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胸雀鹛

更新时间:2024-06-20 16:39

金胸雀鹛(学名:Lioparus chrysotis)是莺科、雀鹛属小型鸟类,体长10-11厘米。头黑色,头顶中央有一道白色中央冠纹,颊和耳羽亦为白色,在黑色的头部极为醒目。上体深灰沾绿。两翅黑色,外侧飞羽有黄色外缘和白色端斑;尾凸状、黑色。颏、喉黑色,胸和其余下体金黄色。虹膜褐色或灰白色、嘴灰蓝色或铅褐色,脚肉色。

形态特征

雌雄羽色相似。前额、头顶至后颈黑色,颊后部和耳羽白色,眼先、颊前部、头侧黑色,头顶有一白色中央冠纹自额经头中央直达后颈,其余上体灰橄榄绿色或橄榄灰色。翅上中覆羽和小覆羽与背同色、呈灰橄榄绿色或橄榄灰色,初级覆羽和大覆羽黑色;飞羽褐黑色,外侧5枚初级飞羽外缘淡黄色,向内侧初级飞羽此淡黄色侧仅限于羽端并逐渐消失,次级飞羽外缘橙黄色具白色端斑,最内侧次级飞羽黑色,内翈缘以白色;尾黑色,外翈基部羽缘橙黄色。颏、喉、颈侧、上胸黑色,其余下体金黄色。

虹膜褐色或灰白色、嘴灰蓝色或铅褐色,脚肉色。

近种区别

该种外形和大小很像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但黄腹山雀尾短、呈方形,不为凸状,头顶无白色中央冠纹,而后颈有一白色块斑,翅上有两道白色横带,野外不难识别。

生活习性

习性: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2900米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中,也栖息于林缘和山坡稀树灌丛与竹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也成5-6只的小群,尤其是秋冬季节,常见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希鹛等其他小鸟混群。性胆怯。行动敏捷,常在树枝和竹丛间跳跃,也频繁地在林下灌丛间穿梭,不时发出“嗞-嗞-嗞”的叫声。遇有惊扰。立即飞离。持续不断叽喳低叫。一连串下降的五个尖细高音。

食性:主要以昆虫为食。据李桂垣等(1985)在中国四川剖析的17个鸟胃,所吃食物全部为鞘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据郑作新等(1987)、吴至康等(1986)及何晓瑞(1980)等分别在中国云南和贵州的研究,食物亦几乎全为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在胃中见有少量植物碎片。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印度(阿萨姆、锡金)、缅甸东北部和越南西北部。在中国分布于陕西南部秦岭,四川北部平武、绵阳、阿坝、茂汶、东北部万源、中部峨眉、天全、宝兴、灌县、西部康定、甘孜、西南部凉山、峨边、马边、甘洛、南部美姑、雷波、屏山、东南部南川、涪陵,贵州东部江口、北部绥阳、遵义,云南西北部贡山、碧江、东北部盐津、永善、西部泸水、龙川江与怒江间山脉、澜沧、南部西双版纳以及广西。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常绿阔叶林中,多置于林下竹丛和灌丛中。巢呈杯状。外层主要由竹叶和草构成,内层主要由苔藓、草和根构成,巢内垫有少许羽毛。每窝产卵3卵,卵白色、微沾有粉红色,被有褐色和淡赭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毫米×13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物种现状

2024年6月,湖北省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工作人员在三峡库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过程中,首次在秭归九岭头林场发现了金胸雀鹛。

主要价值

金胸雀鹛不仅羽色艳丽,是观赏鸟,而且主要吃昆虫,在植物保护中意义较大,应注意保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