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7 16:31

针(拼音:zhēn),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针的异体字写作“鍼”,大约产生于战国;“针”字产生于汉代以后。针的本义指一种用来缝制衣服的工具,其形状为细长形,头部尖锐。针的特征是尖而细长,具有这种特征的其他东西也可称为针,如松针、指南针等。中医治病方法针灸,也可简称为针,用于针刺、扎针等词中。此外,针又指西医治病时用来注射液体药物的工具。由此引申,针又指针剂,如打针、预防针中的针。

文字源流

表示针的字,最早是“”。“箴”是形声字,“”作形旁表义;“咸”作声旁表音。以“竹”为形,表示材料。在原始社会里,还没有金属的针,“箴”所反映的是竹制的针。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金属的针,这种变化体现在字形上就是“鍼”字。“鍼”同样是形声字,声旁为“咸”,指示读音;形旁为“金”,反映材料。“鍼”就是金属的针。这一字形后来又产生了一个俗体作“針”,右部的“十”字可能是针的象形。现代通行用“针”,“鍼”被作为异体字废除了。

针的本义指一种用来缝制衣服的工具,其形状为细长形,头部尖锐,尾部有孔。这种工具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针在开始时是用竹做的,这种竹做的针因为无法在尾部打眼穿线,所以只能起联缀衣服的作用,即在两块布或两张兽皮间分别用竹针穿眼,再用手把线引过去。只有发明了可在尾部穿眼的针以后,针才具有缝纫的作用。

针通常是尖而细长的,因此,具有这种特征的其他东西也可称为针,如大头针、松针、指南针等。

在中国医学中,有一种特殊的治病方法,即通过用针扎刺人体上的某些穴位来疗病,这种方法称为针灸,也可简称为针,用于针刺、扎针等词中。用针治病又转而引申为救治社会弊病的手段。如汉桓宽《盐铁论·国病》:“万里之朝,日闻唯唯,而后闻诸生之愕愕,此乃公卿之良药针石。”

此外,针又指西医治病时用来注射液体药物的工具,这种工具的主体部分通常用玻璃或塑料制成,有筒、推进杆,头部为针状,中空。由此引申,针又指针剂,如打针、预防针中的针,都指针剂。

针可以刺人,也可以挑刺,所以针往往与“矛盾”“斗争”相联系,如“针锋相对”“针尖对麦芒”;但是也有完全相反的用法。被磁石吸引的针和被琥珀吸引的芥,合而称“针芥”,形容二人相互吸引叫“针芥相投”。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鍼。”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后人因以“针芥相投”或“针芥之合”比喻互相投契。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職深切(zhēn)

(鍼)所以縫也。从金咸聲。

【注释】徐鉉注:今俗作針,非是。

说文解字注

【卷十四】【金部】

(鍼)所㠯縫也。縫者,以鍼紩衣也。竹部箴下曰:“綴衣箴也。”以竹爲之,僅可聯綴衣;以金爲之,乃可縫衣。

从金,咸聲。職深切,七部。今俗作針。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部】 針;康熙笔画:10;部外笔画:2

(zhēn)《广韵》之林切。《集韵》《正韵》诸深切,并音斟。《说文》徐注:俗针字。所以缝也。《易·乾卦》:各从其类。疏:若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天宝遗事》:唐宫中七夕结彩楼,陈瓜果、酒炙,祀牛女,妃嫔各执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

又姓。明隆庆举人针惠。

又方书针灸法。互详后针字注。

又虫名。《古今注》:蝌蚪,一名玄针。又书法。有垂露体,悬针体。庾信《谢赵王启》:垂露悬针,书恩不尽。

(zhèn)又《广韵》之任切。《集韵》《韵会》《正韵》职任切。并枕去声。《集韵》缝也。

又刺也。

【戌集上】【金部】 鍼;康熙笔画:17;部外笔画:9

(zhēn)《唐韻》職深切。《集韻》《韻會》《正韻》諸深切。并音斟。《說文》:所以縫布帛之錐也。《左傳·成二年》:楚侵及陽橋,孟孫請往賂之,以執斲執鍼織紝,皆百人。註:執鍼,女工。《列子·湯問篇》:詹何以獨繭絲爲綸,芒鍼爲鉤。《集韻》:或作箴。亦作針。

又刺也。《前漢·廣川王傳》:以鐵鍼鍼之。註:鍼,刺也。

又《方書》:鍼石刺病。唐狄仁傑善鍼術。

又人名。《左傳·定四年》:鍼尹固與王同舟。《釋文》:鍼,之林反。

(qián)又《廣韻》《集韻》并巨鹽切。《五音集韻》:鐵針𢴪物也。

(qián)又《廣韻》巨淹切。《集韻》《韻會》其淹切。并音箝。人名。《詩·秦風》:子車鍼虎。《左傳·隱八年》:陈鍼子送女。註:鍼子,陈大夫。

又《莊三十二年》:命僖叔待於鍼巫氏。註:鍼巫氏,魯大夫。

又《僖二十八年》:鍼莊子爲坐。《釋文》:鍼,并其廉反。

又地名。《左傳·成六年》:侵宋師於鍼。《釋文》:鍼,其廉反。一音針。

(jiān)又《五音集韻》:古咸切。音緘。病無所取丸散不能消除,病在經絡,以鍼鍼之。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釒”的第二笔是短横,末笔㇙(竖提)一笔写成。“钅”“十”等宽,顶部左右旁齐平,底部“十”低。“钅”,第三笔横起笔于横中线。“十”,横笔从田字格中心起笔,略向右上斜行;竖笔穿过横笔中点下行。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