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1-26 10:43
钟刚中(1885~1968),字子年,号号柔翁,广西邕宁人。为清代晚期第一批出国留学7人之一。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系毕业。民国初年,曾任湖北省通山及直隶成安、宁晋等县知事。1937年定居北平。抗日战争时,北平大汉奸王揖唐妄图拉其入伙,钟公大义凛然,宁愿饿死不当汉奸。北京解放后,彭真同志对钟刚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深为赞许,1952年乃安排钟公到中央文史研究馆任馆员。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时,钟刚中作为中央代表团成员之一回到南宁后,回到故乡邕宁刘圩。1968年4月13日,钟刚中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钟刚中(1885年5月~1968年4月13日),字子年,号柔翁,广西邕宁县刘圩乡刘圩街人,钟德祥独生子。中央文史馆馆员。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任吏部主事(未到职),次年,考取清廷官派日本留学生,为第一批出国留学7人之一, 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系学习。民国初年,曾任湖北省通山县及直隶省成安、宁晋等县知事。之后,南下广州,1937年返北平定居。
钟刚中自幼受儒学熏陶,秉承家训,为人一身正气,嫉恶如仇。任宁晋县知事时,曾捕获一匪首,罪恶当诛,当地一些头面人物要求保释,但钟公正不阿,将匪首处决,深得民心。20年后(1945年),钟60大寿时,宁晋乡民还派人持银盾封北平为他祝寿。
钟自广州返北平后,适值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旋陷敌手。钟刚中在北平既无房产,又无职业,三子四女嗷嗷待哺,生活陷入困境。当时,北平大汉奸、汪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是钟刚中的同年进士、留日同学。王见钟处境困厄,意欲乘机拉钟出山,投靠日寇,遂派人给钟送钱送粮。但钟大义凛然,宁愿饿死也不当汉奸,把来人骂走。八年抗战,仅靠卖字和妻子摆地摊为生。钟家原租住一间四合院,因付不起房租,只好挤在三小间西厢房。钟刚中身在敌占区,但敌人的淫威和艰苦的生活仍然磨灭不掉他凛然的民族气节。抗战初期,他把长子钟晋送到大后方重庆,进入中央大学航空系,后加入国民政府空军;1944年,又将次子钟胥送到西安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将幼子改名钟夏,表明永远是华夏子孙。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进入北平的桂系人物李宗仁等,得知钟刚中在抗日期间的高风亮节,又是广西人,曾派人探望钟,并送钱粮接济。李宗仁任国民政府北平行辕主任时,任命钟刚中为“参议”(有薪虚职)。
1948年,李宗仁离北平去南京任副总统前,安排钟进北平国史馆工作,但因钟从未加入国民党,不符合入馆条件而再度失业。北京解放后,彭真同志对钟刚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深为赞许,同时对其生活困难至为关注。
1952年,安排钟到中央文史研究馆任馆员。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时,钟刚中为中央代表团成员之一,回到南宁,并顺访了故乡刘圩。
1968年4月13日,钟刚中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钟刚中还是一位篆刻、书法家,在故乡刘圩留有不少墨迹。近年,台、港有人专门来内陆搜集其书法、篆刻作品。
上世纪初,钟刚中出任直隶省宁晋县知事,当时宁晋土匪横行,人心惶惶。钟刚中为保一方平安,周密施行剿匪计划,终于捕获一土匪头子。此匪网罗人马,谋财害命,罪恶累累。而一人能成大匪首,为害多时,亦非此地等闲。匪首落网后,当地一些头面人物纷纷前来为他说情,有的还要求保释。真是养虎为患!钟刚中说:“我就是众叛亲离,乌纱不保,也要铲除这一害人虫!”在钟刚中主持下,宁晋县坚决将匪首处决。20年后,贫民钟刚中在北平教场胡同的一间小平房里慨叹他的60岁生日的时候,宁晋乡民的祝寿代表经过多方寻找,敲开他矮小的木门。说的是一样的客套话,追寻的却是人间的正义与公平。
宁晋之后,钟刚中不涉仕途,专心于书画、篆刻,在广州等地云游几年后,于1937年定居北平。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钟刚中在北平既无房产,战乱之时又找不到职业,十几个人的大家庭生活渐渐陷入困境。这时,钟刚中的同年进士、大学同学王揖唐派人给他送来钱粮。王揖唐
在沦陷的北平,钟刚中租用的房子一年比一年小,生活一天比一天困难,他却把自己的儿子一个接一个地送上抗日前线,直到摆地摊为生。
在战火纷飞的艰难时世,钟刚中潜心金石书画艺术,与一些文坛老宿,如傅增湘、夏仁虎、吴北江、章士钊、叶恭绰、郭风惠、张伯驹等结为诗社,诗书唱和。这些活动,促使钟刚中的艺术修为日进千里,工诗,善画,书法朴厚雄实,治印布篆神妙,遂成为一代艺术大师。
新中国成立后,钟刚中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继续他的艺术生涯。1968年4月,钟刚中在北京去世。一位旷世大师无声无息地消逝在动荡的岁月里,只有几位至交亲人为他送行。在他去世前的两个月,还为孙媳妇题书扇面,80多岁的筋骨老手依然笔走龙蛇,书成神采华章!
1980年,海峡两岸艺术家进行交流。中国书协会员王任刻治的“大风堂门人”一印,引起张大千的关注,张大千评价这方印是“规矩而不板滞,大有古铜印韵味,为印中佳品,只憾不知为印者是谁,师承哪位高贤门下?”事后才知,作者王任,字尔遐,乃中国书协会员,师承钟刚中。
1982年,启功先生致书北京书画家王任,说香港学者马国权“对桴公知之不多,你是桴公入室弟子,获得真传,且笃念师谊,敬求拨冗赐下数行……”启功先生所说的桴公,就是钟刚中。
就这样,在张大千、启功、马国权等人的推动下,钟刚中,一个为中国文化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却又被长期湮没的大师,重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华彩纷飞。
钟刚中的篆刻作品大部存于《桴堂刻印》一书,其间拟玺、汉印、汉砖等,精彩之作,触目皆是。钟刚中的篆刻得力于名师黄牧甫,但他学艺不古,遗貌取神,刀笔并陈,浑拙大方,自成一家之风格。钟桴堂强调,(篆刻)刀法必须服从笔法,治印,不仅要有“刀味”,更要有“笔味”,做到刀法和笔法的统一。钟桴堂善用锐刀刻出古拙,刀痕陡直利落,犹如笔尖写线条,充分体现了中国印艺神、奇、功、巧的精髓。
钟刚中在故乡南宁也留有不少艺术作品,但等到南宁人发觉这些作品的价值的时候,它们早已被异地的文化商人捷足先登,搜刮殆尽。得到钟桴堂印作最多的是他的学问至交,有“北方健者”之誉的著名学者、诗人、书画家郭风惠。郭风惠先生对钟刚中的了解是最深透的,他对其的评价也应是最中肯的。郭风惠在《赠钟子年先生》诗里是这样写的:
定志多运力,深讳有才名,
纸贵诗藏稿,石顽铁有声……
名闻全国的篆刻家、书法家钟刚中尽管已辞世四十多年,但是其“确乎不可夺其守”的凛然正气,仍在鼓舞着艺坛后学。罗湘民、钟海、钟若水编集的《钟刚中艺文集》(精装本),近日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发行。读者可从他留下的有限诗文中,领略这位经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沧桑老人的心路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