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5 17:47
针刺感应是指机体接受针刺时局部出现的酸、胀、重、麻或触电样的感觉。
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现代称为“针刺感应”。产生针刺感应时,针下有沉重紧涩的感觉,在针刺部位有酸、胀、重、麻感,有时还出现不同程度的感传现象。
针刺不同穴位,往往出现不同的感应。例如,头额部穴位以局部胀感为多,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比较容易出现酸感。即使在同一穴位上,由于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针感。针刺感应与防治疾病的效果有很大的关系。
针刺感应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①病人感觉到针刺的部位有某种特殊的感觉,如酸、麻、胀、重、凉、热,甚至有触电样感觉;有些感觉还会沿经脉的循行路线扩散、传导,称为循经感传。若针感传导至病变所在,则称为气至病所。
②医生持针的手上,也会有一种沉、紧、重、满的感觉,好似针被轻轻吸住。
临床常有酸、麻、胀、重、凉、热、痛、水流感和触电感等。
尤以酸胀最为多见,开始多出现于局部,接着可逐渐沿经脉循行路线向远距离传导,甚至传到病变所在处。麻感,呈线状、条状或片状,多可远传。
痛感一般不是医生所寻求的针感应予排除,但对于治疗狂躁、昏厥等证而针刺井穴、十宣、劳宫、涌泉、人中等则要求有痛感。
沉重感可出现于某些对针刺不敏感的病人,或在酸胀感尚不明显的情况下及滞针过程中出现。凉、热感多出现于施行透天凉、烧山火等手法的过程中。水流感,多在四肢重要穴位出现,有沿神经干扩散的放电感。
针刺感应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根据针刺感应的情况,可以推测人体正气盛衰、判断疾病的好转或恶化趋向,对病人做出预后诊断。
其次,针下得气,能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疏通郁滞,祛除病邪。一般情况下,得气越快,疗效越好。危重病人如不易得气,常表示虚衰,预后较差。
气至病所是指局部针刺感应沿经络走向传导至病变所在的特殊反应。针刺的目的就是要激发经气到达病所。激发和控制针刺感应的方法,主要靠医者有足够的指力(包括气功因素在内),双手配合适宜,针刺的深浅得当,并有选择地把“循”、“按”、“提插”、“捻转”等方法组合起来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针感的性质及传导。
控制针感的方向主要是为了气至病所,要达到这个目的,应在针感的基础上进行,将针尖朝向病所,同时在针刺部位与病所相反的一侧,用手按压(关闭法)。进行这种操作必须保持原有的针感而不使其消失,然后用手捻转、提插配合,才能使针感向预定方向传导,从而达到通行气血、驱邪外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