,该厂机器设备先进,车间内全部装有空调,一年四季基本保持恒温,保证了产品质量。经科技人员精心指导,生产的双鹊牌床单,1992年获浙江省宽幅高支纱大提花新产品奖。1992年实现产值475.94万元,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张床单。
杭州巨龙散装水泥设备制造公司,是在1987年创办的余杭县输送设备厂的基础上成立的。1992年产值880万元,利润44.88万元,是国家散装水泥协会第一批成员厂,浙江省计经委定点制造散装水泥设备的骨干厂。生产的2SQ-150A型无尘散装装车机,获1992年浙江省特优产品奖。在杭州设有办事处,在余杭、上海等地设有商行。
金星村现有村办企业两家,职工400人,拥有固定资产800万元,1992年计划产值1500万元,创利15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250万元。为加强对工业的领导,村党总支书记冯福坤兼任工业支部书记,亲自抓工业。
运输业是金星村的又一特色。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全村除集体拥有8辆汽车外,个人拥有汽车7辆、大拖和农用车10辆,手扶拖拉机74辆,三卡8辆。年运输净收入达160万元。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金星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进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早年公路贯通全村南北的基础上,1992年与朱庙公路相连接,加宽了通往各自然村的道路,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村里还每年拿出2.5万元以上,补贴每户50元水费。村建有卫生室,户户参加家财保险。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计划将在1993年投资50万元,重建村完小,改善办学条件。所有农户已建了新房,有的拆了二楼建三楼,室内搞装潢,高档家电进农家。全村社会稳定,邻里和睦,文化生活活跃,村镇建设有序。1986年起被中共余杭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