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龟村

更新时间:2024-04-10 17:39

金龟村位于深圳市坪山区,历经400余年发展,方圆接近14平方公里的金龟村,有7个自然村,共160多户人家,这些原居民都是客家人

自然条件

金龟村位于深圳市坪山新区,有山景、海景,风景优美,气候温和,冬暖春早,降雨充沛的特点。生态环境良好,大气环境质量优,山体植被总体良好。

位于该村的螃蟹屋基水库属国家小(一)型水库,水域面积达239.7亩,蓄水量138万立方米,具有保灌、养鱼、垂钓、水上游乐(待开发)等功能;全村共有山坪塘31口,水域面积130亩,蓄水量14万立方米。

土地利用

全村村域面积8400亩,其中耕地面积2326亩(山土面积955亩,水田1371亩),林地2000亩,果园800亩,坡地2000亩(退耕还林273亩)。

人口状况

金龟村辖8个村民小组,共有806户,3419人,劳动力人口1618人。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占5%,初中文化水平的占60%,小学文化水平的占35%,具有专业技术的农民仅占1%。

产业状况

金龟村以五个方面作为主要产业:

(1)粮食种植业:优质水稻1300亩,红苕、小麦、蔬菜等900亩。

(2)果园种植业:现有天台山果园一个,用地800亩,果树11.8万株,年产果6万公斤。

(3)水产养殖业:螃蟹屋基水库一座,年产鱼32吨,养鱼池62口。

(4)观光生态林:该村现有黄荆古树(距今1000多年)一棵,白果树(距今200多年)4棵,寺庙7座(唐朝文化艺术遗产),生态林600亩。

(5)畜牧养殖业:全村养猪存栏3018头,其中养猪大户2户年养猪120头,山羊450头,肉牛120头,均属分户养殖。

经济发展

金龟村无固定的集体经济项目和收入,2008年全村经济总产值2253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100元,其中劳动力转移及务工收入600万元。

村落建设

金龟村村民居住形式以小集中、大分散为主,居住较为集中的居民点包括黄桷堡、牛长坡脚、张家湾、古楼房、牛房嘴、书房堡、螃蟹屋基、尹家大院等8个居民点。

人口分别为320人、100人、80人、70人、150人、70人、90人、40人,共256户。

全村砖混结构房屋面积85475平方米,人均拥有面积25平方米,土木结构面积23933平方米,人均拥有面积7平方米。全村有独立厨房405户,有独立厕所399户,有独立圈舍497户,有独立院坝的420户。

基础设施

1、行政办公 :金龟村现有办公室1间,20平方米,远远不能满足办公的需要,急需修建。

2、文化教育 :村级小学一所,共设置8个班(其中幼儿班2个),教师10人,在校生430人。

3、卫生事业 :金龟村现有医疗卫生点6个。

4、社会保障事业 :全村共有五保老人12人,绝对贫困户65人,相对贫困户130人。

发展条件

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 :省道205“泸顺”公路横穿金龟村,距国道319线、省道205线4公里,交通方便区位优势明显,在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好的旅游发展前景。

(2)交通优势:现有村级公路6公里,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通了公路,交通运输比较方便。

(3)信息通讯优势:现有光纤入户200户,程控电话300门,信息灵通,联系方便。

(4)资源环境优势 :金龟村山水相依,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螃蟹屋基水库,天台山果园,森林(古树)果树,观光休闲业、生态林、发展优势明显。水产养殖、林果业、畜牧饲养业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佛教文化活动、餐饮业、村级文化、商贸中心突出,对全村有较强的辐射作用。

发展劣势

(1)山多、田土少,人均耕地不足。

(2)坡高,居住条件差。

(3)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4)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规划目标

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培育状大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实现金龟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全面、稳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产业发展:形成“一心五带”,“一心”:以观光休闲业为中心。

“五带”:①库区和水产养殖业带。利用螃蟹屋基水库的自然资源及优势,在自流灌溉区内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水库内开发划船、荡舟、垂钓游。通过稻鱼田工程及山坪塘用于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发展休闲垂钓。主要布局在一社、二社、五社、六社、七社。既可优先鼓励农户分散发展,也可引进“业主”整体开发;

②养殖、动物猎场带。利用山地种植饲料、草,发展养猪、牛、羊、鸡产业以及野外动物猎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巩固和发展现有养猪大户。结合退耕还林及现有土地发展牧草1000亩,布局在六社、七社、八社。在天台山、西禅寺、北禅寺支持农户进行羚、绵羊规模养殖。在中塘公路两侧规划猎场二个,养殖可猎动物为打猎爱好者提供优质服务;

③赏花品果带。利用天台山果园基地,成片种植具有可观赏性的花草、果树,利用螃蟹屋基下游的优势,发展种植莲藕(赏荷花)300亩,开展赏花品果度假旅游;

④森林(古树)带。充分利用原有生态林、黄荆树古树(距今1200多年)、白果树(距今200多年)、黄楝树(距今300多年)、螃蟹屋基的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开展生态农业观光游,继续扩大退耕还林面积,培植新生林区500亩,重点分布在四社、六社、七社、八社;

⑤佛教文化带。重点布局在螃蟹屋基、金龟寺、西禅寺和北禅寺,共8座寺庙。

生产条件:能排能灌的基本农田人均达0.5亩,农业机械每年增加5台。实现“灌溉不用挑,打药不用抛,运输不用拉”。

收入水平: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人居环境:实现“六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通沼气;达到“三化”,实用化、卫生化、美观化。实现“走路不湿鞋,煮饭不烧柴,居住不觉烦”。

农民素质:各种培训率达90%以上。

农村道路:村域主要道路形成“一横四纵”的路网格局。

社会事业:建成“一校、一园、三室”,计划生育率保持90%以上。

农村社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到2010年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0%以上,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100%以上。

文明风尚: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保持良好治安状况,村民满意率达98%以上。

民主政治:村级班子团结、民主、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公益事业民主决策,村务四公开,村民满意率达85%以上。

地理位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