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闸

更新时间:2024-09-19 08:57

金门闸,位于河北省涿州市东北部义和庄乡北蔡村北3.5千米永定河右岸,卢沟桥下游30千米处。金门闸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初为草闸,引清刷浑而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将金门闸改建成石闸,目的是引清攻沙。后多次修葺或大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金门闸重建,改坝为闸。1995年,金门闸停止使用。

历史沿革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保定以南诸水与浑河汇流,势不能容,时有泛滥。同年四月廿九日,康熙帝乘舟阅视浑河,至同年五月十日还京。见灾民以水藻为食,命着速浚河筑堤。巡抚于成龙疏筑兼施,濬河百四十五里,筑南北堤百八十余里。同年七月廿一日,康熙帝赐浑河名永定河。自是浑流改注东北,无迁徙者垂四十年。

金门闸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为草闸,位于宛平县南、竹络坝北(今任营村南、窑上村北)的永定河右岸堤段。当时永定河水含沙量很大,为治沙患引牤牛河水入永定河,以水攻沙,引清刷浑而建。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将金门闸改建成石闸,目的是永定河水大则闭,防浑水倒漾,水小则开,引牤牛河清水入永定河攻沙。

清乾隆三年(1738年),将闸移地(由原址移到今窑上村南、韩营村北的永定河右岸堤段,也就是现存金门闸的位置)并改建为减水石坝,以分减永定河洪水,仍袭用了康熙金门闸旧称。因河床淤高,坝时常随之修葺增高。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道光三年(1823年)、十一年(1831年)和二十三年(1843年)遂将龙骨加高至八尺七寸(2.78米),尚可泄水。迄又将三十年,河底淤高与龙骨平。

清同治五年(1866年),筑埝堵闭,涓滴不能启放,坝废弃。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直隶总督李鸿章上《筹修永定河闸坝折》,开始大修金门闸石坝,并疏浚引河入小清河,至4月工竣。

清宣统元年(1909年),河臣吕佩芬主持重建金门闸,改坝为闸。辟闸孔15道,各设闸板,启闭由人,成为真正意义的泄洪闸,该闸“水小可闭之以遏其轶,水大可启之以杀其怒”,控制自如。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改建南端两孔为铁闸门。

1971年,金门闸复加改建,作为灌溉用闸门,其余各孔均废。

1995年,永定河三家店下游断流,金门闸停止使用。

遗址特点

金门闸为顺堤南北向排列,共15孔,南北宽100.6米,东西进深54.62米,建筑占地8335平方米。闸的主体由南北金刚墙及其间14座鸡心垛组成。14座鸡心垛形制、规模相同,均列于金刚墙之间,形成15孔闸涵。垛为长方形,迎水面(东向)砌成三角形。垛顶斜置绞关石4根,其顶端置圆孔为提吊闸板所用(闸板应为双槽木制,现已无存),金刚墙东西两端各续外撇45°的雁翅墙,使闸迎水、顺水面形成敞口的簸箕形。闸底皆为海墁石坦坡。

文物遗存

金门闸现存比较完整,在南闸台南部碑房内,立有碑刻五通:一、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题诗碑,碑阳堤柳,碑阴阅金门闸五言诗各一首;二、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金门闸睿淤碑》;三、清道光三年(1823年)《上谕》碑;四、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金门闸减水石坝记》;五、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金门闸记》。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金门闸浚淤碑》载:“着传谕周元理,督饬河员,于金门闸过水之处,即为挑浚,务使积淤尽除,水道畅行,以资疏泄。嗣后金门闸每遇过水,永远照此办理”。

清道光三年(1823年)十二月初十日,内阁奉上谕:“近年永定河流受淤较重,据张文浩等逐一履勘,南二工拆修升高,金门石闸龙骨、坝台、金墙、海埠、石簸箕……又迎水引河、闸外减河等工并厂房器具,共估银十万三千四百五十一两零。着俟来岁春融,照估趟办,统限汛前一律完竣”(金门闸《上谕》碑)。

历史文化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阅视金门闸时,题诗两首。

碑阳堤柳一首:“堤柳以护堤,宜内不宜外;内则根盘结,御浪堤弗败。外惟徒饰观,水至堤仍坏;此理本易晓,倒置尚有在。而况其精微,真解亦奚怪;经过命补植,缓急或少赖。治标兹小助,探源斯岂逮。”

永定河经卢沟桥向南入河北,之后在天津汇于海河,至塘沽注入渤海。在清代二百多年中,永定河平均不到4年就有1次洪灾,甚至水淹北京,成为威胁京城安全的重大隐患。

“永定河亦名无定河,即桑乾下游。……以其经大同合浑水东北流,故又名浑河,元史名曰小黄河。”又“永定河汇边外诸水,挟泥沙建令瓦而下,重峦夹峙,故鲜溃决。至京西四十里石景山而南,迳卢沟桥,地势陡而土性疏,纵横荡漾,迁徙弗常,为害颇巨。”“从古未曾设官营治。”(《清史稿、河渠三》)

据《清史稿》《北京历史纪年》所载:自清顺治下迄宣统的267年间,永定河共决口48次,即顺治2次,康熙1次,雍正2次,乾隆10次,嘉庆6次,道光5次,咸丰4次,同治7次,光绪11次,平均5年余一次。其中咸丰、同治、光绪三帝在位58年间,决口22次,平均不足三年一次。

因此,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命巡抚于成龙疏筑兼施,永定河改注东北。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始建草闸——金门闸,目的引清刷浑而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将金门闸改建成石闸,目的引清攻沙。清宣统元年(1909年),河臣吕佩芬主持重建金门闸,改坝为闸。“完全是按现代涵闸原理和构造设计的,实现了金门闸建设史上的一次革命”。

文物价值

金门闸作为清代永定河分洪减灾的大型水利设施,对维持清代京畿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发挥过重要历史作用,是劳动人民和工程技术人员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金门闸的兴废与修建,真实记录了永定河河道及其治理方略近300年演变过程。尤其是由闸改坝,复又建闸的过程为现代研究清代永定河治理方式与水利工程设施的建筑形制提供了重要而独特的实物依据。

金门闸作为清代永定河上重要水利工程设施之一,其由闸改坝,复又建闸的历史,犹如一部河渠志书,记录了清代关于永定河乃至直隶地区水患治理的重要内容,反映了清代永定河治理方略由“筑堤束水,引清刷浑”到“上拦、中泄、下排”的演进过程,是中国古代社会治河策略由局部治理向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初步尝试。

文物保护

1987年,涿州市水利局为保护金门闸遗存石碑,建碑房四间。

1986年5月至次年9月,涿州市文物保管所董凌魁、杨卫东、黄涿生、张树森等曾先后作过四次调查,获得较完整的资料。

1993年7月15日,金门闸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河北省53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的两处水利工程设施之一。

2006年5月25日,金门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金门闸,位于河北省涿州市东北部义和庄乡北蔡村北3.5千米永定河右岸,卢沟桥下游30千米处。

自驾:由涿州市经华阳路、花田路、永码路,进入Y011,行驶6.4千米,达到金门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