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鱼

更新时间:2024-07-01 22:38

针鱼是颌针目颌针科鱼类的统称,又名针良鱼、双针鱼、青条、鹤嘴鱼。其体细长而侧扁,尾部渐细,呈带状;体背蓝绿,体侧银白,被不规则、易脱落的细小圆鳞;头长且扁平,两颌延长呈喙状,齿硬锐。李时珍说:“此鱼啄(下颌)有一针,故有诸名。”

针鱼介绍

名字由来

针亮鱼”,也有叫它“梁鱼”的,学名叫做鄂针鱼。

生活区域

针鱼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上层,常成群游于水面觅食,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昆虫等。生殖期在5-6月。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个体虽不大,但数量相当多,是常见的小型食用鱼类。

体型特征

针鱼体呈长圆柱形,全身足有二尺多长,稍侧扁,光滑细溜,坚硬的利嘴长达三寸。侧线在尾柄部不形成隆起崎。侧线鳞142~157个。背鳍鳍条12~15,臀鳍鳍条15~18;尾鳍后缘圆形,基部有一黑斑。

针鱼种类

黑背圆颌针鱼

针鱼实物图名称: 黑背圆颌[hé]针鱼 学名: Tylosurus melanotus(Bleeker)

科目:颌针鱼科英文名称: Belonidae概述:体呈长圆柱形,稍侧扁。上下颌皆延长呈喙状。上颌大牙垂直。背鳍鳍条23~25,背鳍后部鳍条短,尾鳍叉形。侧线鳞在尾柄两侧形成一隆起

体型特征: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体长一般680~1040毫米。性凶猛,常在水上层追捕小鱼。

分布: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多见于南海,在渤海湾黄海也有发现。

尾斑圆颌针鱼

名称:尾斑圆颌针鱼 英文学名: Tylosurus strongylurus (Van Hasselt针鱼(5张)

英文名:Spottail needlefish[1]

科目: 颔[hàn]针鱼科 英文名称: Belonidae

概述:体呈长圆柱形,稍侧扁。侧线在尾柄部不形成隆起崎。侧线鳞142~157个。背鳍鳍条12~15,臀鳍鳍条15~18;尾鳍后缘圆形,基部有一黑斑。

体型特征:暖水性中上层鱼类。体长一般200~450毫米。喜栖息在近海内湾或河口附近,为颌针鱼中个体较小的一种。

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仅见于南海,长江部分区域也有分布。

鄂针鱼

英文名:Japanese halfbeak

学名:Hemiramphus sajori (Temminck & Schlegel)

尺寸:40cm

体型特征:体呈细长状,具圆柱形而稍侧扁。头大侧扁,背面宽平,腹面狭窄。口较大,口裂平。上颌由颌间骨形成三角形的口盖;下颌向前延伸特别长,呈针状;上下颌于相对部分有多列锐利的小齿。鼻孔大,靠近眼;眼大。鳃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体鳞薄,极易脱落;头部和上颌具鳞。侧线完全,在胸鳍处急剧向下弯折,沿腹缘直至尾柄基部。背鳍位于体后半部,约与臀鳍相对;尾鳍分叉,下叶较上叶长大;各鳍均无硬刺。体银白色,背部自头后至尾鳍有灰黑色条纹,两旁有排列整齐的小黑点。体侧中部有一条银白色斑带,在背鳍和臀鳍间较宽阔;背鳍和尾鳍为灰黑色,其它各鳍为黄白色,上下颌及鳃盖均为灰黑色。

九州鱵

九州鱵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上层,常成群游于水面觅食,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昆虫等。生殖期在5-6月。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个体虽不大,但数量相当多,是常见的小型食用鱼类。

捕猎方式

2015年11月,一项发表于《鱼类生物学杂志》的研究显示,在澳大利亚昆士兰赫伦岛和北斯特德布鲁克岛附近,针鱼被发现在撞向水中不知情的猎物群前会先跳出水面。它们以用尾巴在水面上行进,并以高达每小时65公里的速度跃出以躲避诸如海豚等捕食者而著称。

它们看上去能利用其跳跃能力,通常在约1~2米的距离内偷偷接近并捕食更小的鱼类。初始方法很简单,但最后这1米左右才是最重要的。一旦它们跃出水面,基本上就变得隐形,直到其撞入水中。

当颌针鱼在没有跳跃的情况下试图攻击猎物时,它们的攻击范围约有50厘米。在跳跃的助力下,攻击范围会延伸到2米左右,从而使猎物更难跳脱。

食物营养成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