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06 10:06
金龙巷又称金龙街、寿星巷,位于现今梧州市建设二路,是迄今为止梧州乃至广西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明清风貌古建筑民居群落。据史料记载,金龙巷古宅多为清代建筑,最古老的已有300多年历史。金龙巷虽历史久远,但因其多为富绅住所且地势较高,不受洪涝灾害影响,因此得以保存较为完整,为梧州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现金龙巷内尚有住户达三百之多,巷口建有牌楼,并被列为“特色民宅”区予以维护。这片有“梧州的西关大屋”之称的古民居群,可以说是梧州近代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金龙巷街巷长约350多米,清一色石板路面蜿蜒曲折,整条古街巷犹如长龙蜿蜒,街巷胡同勾勒出“龙”的轮廓,一切都显得那么错落有致。这里共有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初期民居建筑22座,多集中在建设路的主道及一、二、三巷,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据调查,这处清代民居群,南北长94米,东西宽50米,均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屋与屋紧接,每座均有天井,进深约13~20米左右;墙体用青砖砌成清水墙,正门各用樘栊门,屋内正间与次间用板墙分隔,金柱(屋内立柱)外露,内檐装修,每间进深隔扇不同;有的地面还保留有清代方砖,木构梁架有7架梁或5架梁,屋顶为硬山顶或悬山顶,部分屋脊造型精致,配有图案雕饰,外墙及檐梁、档板尚存不少雕饰艺术,内容有民间故事、吉祥纹饰等。 金龙巷两边都是门,门内大有文章:脚门,趟拢,厚实的木门,前厅天井如天神降临,射下有棱有角的光束,光束投射地方外仍然是油油的苔。 门面宽,而进深很浅(也有较深的),正中一个大门,入门是天井,因都是小户人家,大门与天井之间不建照墙,推门一望便一目了然。两边是厢房,越过天井,正中是客厅,两边还是厢房。厢房向街有小窗,厢房的采光主要靠天井。从整个民居群总体布局、建筑风格来分析,基本与清代中晚期的岭南民居风格吻合,其做法符合清政府的《工程做法则例》,为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实物依据。
在金龙巷的巷口,有一栋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小楼,这就是广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广西梧州地委所在地。中共梧州地委是广西最早的中共领导机关,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25年12月,中共梧州地委成立。1927年5月,中共广西地委在梧州建立,1928年1月,改为中共广西特委。同年9月,中共广西特委改为中共广西临时省委。1978年地委旧址按原貌重新修复,并在旁建革命事迹陈列馆。
明初,以侯大苟为首的瑶民军队,经常率兵进攻梧州、杀死明朝官员。于是明朝廷将两广的军事重心移往三江水口的梧州。明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政府设两广总兵,韩雍任左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明成化六年(1470年),梧州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督府。韩雍统兵十六万驻扎梧州,在河东河西设立两大兵营练兵,位于河西今西堤路电池厂临河一带的练兵点称大较场,位于河东城内北门附近的练兵点称小较场。清乾隆八年,梧州府副将朱武英把小较场改建为官邸区,即今金龙巷的前身。之后许多官宦世家、富商巨贾纷纷建宅迁入,渐成规模住宅群。当时,朱武英的儿子朱金龙人缘极好,且身怀绝技,在此享付盛名,故宅群命名为“金龙社”,清末又改为“金龙巷”,民国时称为“金龙街”。
金龙巷内居民屋顶临街而立的矮墙就是女儿墙,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子,不能出门,只能隔着那道矮墙向外眺望,如此,便被人称作女儿墙了。传说中女儿墙更因寒门男子桂生与富家千金翠玉的婚事而名声大振。在上世纪30年代,寒门青年桂生与富家千金翠玉因文采相惜,并打破封建传统促成姻缘。当时可说是梧州这个小城中一件天大的喜事,人们都戏称这是“白屋巷的儿子”娶到了“金龙巷的女儿”。于是居民在修建骑楼时,都要叮嘱工匠修起一道精巧的女儿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