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角银边草肚皮

更新时间:2024-03-08 21:18

“金角银边草肚皮”,围棋术语,指的是围棋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其效率也相应不同,角上围的最多,边上次之,中腹最不易围空。

背景介绍

众所周知,围棋对局的胜负,最终决定于对局双方所围地域的多少。故此,为了能够抢在对手前面多围空,对局双方通常都会先行抢占棋子围空效率最高的四个角,然后再进驻棋子围空效率偏低的四条边,最终双方才会去争夺棋子围空效率最低的中腹。古代围棋谚语中的“金角银边草肚皮”,实际上是在用通俗的语言向初学者表明上述的围棋棋理。

这是用来比喻在棋盘各个部位围取地域的不同价位。我们用图解的方式给大家来释疑,见图中黑棋在角上、边上及中腹各用了8个子围空,角上围了16目,边围了8目,中腹围了4目。说明将棋子下在角部发挥的效率最高,边则次之,中腹效率最低。因此,在通常的对局中,双方总是先占角部,然后拆边,最后才向中腹进展。

题解

金角银边草肚皮,这是说一个子下在盘上价值是不等的,下在角上最高,边上其次,腹中最低。这是我国古来的俗谚。下在角上象金子一样可贵,因为角上不仅得空多,而且易守难攻,先占据的一方可以以逸待劳;边上便次一等,如银子一般;中腹更次了,简直象茅草一样不值钱。

在日本是这样依次排列的:占空角、守角挂角、夹、大场。(笔者认为守角和挂角是一样大的)

图一:这是著名的“1、3、5”布局,其中1、2、3、5四步棋叫占空角,4、6叫挂角,10、11叫守角,7、8、9是为了防止对方夹。从这里可以看到先角后边的大致情况,没有特别原因双方都是轻易不肯向中腹走的。

理由

为什么角上价值大,边上其次,中腹最小呢?这个基本常识不下棋的人是不容易感受到的。因为乍看总是中间大,但只要你下几次就会懂得了,理由是这样的,请看图二:

图二(示意):黑在角上用八个子围了12目,而在边上要用十二个子才能围12目,可是在中腹围12目却要用十八个子,这就可以看出在角上下子价值大的道理来。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这就要说到棋盘边的特性了,请看图三:

图三(示意):黑方在角上用两个子可以吃住一个白子,在边上要用三个子,在中腹必须用四个子才能吃一个。

这就说明了对方不能在角上入侵,否则容易被歼。那么,盘边就成了天然的屏障。

再看图二,在角上围空,只要围两边,就象造房子靠着山省了两道墙,也象兵在山区,守住隘口可以以一当两。而在中腹围空就象陈兵平原,必须四面筑起工事来,自然费力多了。这就是金角银边草肚皮的理由。看过了图三,我们也就懂得先占角的一方为什么易守,对方为什么难攻了。得空多和易生存是围棋中最基本的两条原则。

运用

这是一条最基本的道理,所以每局棋中都能遇到。

图四(古谱):这是宋版《忘忧清乐集》所载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相传是我国最早的弈谱。中国古代下棋都是用座子的,但即使如此,那时同样是先从角上走起,后向边上和中腹发展。全局共43手,是白棋先走,具体着法和近代已较接近,这说明金角银边草肚皮这一规律,很早就被弈家发现了。虽说这个谱不一定是真的,或者是后人假托,但即使是假,也在宋以前,距今也有千年。而且在东汉著名辞赋家班固马融的《弈旨》和《围棋赋》中均提到“保角依旁”,亦是重视角和边的佐证。

图五(古谱):这是著名的43手“镇神头”图,相传是王积薪骊山老母处学来。顾师言用它打败了“神头国”太子,王、顾二人都是唐代国手。这个图也是由角上杀起,渐向边,再向中腹发展的。

图六(中国流):这是最新的布局。“中国流”布局也是由角向边并向中腹发展的,但它稍有不同,就是不先角而提前向边发展。

图七(习题):在一个角空着的时候,有时也能遇到先在邻角打个定式的情况,这时白该怎样下呢?

图八(本手):白1按定式走一手是本手,本手就是本分之着,或称正着。但这样黑2占据了空角。

图九(好):白1抢占左边空角,虽然违反了定式的常规,但由于空角价值大,黑2时,白3逼,得角空,是一种好想法。在定式中,该走的一手棋不走,一般说是损失比较大的,也就是说图八中白1拆的价值比普通拆边来得高。图九成立,也说明了占角的价值比普通拆边来得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就和“劳逸有关”的拆边差不多。

总结

“金角银边草肚皮”是一般规律,但也是可以变通的,吴清源早年和日本本因坊秀哉的对局,就曾下过先走四四,后走三三,再走天元的著名布局,后来他创造的“新布局法”,更是十分强调向中腹发现的重要性。吴清源的探索,看上去打破了金角银边草肚皮的常识,实际上就重视棋子价值而言,却是完全一致的。

“金角银边草肚皮”的中心是说明棋子的价值,它包含着丰富的棋理,是我们研究棋艺的基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