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13 23:43
针灸理疗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如电、光、声、磁、热和力等因素作用于机体,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物理疗法,简称“理疗”。
针灸理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的针灸、推拿、拔罐、气功等疗法一直沿用至今,可见,理疗在防治疾病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已成为临床综合治疗中重要组成部分。用理疗治疗某些疾病比药物治疗疗效好,副作用少,不用住院,治疗费用低。
根据中国传统医学,健康的身体取决于一种极其重要的能量循环,这就是身体中的“气”。这种能量存在于全身的脉络中(十二经),穴位便坐落在这些脉络之上。当一个器官过渡活跃或是机能减退的时候,能量的循环则变得不正常。经脉当中产生了一个堵塞的地方,必须将之打通。所以通过针刺则可以治疗病患,使脉络的循环恢复正常。
颈椎、腰椎退化、间盘突出、慢性腰背疼痛、肩关节疼痛、四肢关节疼痛、面瘫、中风偏瘫、小儿脑瘫等疾病
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云:“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也。”又形容其治针之形“令尖如蚊虻喙”。《黄帝内经》各篇所载“微针”,皆指此而言。
毫针为现代临床常用主要针具,是用高级合金不锈钢制成(其中以铬镍不锈钢者为最佳)。这种针硬度强,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折断,且锋利无比。毫针种类发展很快,根据针身长度不同,有0.5寸、1寸、1.5寸、2寸、2.5寸、3寸、4寸等。除此以外还有5寸至10寸或更长者,称为芒针。现根据针体粗细规格又可分为26号、28号、30号、32号等数种。更有粗于26号者,称为巨针。临床最多用者为28号及30号,其长为1寸或1.5寸。
圆利针又作员利针。系九针之以一。《灵枢·九针十二原论》云:“员利针者……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今所用之圆利针,针体粗于毫针,一般为26号钢丝制成,其尖圆锐,质坚硬,多用于寒邪客体着痹疼痛。临证多于针后(不留针)配以拔罐法,其治验速效。亦可用于较小痈疖,其脓已成,点刺适当深度(以勿伤皮肉为度),将脓排出,或配以拔罐排脓。成人晕厥及小儿疾患亦常用此针。
三棱针古称锋针。系九针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又《灵枢·九针论》说:“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明·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也载有:“今所谓三棱针者是也。”三棱针宗锋针之制,针体为圆柱形,即“筒其身”,针锋呈三棱,三面合而至尖,即“刃三隅”。
三棱针可作点刺、散刺、挑刺之用。《灵枢·官针》有:“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即点刺放血之法,运用于高热惊风,昏迷抢救,乳蛾点刺等。又云:“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亦为较深部瘀血之散刺放血疗法,或用于痈脓之排除。又云:“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亦为散刺之法,适用于丹毒、外伤瘀血等。挑刺为后世医家之发展,是将左手捏起或按压施术部位皮肤,右手持三棱针挑刺所治之腧穴或局部皮肤,深入皮内,再将针身倾斜,轻轻挑断该局部结缔组织纤维,称挑治疗法。如挑痔点,治痔之法即是。
梅花针系皮肤针之一。因以五枚短针集束一起,右手拇、食指捏、持直接刺向皮肤;或将集束之针安装于针柄,叩打皮肤,故又有称从针者。因其五枚针尖围列似梅花而得名。此针由古之毛刺、杨刺发展而来。《灵枢·官针》云:“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又云:“杨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也。”其“刺浮痹皮肤”已明言皮肤针;其“正内一,傍内四”恰如梅花五枚针。若装七枚短针者,即称七星针。除此外,《灵枢·官针》还载有:“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内伤,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今人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滚刺筒,即能达到刺激皮肤面积广的目的,又能刺激均匀,不致刺伤皮肉。
施用皮肤针选用梅花针法较多,也有人称作七星针疗法、神经刺激疗法,临床适用于高血压、头痛、失眠、神经麻痹、肠胃病、皮肤病、神经痛、以及妇科、儿科等疾患。因尤重用于儿科,故又称小儿针。
毫针加长后称做芒针,因其形似麦芒而得名。系沈金山于解放前创制。其针形如毫针,针身长5寸、7寸、8寸、1尺、1.5尺、2尺、2.5尺、3尺不等。粗细型号有28、29、30、31、32等号。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取穴不同而选用。其进针方法不同于毫针,必须双手操作,右手拇、中、食指捏持针柄,做捻转手法,左拇、食指捏持近尖端之针体,中指与无名指、小指紧贴皮肤,选定所针穴位,徐徐刺入 、捻进,直到有针感为止。亦可以做各种运针手法,其针刺角度、方向、深度均随病情需要及所取穴位之不同而定。久病、体虚、孕妇、过敏体质及小儿禁用此针。
皮内针系微型特制小针。因为其只针在皮内而不达皮下,故又称皮内针。此法由古代毛刺及留针方法发展而来。目前皮内针有两种类型,一种称为麦粒型针(也称颗粒式针);一种称揿钉型针。二种针均由合金钢丝制成,一般选用较细的30号或32号合金钢丝其长度一般为1~1.5厘米。针柄小如半颗麦粒者为麦粒型针;若将针尾制成圆型,尖如图钉向下,针长仅0.3~0.5厘米,即为揿钉型针。二种皮内针,临床皆用于皮内埋针,但针法不同,麦粒型针横行斜向刺入皮内,揿钉型针垂直刺入皮内。
总而言之,针具的发展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其最终目的是为更有效的治疗疾病服务。临床上只有灵活的运用,才可以明确的为疾病治疗做贡献。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某染化工厂内部分生产工人因与有害化学物品接触,出现疲乏和全血下降。经四花穴、足三里按揉和担脊等推拿治疗一阶段后疲乏现象明显好转,血象普遍回升。实验证明,推拿能增加毛细血管的数量,增大管径,使血液循环大大改善。同时还能促进病变组织血管网的重建,恢复血管壁的弹性,改善管道的通畅性能,降低血液流动的外摩擦力等。由于推拿手法能够改善血液和循环系统,所以在临床上对高血压病、冠心病、脑供血不足等疾病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还是很受欢迎的。
针灸对背部脾俞、胃俞穴针灸约l~2分钟后大多引起胃蠕动增强;足三里穴推拿后则大多引起胃蠕动减弱。值得提出的是,推拿足三里穴对消化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在胃蠕动增强时,推拿足三里穴往往使胃蠕动减弱,而当胃蠕动减弱时,推拿后则增强。
补肺益肾的列缺穴
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
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防止失眠的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
补血养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
增强胃动力善待天枢穴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对此穴的按揉,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