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17 17:44
钱来苏(1884-1968),原名钱启隆,字叔常,后改名为钱拯,字来苏,太微,出生于奉天昌图府奉化县(今吉林省梨树县 )。少年时代家境优越,8岁时就报捐取得监生资格,14岁时又捐得县丞。19岁考入位于保定的北洋高等学校,后自费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因日俄战事紧张、国家面临内侮外患而弃学回国,重新考入保定优级师范。
1906年冬,父亲钱宗昌奉吉林将军达桂奏调,赴吉林办理新政,钱来苏随同来到吉林,帮助父亲创办法政学堂,遍结革命党人。他谢绝了巡抚衙门和提学司的职务,到吉林师范学堂当了一名国文教员。
1907年,吉林有史以来最早的两份报纸《吉林白话报》和《吉林宣报》相继创刊,古老的省城开始弥漫出渐渐浓郁的新闻气息。时隔不久,又有一份新的报纸--《吉林日报》出现在吉林城的大街小巷,这是由时任吉林高等审判厅厅丞钱宗昌出资创办的一份民办报纸,目的是“启发民智,宣传革命思想”。钱宗昌之子钱来苏与吉林候选县丞刘德均担任该报的编辑。
这是吉林第一份民办报纸,虽然创刊不到一年就因为资金匮乏而停刊,但它却在吉林新闻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
钱来苏在吉林生活期间,在任教和从事革命活动之余,还留下诸多诗作。
钱来苏在延安时期是怀安诗社的重要成员,与朱德、董必武、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李木庵等并称“延安十老”。他一生中创作了两千余首诗,著有《孤愤草》《初喜集》《钱来苏诗选》等,诗作被收入《十老诗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钱来苏任中央文史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