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

更新时间:2024-10-11 21:37

钟南山,1936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厦门,中共党员,呼吸病学学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领军人物,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6年10月20日,钟南山出生于南京中央医院,父亲钟世藩是中国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则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因为中央医院刚好坐落于南京钟山的南面,钟世藩便按照出生地的位置,顺势给孩子取了“南山”这个名字。钟南山的幼年,充斥着警报与炸弹的轰鸣声。1937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轰炸了南京,南京城一片废墟。他险些丧命在废墟中。随着炸弹的爆炸声,钟家的房屋倒塌在地。已经上年纪的钟南山外婆和廖月琴把小南山从废墟里扒了出来,同年,为了躲避战火,钟家随南京中央医院西迁至贵阳。1943年,钟家再一次遭遇空袭,刚安顿下来的小家又被炸成废墟。钟南山和父母一起去公园玩,躲过一劫。1945年年底,钟南山一家随着医院再次迁徙,从贵州转往广州。1949年,钟南山在岭南大学附小(现中山大学附小)毕业,学校因故不举行毕业考试,根据平时的成绩给出一份成绩单,钟南山位居第二名。

高中教育

1951年,钟南山考入岭南大学附中(华南师大附中前身),并在该校读完初中、高中。1954年1月18日,获广州市运动会男子400米第三名。

1955年,高三学生钟南山参加广东省田径比赛,获得400米比赛亚军,并打破广东省纪录。随后他又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田径运动会,在400米项目中获得第三名,同年,年仅19岁的钟南山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实现从医理想的第一步。

1956年,钟南山因体育成绩突出,作为学校运动员代表,参加了北京市高校运动会,摘取400米跑桂冠,同年,作为北京高校“三好学生”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在1959年9月首届全国运动会上,上大三的他以54.4秒成绩,夺得男子400米栏冠军,创造了当时的全国纪录,还曾以非运动员身份参加百米赛,跑出11秒2的好成绩。

上山下乡

钟南山在行医道路上曾经历过一段蹉跎岁月。1960年他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的十年间,做辅导员、到过农村、当过工人、校报编辑,还干过文艺宣传队,这十年让他离一个医生越来越远。1964年年底到1966年年初,钟南山积极投身于“四清”运动。他从北医被派往山东胶东半岛乳山县下乡体验生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钟南山临行之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决心要在“四清”期间经受考验,并且加入党组织。

1968年,钟南山重回北京,却被学校革委会派去烧锅炉。即便在这样艰难的时候,他还是一位热血的进步青年。有一次,上级号召员工献血,钟南山一个人就献出了400毫升。1969年,学校组织下乡医疗队。尽管已经脱离医学将近5年,但钟南山还是报名加入。医疗队来到河北宽城县后,每天的工作却是搞文艺宣传。病人疼痛难忍时,受限于条件,只能打一针止痛药。钟南山对病人束手无策,内心自责不已。

调回广州

1971年,钟南山调回广州,在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工作。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是现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前身。在珠江边,钟南山迈开了工作的脚步。1972年2月,钟南山为香港回来求医的病人开设家庭病床,作出了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计划,同年12月9日,钟南山被评为全省中西医结合工作积极分子。

钻研呼吸

1971年,在周恩来总理号召下,卫生部牵头,在全国开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群防群治工作,并展开相关科研活动,希望寻找到医治良策。为响应国家号召,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成立了“慢支炎防治小组”。1974年,钟南山进入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慢支炎防治小组,从此走上了一辈子钻研“呼吸”的道路。1975年,钟南山团队在国家一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填补了广州地区多年的空白,慢性支气管炎小组也脱颖而出。1976年后,在广东省卫生厅支持下,钟南山带领的慢支炎防治小组成立研究所,并获得10万元科研经费。1978年,钟南山作为广东省的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与侯恕副教授合写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和治疗慢性气管炎》的论文,被评为国家科委全国科学大会成果一等奖。1979年,在原慢支炎防治小组基础上成立了呼吸疾病研究所,当时所里只有一台心电图机和八台国产呼吸机。

伦敦进修

1979年10月28日,钟南山到达伦敦,接受8周的英语训练,为前往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进修作准备。1980年1月6日,钟南山来到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呼吸系。1980年9月,钟南山的研究报告在全英医学研究会议上宣读,同年10月,应邀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参加欧洲免疫学会议。在那里,钟南山结识了伦敦大学附属圣·巴弗勒姆医院胸科主任戴维教授,戴维先生热情邀请他前去伦敦的圣·巴弗勒姆医院进行和合作研究。

在爱丁堡研究人工呼吸对肺部氧气运输的影响时,钟南山发现自己实验的结果,同牛津大学雷德克里夫医院麻醉科的克尔教授一篇论文的结论完全相反。克尔教授是英国麻醉学的权威,他5年前发表的论文已为全英麻醉学会所承认。钟南山经过一再测定和实验,最终证实了自己的结论正确无误。于是他写了一篇论文——《关于氧气对呼吸衰竭病人肺部分流的影响》,并在皇家医院麻醉科小范围内作报告。麻醉科主任杜鲁门教授独具慧眼,认为钟南山的研究很有价值,因此推荐给全英麻醉学术研究会。

留学回国

1981年11月18日,钟南山结束了在英国两年零一个月的进修,从伦敦飞返祖国。两年来,他以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对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取得了六项重要成果,完成了七篇学术论文,其中有四项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及糖尿病学会上发表。英国伦敦大学圣·巴弗勒姆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学会分别授予钟南山“荣誉学者”和“荣誉会员”称号。

1983年1月,担任广州医学院副教授。1984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85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协会特别会员、亚太分会理事。同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至1986年,钟南山制作简便测量仪——TAR-1型检疫组织胺支气管激发实验仪器,借助这个体积很小的装置,钟南山能够在基层广大范围等效开展支气管激发实验,从而最终发现一些虽无哮喘症状但有气道高反应性的病人。1986年12月,担任广州医学院呼吸内科教授、硕士生导师。1987年12月,担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1988年,美国著名胸腔杂志《Chest》全文发表钟南山《无症状的气道高反应性提示有隐匿型哮喘吗?》的论文,美国胸科协会还授予钟南山“特别委员”称号。

1990年,钟南山的这项重要发现发表在国际著名的美国医学杂志《胸腔》(Thorax)上,标题为:《中国青年学生支气管高反应性与呼吸道症状、诊断哮喘和危险因素的关系》(Bronchial hyperresponsiveness in young students in China,relation to respiratory symptoms,diagnosed asthma and risk factors);同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获政府通令嘉奖。

1992年,获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1992年5月,钟南山担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1995年8月,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10月,被公派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麦吉尔大学访问学者。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1997年12月,担任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主任医师。1998年6月,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1999年12月,担任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教授/副所长。

抗击“非典”

2002年12月22日,钟南山收治来自广东河源的第一例非典病人。当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几个年轻医生请钟南山看一看,这个病人的病情很奇怪,和朋友吃了一顿饭后就发高烧,很快出现呼吸困难。医生用了很多抗生素,没有任何改善,8名医护人员也全部被感染。钟南山第一个判断是:“不可能是细菌感染,这是一例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特殊传染病。”2002年年底,一种奇怪的肺炎病情突如其来,并迅速扩散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非典疫情。

2003年1月,病情仍在发酵。钟南山回忆,几次去医院,发现很多医护人员不敢跟患者接触,送药送饭都是从窗户外递进去。钟南山当即表示,把所有的重症病人转到他所在的医院来。2月,广东非典病例剧增,钟南山临危受命,出任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组组长。当时,包括钟南山在内,大家都不清楚非典的病源来自哪里,病原体又是什么。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肆虐多月的非典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以钟南山为代表的专家不懈探究下,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引起SARS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连续工作38个小时没有休息,他累倒了,出现高烧、咳嗽和肺炎的症状。钟南山表示,在抗击非典的这场硬仗中,全世界非典患者死亡率是11%,而广东省则低至3.8%,是世界范围内非典治疗最好的地区之一。2003年,钟南山担任世界卫生组织慢性呼吸病联盟医学顾问、流感专题小组成员。7月初,“非典”流行宣告结束,钟南山因抗击“非典”的突出贡献获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荣誉。2004年,钟南山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模范个人的最高行政奖励——白求恩奖章,并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

改革先锋

2006年,在钟南山院士的倡导下,我国正式成立了中国慢阻肺联盟。2007年10月,担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钟南山带领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也在成为我国呼吸疾病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年10,担任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教授/常务副所长。2013年,钟南山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对H7N9的系列研究。2013年,创办“南山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精英人才,培养优秀的临床医师,优秀的医疗管理者和优秀的医疗科研工作者。2015年,钟南山成功治愈广州首例H5N6患者。2016年,钟南山获得中国工程界的最高奖,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2017年,钟南山带领的呼吸学科教师团队荣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钟南山作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南山学院教师团队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9年6月,钟南山团队公开分享他们自主研发了裸眼3D腔镜实时显示体系,使手术时间缩短35%,同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抗击新冠

2020年1月18日,钟南山接到紧急任务,为尽快了解武汉当地实际情况,他在春节车票紧张的情况下,与助理匆匆赶到广州南站,购买了无座车票赶赴武汉。

1月19日,钟南山临危受命,被任命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长,随即展开了密锣紧鼓的行程,到华南海鲜市场实地调研、金银潭医院考察,与ICU医生视频交流,到当地疾控中心进一步了解情况,与武汉市卫健委核实当时已发病的实际人数。1月20日,赶赴北京,向国务院汇报情况,参加由李克强主持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晚上与“新闻1+1”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现场连线,向全国人民简单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情发展情况。短短3天时间,钟南山旋风式地辗转三地,实地调研、组织专家讨论、向中央汇报情况,快速及时地研判疫情,为防止疫情的蔓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月21日,新型冠状病毒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组第一次会议,钟南山任组长。2月初,62岁的新冠肺炎患者刘某因病情危重被转运到广医一院。在长达100多天的时间里,钟南山亲自指导救治,广医一院ICU团队轮番守在他床边,使用ECMO辅助支持长达111天、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150天,创下目前全球成功救治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ECMO时间最长的纪录。

9月3日,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评估专家组共同主席在成员国吹风会上宣布了专家组成员名单,钟南山入选。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荣获“共和国勋章”后,钟南山还参与疫情防控平台的建设。

2021年5月14日,85岁高龄的钟南山主动接种疫苗,作出表率。5月20日,由钟南山团队等完成的“新发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策略与临床诊治”项目斩获202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唯一特等奖。2022年11月,由钟南山团队主持临床研发的国内首个吸入式抗生素上市。

社会职务

人大代表

党代表

政协委员

机构组织

人物成就

科研成就

钟南山院士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并首次证实了隐匿型哮喘的存在。他所领导的研究所对慢性不明原因咳嗽诊断成功率达85%,重症监护室抢救成功率达91%。

他组织整理了中国国内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咳嗽、SARS、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方面的诊治指南文件。钟南山团队自主研发了可使手术时间缩短35%的裸眼3D腔镜实时显示体系,红外热成像探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技术,呼吸系统传染病院感防控技术,超声雾化仪,膈肌功能检测管,多功能无创正压通气面罩系列,吸入药物研制等多项科研成果,也陆续实现有效转化;研发并用于呼吸系统传染病院感防控的隔离病床、隔离病房和隔离输液椅,获批20余项专利。

199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医学院教授杜马斯·佩蒂提出“隐匿型哮喘”的概念,但由于缺乏具体数据,没被医学界承认。钟南山决心就从“顽固性咳嗽”这方面深耕,把“隐匿型哮喘”命题弄清楚。钟南山从气道高反应性与哮喘之间的关系入手,设定普查方案,组织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在历经几年普查及随访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之后,钟南山及研究人员在论文《无症状的气道高反应性提示有隐匿型哮喘吗?》中,首次证实并完善了杜马斯·佩蒂所提出的“隐匿型哮喘”的概念。钟南山所提出的“隐匿型哮喘”新观点,在1988年亚太胸肺会议、1989年亚太呼吸病会议、1990年欧洲呼吸病会议、1992年香港国际儿科疾病会议上被宣读。其中,“青少年气道反应性资料”被第十一届亚太胸肺会议选为最佳展出文章。“隐匿型哮喘”的观点被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联合撰写的《哮喘全球防治创议》引用,获得国内外同行的认可。钟南山被美国胸科协会授予“特别委员”称号。钟南山所做出的“隐匿型哮喘”研究成果,对我国哮喘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09年5月5日,广东省卫生厅调整防控甲型H1N1流感专家组,将原来的两个专家组调整为临床专家组、防控专家组和病原学专家组等3个专家组,分别由钟南山院士、省疾控中心主任张永慧和中山大学副校长黎孟枫任组长。制定下发《广东省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简明指引(试行)》,提出了10条具体操作要点,制定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工作指引,进一步规范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医学观察工作。

2013年4月7日上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广东省卫生厅在省政府召开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专家组工作会议。钟南山院士介绍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临床表现、前期救治经验和目前的研究进展,并对各专家组在下阶段的防治工作提出了要求。钟南山要求临床专家要积极做好救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准备,要对全省医生普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救治知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防控专家要在科学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防控预案,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病原学专家要努力开展病原学科研攻关,力争取得科研突破,为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钟南山强调,在当前社会关注度高、防控形势较严峻的情况下,在扎实做好防控工作和救治工作准备的同时,要做好科学防控知识宣传、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工作。

钟南山牵头主持中国“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人群防治的系统研究。1989年,在中国首次提出中国慢阻肺患者基础能耗校正公式。组织13个城市22家医疗单位的科研团队,经过一年时间,对七百多名COPD患者做双盲临床观察实验,发现一种产自中国的廉价祛痰药羧甲司坦可显著减少COPD的急性发作24.5%。这一发现,使这一疾病的常规治疗费减少85%。钟南山教授表示,慢阻肺症状诊断的漏诊率很高,但如果在疾病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做出努力,将可大大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加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以及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可减少急性发作,缓解呼吸困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非典时期,钟南山院士根据 SARS 传染性强,病毒聚集性特点( 如家庭聚集和医院聚集性) ( P62),提出应及时将危重SARS 患者集中在专科医院治疗( P63),以减少传染机会。在抗击SARS疫情中,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率先投入战斗,主动要求收治危重SARS患者,积极倡导国际大协作,组织广东省SARS防治研究,创立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治疗并发症”的方法治疗危重SARS患者,获得了96.2%的国际最高存活率。通过“非典”事件,他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积极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了中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他带领团队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立了国际先进的新发特发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治-控”医疗周期链式管理体系。

钟南山带领团队完成“新发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策略与临床诊治”项目院感防控设备,包括医用隔离诊台、负压隔离病床、隔离椅等,自带空气净化功能,“杀毒率”超99%,实现从病人“进门”到“出院”流程的全覆盖,有效降低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救治过程中造成的病毒传播感染风险,为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作出重要贡献。钟南山带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收治了广州大量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他主持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至第八版的撰写与修订。他还利用远程网络会议系统,牵头对湖北武汉、荆州等地的危重症、重症病例进行远程会诊24场超过55例次,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提高了危重病例救治的成功率。疫情防控期间,他和团队牵头开展新冠肺炎应急临床试验项目41项,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文章50余篇,牵头完成新冠肺炎相关疾病指南3项、相关论著2部。

截至2010年9月,钟南山取得中国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余项,2005年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了广东省和广州市科技进步个人特等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

截至2010年9月,钟南山在中国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国外发表论文被SCI引用81次,主编了《英中日图解医学辞典》《Asthma》《现代呼吸病进展》《解读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与对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

钟南山院士与同事在呼吸支持设备和药物等领域取得的主要专利成果多达154 项。1980年,他发明了GD 微型最高呼气流速仪,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他具有超前的专利保护意识,早在1989年即提交了第一件发明专利申请。2003年战胜“非典”疫情后,钟南山及其团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呼吸疾病防控相关技术的研究和转化中,每年专利申请量呈现整体上升趋势。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登记簿2020年2月22日前记载的信息,钟南山团队提交的154 件专利申请中,包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55 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8件,均获得授权,授权率为100%。35 件实用新型专利,8 件外观设计专利处于有效状态。发明专利共计91件,在审23 件。已审结的68 件专利申请中,34 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授权率为50%。在已授权的发明专利中,26件专利申请处于有效状态。这些有效专利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和更稳定的专利权,更能体现钟南山院士及其团队的研究重点。

2024年8月12日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钟南山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提出“肿瘤呼吸病学”这一学科概念,并命名为Onco-Respirology。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癌症趋势》。

人才培养

以其名字命名的广州医科大学及广东实验中学“南山班”是示范性教学集体,领衔的教师团队被认定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呼吸疾病领域培养了大量接班人。钟南山从教数十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锐意创新的教学名师。2010年,为了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更多拔尖人才,钟南山亲自参与挑选和面试,从广州医学院2010级416名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选拔32名成立“南山班”,并亲自担任班主任。“南山班”一改传统医学院校大班授课、临床实践不足的落后教学模式,实行小班教学,鼓励动手实践,增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钟南山在开班仪式上说:“希望我班上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能亲身接触病人,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英语流利、却去国外实验室做高级打工仔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中国医学实用人才。”

荣誉表彰

钟南山星

2021年5月14日,经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申请,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把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2008年3月2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251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钟南山星”。2024年10月11日,“钟南山星”命名仪式举行。

人物作品

出版图书

文献著作

参考资料来源

相关作品

社会活动

公益基金

北京钟南山创新公益基金会由钟南山院士授权成立,荣誉主席为钟南山院士。钟南山基金会属于非公募基金会,募集范围为全国。基金会的宗旨为“募集公益资金,资助创新成果、资助创新人才,资助创新公益活动,组织开展相关业务与活动。”

2020年7月3日,北京钟南山创新公益基金会四川省德阳中学小院士孵化基地在德阳中学成立。该基金会面向中小学生,每年命名数名小院士,鼓励青少年进行发明创造和文学创作,以培养具有院士精神的创新人才为宗旨,通过打造专业教师队伍,研发实施《小院士创新班课程体系》,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创新、个性化发展。

2020年8月28日,“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基金”发布仪式在广州举行。经团中央书记处批准和钟南山院士授权,在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设立“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在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设立“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基金”。奖项和基金的设立,旨在通过强化青年思想引领、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引导投身强国实践、广泛汇聚资源支持,教育广大青年传承爱国精神、矢志科技创新,投身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

会议活动

个人生活

感情经历

妻子:李少芬

在北京读书期间,钟南山认识了他的另一半——夫人李少芬。当时钟南山常去看望自己的一位姨婆,而李少芬常在训练之余去看望一位姑婆,而姨婆和姑婆又是一对闺蜜。这样两人便也逐渐熟识起来。李少芬与钟南山同岁,是首届中国女篮的主力队员。1957年,著名导演谢晋摄制的电影《女篮五号》上映,电影中的青春靓丽、活力四射的女篮姑娘们,给全国的观众带去了希望和感动,其中那位漂亮的主力队员便是李少芬。

1963年底,李少芬与钟南山在北京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1967年,钟南山回到广州与妻子李少芬见了一面。这一次相见,李少芬怀上了他们的第一个宝宝。第二年,李少芬生下了他们的儿子钟惟德。1999年,李少芬被选为新中国篮球运动员50杰之一。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1936年10月20日,钟南山出生于南京中央医院,因为医院坐落于南京钟山(即紫金山)的南面,他父母便按照出生地的位置取名为“南山”。

1956年,正读大学三年级的钟南山因体育成绩突出,作为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院)运动员代表参加了北京市高校运动会,并在运动会中摘取了400米跑的桂冠。时至今日,北医大还有几项由钟南山创下的运动纪录无人能破。

1958年,钟南山被抽调到北京市集训队训练,准备参加第一届全运会。1958年8月,在第一届全运会的比赛测验中,钟南山以54秒2的成绩,打破了当时54秒6的400米栏全国纪录。

健康状况

2004年,钟南山得了心肌梗塞,做手术装了支架。2007年,出现心房纤颤。2008年,得了甲状腺炎,短短两个月瘦了5公斤。2009年,做了鼻窦手术。

2024年7月,因为痛风和感染出现病变,康复得还不错,只是走路有点困难。

2024年9月24日,钟南山回应了自己的健康状况:“身体现在很好,就是以前有痛风,伴随着激发,有同一个部位的骨关节炎,骨关节炎(治疗)时间花的比较长,现在基本都恢复了,除了下楼有点问题,其他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对于日常工作开展,钟南山也表示:“在医院里也一直在工作。”

人物评价

这次抗击非典如果没有钟南山院士,结果可能就不会是这样。(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张德江 评)

他投身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年,是推进中国呼吸病学发展迈向国际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在非典疫情中,率先带领团队投入救治行动,确立广东病原学,组织广东非典防治研究,获国际上最高存活率。在甲流防治中,成功抢救多例重症甲流患者,参与制定卫生部治疗方案。(中国科协 评)

钟南山是一个真实、普通、甚至是平凡的中国医生。他跟所有有责任感的医生一样,几十年如一日,每周坚持出门诊看病人,每周坚持查房,一直到现在76岁了,还是如此。他说,这已经是一个习惯了。(南方日报 评)

钟南山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敢医敢言的道德风骨和学术勇气更令人景仰。他勇敢地否定了卫生部所属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为广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决策论据,使广东成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区之一。他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他带领课题组,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这套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型肺炎有指导意义。(央视国际 评)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然而,在那些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他成了一名骁勇的战士。抗击非典,也就是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争。钟南山以自己的精湛医术和坚强斗志,成为了“非典”战场的不倒红旗。(搜狐新闻 评)

钟南山在抗非斗争中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是智慧而刚毅的;面对同事和病人,他却是博爱和仁厚的。(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吴学东 评)

2003年抗击“非典”中,钟南山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主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夺取应对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华网 评)

在2003年,这位本可以成为运动员的医生,成为了英雄。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钟南山的治疗方法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采纳,他开创性地使用了非侵入性通气技术,在舆论上他一直强调疾病的严重性,真正的成为了一名杰出人物。多年以来,钟南山体现出令人羡慕的健康水平,他经常被人拍到露出健硕肌肉,做举重训练也得心应手,篮球场也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虽然他最后没有选择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但几十年来钟南山一直坚持进行身体锻炼,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他说‘锻炼对于保持体形起着关键作用。(《马卡报》评)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一直站在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促成了国家多项政策法规的制定,更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成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广州日报》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新华网 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