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鉽

更新时间:2023-08-31 10:15

金鉽(1869—1950),字范才,一字式金,号蘅意,别号陶宦。祖籍安徽休宁,出生于江苏省通州直隶州泰兴县(今江苏省泰兴市)。清光绪二十一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中国近代著名文史学家、教育家、方志学家,人称“金太史”。曾三度参与修纂《江苏通志》,应沙元炳之请任雉水书院(安定书院)山长,晚年住泰兴县城南草巷。

人物经历

金鉽,字范才,一字式金,号蘅意,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于1951年。其祖上本安徽休宁人,明末始迁居泰兴,至金鉽已九世。父永康公,字松乔,少时从岳丈戴氏经商,肆衣为业。稍有积蓄,出资托其弟经营木业,结果本金损折一空,木行倒闭,只得以剩余木料制作成简单家具市售来维持家计。金鉽幼从母氏读书,后师事同邑名士朱铭盘,聪慧明敏,七龄能属对,八岁通诗文,有“神童”之誉。

明、清读书人要考取秀才,须经“童子试”,要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关。应童子试那一年,金鉽在众“童生”中年龄小而才学不凡,那些同应“童子试”的考生怕他挤占了自己的名额,便借口他原籍安徽,既无牒谱,又未加入泰兴籍,在县试、府试时群起而攻之。到了院试时攻击者益众,要求取消其考试资格,幸得时任江苏学政的黄体芳力排众议,不允所请,才使金鉽顺利通过考试,得入县学,时年仅15岁。

光绪八年(1882年),江苏学政黄体芳在两江总督左宗棠支持下,在学政驻节之地江阴创办南菁书院,为当时江苏最高学府,学生须经严格考试才能入学。考生多为全省生员(秀才),有的还是举人。金鉽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入南菁书院,当时由著名学者黄以周(浙江定海人,第二任南菁书院山长)与缪荃孙(江阴人,第三任南菁书院山长)分主书院经学、词章科目的讲习。

与金鉽同砚的众学子中有武进吴稚晖、上海钮永健、六合田其田、如皋沙元炳等。据吴稚晖回忆,当时书院有三位弱冠学子才学出众,被目为神童,一为无锡杜嗣程,一为六合田其田,还有一个就是泰兴金鉽。光绪十七年(1891年),19岁的金鉽参加拔贡考试,名列全省第四,成为优贡生;两年后赴江宁乡试,与吴稚晖、钮永健等同中举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金鉽赴京会试,名列前茅;后殿试中式二甲第67名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时年仅23岁。考完会试,等待发榜期间,甲午战败,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舆论一出,举国哗然,在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与梁启超一起联络十八省应试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朝廷,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史称“公车上书”,金鉽也是联名上书的举子之一,这表明金鉽拳拳爱国之心。金榜题名后,金鉽南归省亲,途遇林旭,二人在海轮上竟夕长谈,彼此仰慕。两年后,林旭等“六君子”在戊戌政变中慷慨就义,金鉽有诗挽亡友:

与君黄海同舟夕,手抱班书说贾生。

北海高明时少小,东坡灾难到公卿。

弹冠我负一言诺,钩党君成六士名。

今日墓田归不得,右军怀抱向谁倾?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金鉽与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进士、南菁书院同窗好友沙元炳同授翰林院编修,二人在京师同朝为官。在京期间,金鉽还与甲午恩科状元张謇有过交集,《张謇日记》中有所提及。其后,金鉽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无意宦海沉浮,遂于同年年底向翰林院请长假归故里。

回到家乡后,金鉽先后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应泰兴知县龙璋之聘任襟江书院总教习;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应沙元炳之聘任如皋安定书院山长;同年,又应江苏学政唐景崇之聘,改任江苏全省高等学堂(前身即母校南菁书院)监督。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受两江总督端方派遣,金鉽赴日本考察教育,为期半年。其间先后考察了长崎、福冈、大阪、东京等地,对日本国民教育之普及、学校管理之严明、课程设置之先进留下深刻印象,他意识到兴教育,开民智乃强国之根本。对金鉽赏识有加的端方不久移督直隶,金鉽考察归国后也就失去了在教育上有所作为的机会。

1911年辛亥革命,改朝换代,民国肇始,金鉽以声望被里人公推为泰兴县民政长,主一县之政,在任两年。其间,他首创泰兴孤儿院,收恤孤独,闾里称善。民国三年(1914年)冬,金鉽经江苏省省长齐震岩推荐,就任江西省彭泽县知事。彭泽地瘠民贫,而政府征收的赋税日加无已,如依法征收,则百姓不堪重负;如拒不执行,则对上又无法交代,令金鉽左右为难,正是“亦知忧国苦民军,政拙催科疾在躬”(金鉽《留别彭泽》诗句)。不久,袁世凯上演称帝闹剧,倒行逆施激起举国声讨,并引发了护国战争。金鉽不愿在“洪宪”朝为官,遂上书请辞,回到故乡泰兴。

在泰兴县城南草巷与苏利巷的交界处,有一座不小的宅院,院内有近百间房屋和大大小小三座花园,这就是泰兴城有名的金太史第,是为金鉽归隐乡闾后置办的房产(金鉽一度受聘于商务印书馆,薪资颇不菲,故有能力置办如此家业)。在宅院临南草巷的大门堂入口处的屏门上方高悬着一块近3米长的匾额,上书“金太史第”四个大字,据说是当年光绪皇帝的御笔亲书。金鉽致仕回乡后,莳花种草,每值花好月圆之夜,即邀请朋好墨客,赏花弄月,吟诗作赋,得林泉之乐。金鉽请好友沈文瀚题写“陶宧”二字,勒石以为宅名,以志自己与古贤陶渊明一样归隐林下的淡泊情怀。宅院深处有小楼,名曰“江山小阁”,为陶宧主人读书修志之所。

1938年苏北沦陷,日军驻泰兴占领军司令加藤登大佐强征金宅作为驻军司令部。鬼子兵在金宅每日操练,砍伐树木,践踏花草;到了冬天,竟将房屋地板撬起来劈作柴火来生火取暖,把个昔日充满文人气息的幽雅宁静宅院弄得鸡犬不宁,满目疮痍。历尽沧桑,如今的南草巷金太史第已不复旧日模样,只有“陶宧”二字石碑依然挺立。

主要作品

金鉽先后主修《宣统泰兴县志》《如皋县志》,参与编修《江苏通志》《江苏通州志》,毕生精力尤尽萃于《江苏艺文志》,著有《江苏地理沿革考》《江山小阁诗文集》等。

人际关系

沙元炳,金鉽同科进士、好友。

金鉽师事“通州三生”(张謇、范当世朱铭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