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列车

更新时间:2021-12-15 15:46

铁甲列车指的是一种在铁路沿线对部队进行火力支援和独立作战的装甲铁路车辆,由战斗列车和基地列车组成,一般由一台铁甲蒸汽机车,两节以上的铁甲车厢或二至四节作掩护用的铁路平板车构成。铁甲蒸汽机车位于铁甲车厢之间,煤水车朝向敌方,机车上备有通信设备和射击指挥器材。

历史沿革

最早出现代军事作战历史上的铁甲列车是1861--1865年美国国内战争期间用来对骑兵作战的蒸汽机车拖拽的简陋车型。1870--1871年普法战争和1899--1902年英国—布尔战争中,开始大量出现参与协同作战的铁甲列车。

铁甲车厢装备1至2门火炮,4到8挺机枪,位于车厢两侧和旋转炮塔内。各节车辆采用刚性连接,以便于通过轻轨的铁路线段。基地列车用于配置司令部,安排人员休息和放置随车储备物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交战国双方均拥有一定数量简陋的铁甲列车。后来的战役当中,又陆续出现了重型铁甲列车,车上装有用以摧毁要塞工事的大威力火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兵和装甲坦克兵的发展,降低了铁甲列车的作用。铁甲列车多用于对后方铁路交通线的警戒,普遍装备有高射炮和高射机枪,对掩护大型铁路枢纽和铁路列车免遭敌航空兵的袭击,起过一定的作用。战后,各国不再发展这种完全依赖铁路机动作战的装甲车辆。

当然,在二战后,一些局部的低烈度冲突中还能看到铁甲列车的影子,例如,在车臣战争中,铁路列车也被使用过,

(如图1),用于后方铁路线路的警戒。

在前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最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当中,苏联红军巧妙依托了铁甲列车强大的火力屏障对国内外敌对武装拼凑的白军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1918年7月底,顿河地区的哥萨克白卫军(4.5万人、火炮150余门)首次进攻察里津,企图夺取这个重要铁路枢纽和内河港口,与叛乱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乌拉尔斯克和奥伦堡的哥萨克白卫军会合,以打开进攻莫斯科的道路。保卫察里津的苏俄红军(4.2万人、火炮120余门)在北高加索军区军事委员会主席J.V.斯大林领导下,运用炮兵尤其是铁甲列车的炮火,依托筑垒阵地顽强抗击,20日突破敌合围正面,8月26日~9月6日发起全线反击,迫使白卫军退至顿河右岸。整个战役期间,红军在环城铁路沿线组成强大的铁甲列车炮兵群,以密集火力给敌人以重大杀伤,扭转了战局,稳定了南方战线。战役中,红军将大量炮兵集中使用于主要方向,正面固守与侧后突击相结合,并利用环城的铁路网络,以坚固的铁甲列车队首位衔接构成对白军强大的炮火威胁,为以后的城市保卫战积累了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作为一战战败国的德国已装配了7列铁甲列车。在吞并了苏台德地区及对波兰的闪电袭击后,又利用战败国所属的铁甲列车队进行火力补充。

标准的德国铁甲列车有18节车厢,牵引动力为蒸汽机车。这种列车通常作为指挥车,其主体是战地指挥所,挂有步兵车厢、装有7.5cm或10.5cm的炮兵车厢和装有20mm高射炮的车厢,还搭载有少数坦克,用于在指挥官决定侦察周围的情况和追赶攻击者时支援步兵。在车尾还装有平台货车用于运载燃料或用于扫除地雷。

1941年在进攻南斯拉夫皇室军队的战斗中,铁甲列车被投入作战。战争很快以德国的胜利而告结束,但两辆铁甲列车并没开离开,仍停留在南斯拉夫,参加了1941年冬至1942年镇压塞尔维亚游击队的战斗。作为对占领区人民的恫吓与威胁,德国的铁甲列车经常行驶在萨格勒布——贝尔格莱德之间的铁路沿线,这条主要的干线成为铁甲列车的主战场。

德国侵略者每年都会派数辆铁甲列车到巴尔干半岛镇压当地的抵抗运动,截止到1944年冬季,全德国几乎半数以上的铁甲列车都派到巴尔干半岛,而此刻败局已定的德军正被迫从巴尔干半岛撤退,从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贝尔格莱德到希腊的萨洛尼卡,所有的铁路被用来运送从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部分地区的溃败下来的德军。

德国统帅部派出由各类型号拼凑的铁甲列车来保护撤退的部队免遭游击队和敌人的袭击。

这种装甲列车是德国兵工厂生产的全新产品,它能沿铁轨自动行驶,能自动地挂接车厢而不需要人工的干预。200系列被称为“重型侦察列车”,它由位于中部的两节指挥车厢,分别位于指挥车厢两头的4节步兵车厢、2节炮兵车厢、2节防空炮车厢、2节储物车厢、2-4节装有“索玛”坦克(缴获的法国坦克)或FT-17“雷诺”坦克(缴获的法国坦克)或Pz.38(t)轻型坦克的平台货车组成。

日军入侵我国时也携带了一些铁甲列车队。其中比较出名的是山东临城--枣庄沿线的日本驻军组成的铁甲列车大队。临城和枣庄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重要的能源重镇之一,大量优质煤炭从这里被疯狂掠夺到日本本土。针对日寇对我国煤炭资源的疯狂掠夺,民间抗日组织“苏鲁人民义勇总队”与日寇在临城与枣庄沿线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在接受了八路军115师的改编后成立的115师苏鲁支队在日军的眼中简直如同天兵天将一般,后来闻名遐迩的铁道游击队就是这支英勇善战的部队的原型。

1940年,日军32师团和独立第10旅团共集结5万日伪军,对抱犊崮山区进行“大扫荡”。115师在政委罗荣桓的指挥下,一面利用地理优势与日伪军展开周旋,一面指令活动在日军占领区内的地下武装趁敌后空虚,扰乱日军的扫荡行动。

铁道游击队为配合大部队,于1941年5月到9月期间共击毙日军谍报队员13名;袭击日军押款列车,缴获法币8万余元;破坏津浦铁路韩庄段,致使日本运兵军列脱轨;拆除枣庄至临城铁轨1.5公里,砍断电线杆百余根,使枣庄日军的通讯和交通同时瘫痪。

铁道队的行动引起日军的高度警觉。日军在枣庄和临城紧急组建铁甲列车大队和铁道警备大队,由日军特工技术专家高岗指挥,妄图将铁道游击队一举歼灭。但令日本侵略军没有想到的是,高岗到任没几天便被铁道游击队击毙于自己的办公室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下令敦促华北、华东日军立即放下武器,向所在地的抗日武装投降。然而,驻扎在临城的日军却打算逃到徐州,向国民党军队投降。残留日军乘坐铁甲列车趁夜色悄悄开出临城车站,但当他们行驶到临城南边的沙沟附近时,发现前面的铁路已被破坏。他们又试图退回临城,退路也被铁道队切断。日军孤立无援,只能选择向铁道队投降。

1945年10月,驻枣庄和临城日军千余人携带8挺重机枪、130多挺轻机枪和两门山炮等轻重武器,向铁道队投降。如此规模的日军向一支不足百人的抗日游击武装投降,这在当时的受降行动中是十分罕见的。这一历史性的场面被电影《铁道游击队》精彩呈现给了当代的人们。

如今,人们只能在电影文献和博物馆看到铁甲列车的踪影,作为曾经叱咤风云的炮兵协同单元,铁甲列车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白俄铁甲列车

1926年初,又经白俄工程人员设计,由津浦路大厂用机车客车及载重40吨的货车外加7分厚钢板,重新改制泰山号、山东号、云贵号、河南号铁甲车4列。鉴于前次失败的经验,每列车由8节车厢组成:第一节系材料车,用平板货车不装甲,专线钢轨、枕木和一切修路器材,预备铁路被破坏时立即修复;第二节系炮台车,用货车装甲,共分三层,下层安装重炮,中层安设山炮,上层安设迫击炮及重机关枪,第三节系机枪车,亦用货车装甲,在车厢两旁挖射击口数处;第四化为火车头;第五节系官长乘坐车附餐车,用头等客车装甲;六七八三节和前一二二节相同。第八节后,另挂铁闷子车一节,内中国步兵两排驻守,作为掩护部队。泰山号的炮台车两节,在车底铺上平铁板后,又筑一市尺厚的钢筋水泥,车厢两旁又加筑钢筋水泥夹壁。因此车身过重,车轴上均加弹簧设备,车过桥或拐弯时行驶建度较慢。各列车都无门窗设备,二至七节直接通行,车身涂防护色油漆。每列车都有白俄官兵百余人,前白俄炮兵团长马来见任少将司令,聂里为上校参谋长。因马来见不满意米罗夫的专横,米罗大政派车克夫继任司令。每一列车配备三八式野炮7

门,追击炮2门,重机枪24挺,有大队长1人,炮兵队长、机关枪队队长、工程队长、掩护队队长各1人,均由白俄充任。司令车克夫,原任白卫军的参谋,没有作战经验,因为对米罗夫唯命是从才被重用。1927年夏,率四列铁甲车在陇海路归德附近与冯玉祥部队作战,大败而逃,泰山号、河南号均被截获。车克夫只带山东号、云贵号逃回山东。不久又由律浦路大厂改装两列补充,仍名泰山号、河南号,米罗夫只将车克夫记大过一次完事。

1926年夏,曾充先遣混合梯队队长和一度担任铁甲车司令的刘世安,向直隶督办褚玉璞建议仿照山东办法建立铁甲车队。褚即责成京汉路长辛店大厂参照山东省铁甲车改装式样,制成直隶号、湖北号铁甲车两列,以刘世安为司令。刘派其白俄旧部李比蝉司克(华名李宝章)充大队长,并招募白俄官兵约50人分住两铁甲车上。因白俄兵少不敷分布,派李比蝉司克同白俄上尉勃代夫到哈尔滨,共招募白俄百余人乘客车来津。事被常住哈尔滨的入籍军招兵主任委员什尼果夫闻知,急电米罗夫报告。米罗夫—向向不准别人在哈尔滨招募白俄当兵,据报即电天津办事处主任左别司火速到天津车站查扣。车到后双方动武,结果未能扣留。后刘世安因土匪习气太重,被褚玉璞撤职,提升该队参谋孙焕洲继任司令兼直隶号上校大队长,原当白卫军炮兵中校的寿马果夫为中校别队长。李比蝉司克随刘世安离职。

1928年6月,山东省的四列铁甲车和直隶省的两列铁甲车,都从天津退到唐山以东古冶车站。张、褚败退唐山,米罗夫隐匿于天津英租界。直鲁两铁甲车司令孙焕洲、车可夫见大势已去,亦均离职留居天津。张宗昌派马来见复任司令将六列铁甲车合并指挥。马来见恐怕中国人当队长靠不住,自兼直隶导大队长,调湖北号大队长杨连庆为司令部副官长,升寿马果夫为湖北号大队长,调直隶号副队长刘廷相为湖北号副队长。

是年6月下旬,马来见令六列铁甲车都退秦皇岛,湖北号殿后,大队长杨连庆尚留在车上末就副官长新职。杨约刘廷相和中国籍官兵20余人,密往古冶车站附近高梁地内,商定湖北号不随马来见东开,倒戈西行,以免再受白俄歧视。约定于当夜12点机车上水时鸣汽笛为号,将列车前后出入门锁上,派人持枪在炮台车顶升降口把守,以防白俄兵出入。届时杨连庆首先在宫长车内将白俄大队长寿马果夫击毙,同时刘廷相等在车上突然袭击白俄官兵。白俄少尉机关枪射手巴兰尼随同倒戈,除被击毙白俄官兵十余人外,全均俯首听命,即以最快速度将湖北号铁甲车开往塘沽车站。车到后被晋军李生达师派兵围住,杨连庆下车见李生达,说明前来投降和倒戈原因,并有被打死的白俄官兵尸体作证。李即以电话报告博作义,傅嘱原车速开天津。车到北站,傅作义派天津警备司令交际科长戴锡山到站代表情致欢迎之意。杨连庆向戴报告车上的枪炮弹药和一切设备完整无缺,请立即派人接收。戴回司令部复命时,杨连庆、刘廷相即到法租界教堂后首善里家中休息。当晚傅作义约杨到警备司令部面谈,即将湖北号改为第三集团军铁甲车第一队。派杨连庆继任司令兼大队长,并说:“张宗昌部队的军用物资,应归奉令肃清张褚残部的第四集团军白总司令接收。你们既是来啦,可对外说是自愿投到山西军方面的,以免误会。”杨遵令接任司令,中俄官兵全部留用,并提升白俄巴兰尼为少校机关枪队队长。三天以后奉令开往山西大同,归第八师师长徐竞源指挥。嗣徐师长去收,赵承绶部骑兵接防大同,铁甲车第一队改归赵指挥。1930年初,该列车上的中俄官兵一律资遣,改换晋军。开往秦皇岛的五列铁甲车,于张宗昌和东北军在滦东作战前全被缴械,马来见等白俄官兵均先后逃往天津和哈尔滨。

◆北伐军的中山号装甲列车

广东政府曾从苏联接收装甲列车两列,成立了著名的大元帅铁甲车队,也就是叶挺独立团的前身了,这些装甲车后来的去向不明。

在北伐军的沪宁战场,闸北铁路机车厂的工人闻北伐军被白俄兵团的铁甲车阻于嘉兴一带,于3天内改装装甲车6部,支援北伐前线,使北伐军能破敌进占松江等地,其中的有一列也叫中山号当时的历史资料如下:

“ 3月16日,革命军开始攻击前进,孙军以松江为上海西南屏障,竭力抵抗,并以铁甲车及其所有炮火集中革命军铁路正面猛力轰击,革命军正面顿受损伤,无法进展。白崇禧为压制及摧毁正面孙军之火力,乃以铁路货车厢急造炮垒列车中山号增援攻击,并以第二十六军自右翼,总预备队自左翼,三面包围攻击。数次奋勇冲锋,孙军不支,纷纷向上海溃退,革命军遂于21日晨占领松江城。同日第二十一师自吴江前进,于当午占领苏州;遂分途乘胜追击,进迫沪郊。这时外国军队在租界内鸣枪示威,并越界构筑工事,借故抗拒与迟滞革命军之前进。经革命军强硬抗议后,外军始退入其租界内,革命军即续行进击,卒将直、鲁军第八军毕庶澄部,在闸北地区悉数包围缴械,地区遂于21日全部平定。”

东北军中也有一列装甲列车叫中山号,来源不明,资料如下二十三日上午十时,有关东军六十馀人并铁甲车一列,向田庄台进攻,被中国方面的铁甲车「中山号」所击退。二十四日,关东军更由陆空两方面集中炮火向中国军的铁甲车猛烈进攻。

冯玉祥曾依靠苏联的帮助和图纸生产过几辆,具体运用情况不明。

吴佩孚部亦有装甲列车若干,作战情况不明,我只知道他逃离武汉时的司令部就在装甲列车上。

俄罗斯列车

峥嵘岁月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入侵苏联机枪等。德军后来在克里米亚半岛作战时,缴获的苏军新式装甲列车上安装了T-34/76坦克的炮塔。值得一提的是,苏军装甲列车每个车厢内都有机车蒸汽供暖系统,增强了土兵冬季作战的舒适性。

炮弹破片无法穿透其装甲

装甲列车的缺点是,无法离开铁轨作战,只要铁轨有一点小的损坏就能使列车失去机动能力。与其他武器相比,装甲列车对后勤支援的依赖性要大得多。列车要不断加水,每天都要补充煤,而且还必须要清理锅炉。

不过,苏联还是认为,他们的装甲列车在二战中十分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在战争第一阶段保卫铁路枢纽的战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56号列车曾将来势汹汹的德军坦克和摩托化步兵乌兹别克斯坦勃兰登堡战舰又非飞机,而是由8列装甲列车车厢组成的豪华武装列车。

◆特种防空装甲列车

苏联陆军《红星报

◆铁道炮

1917年后服役俄国

苏联第一列新型铁道炮安装1门356毫米加农炮,其车体重达340吨。1932年首批2个铁道炮兵连(各装备3列铁道炮)开始在太平洋沿岸驻守。不久以后,苏联又开始设计出能够在远距离击沉敌舰的180毫米铁道炮和305毫米口径的铁道炮。到二战开战前夕,苏联拥有11个铁道炮兵连,共37列铁道炮。与此同时,苏联的设计师们还研制出了一种203.2毫米榴弹炮,这种炮装在轨道车辆上,并由火车头拖曳,其他国家从未见到过有此类武备。

根据计划,在德军入侵时,岸炮、铁道炮和海军舰炮在反击纳粹德军的入侵中相互配合为地面作战提供火力支援。为此,苏军开始大量部署舰炮、岸炮和铁道炮。驻守在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舰队最早有4个重型铁道炮兵连,1941年8月后又紧急生产了70门铁道炮,组建成29个炮兵连。同时,波罗的海舰队武库中的100毫米、130毫米和152毫米炮以及原准备装在新造舰艇上的火炮都被安装在列车上与其他火炮一起参加战斗。实战证明,铁道炮在炮弹威力和射程上均大大超过了野战火炮。

虽然铁路系统经常被炸毁而且还要花很多时间来伪装车体,但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铁道炮仍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苏军利用列宁格勒市内和市郊密集的铁路网以及新建造的炮兵火力点,使铁道炮能出其不意地移动到敌人后方或其指挥部、预备队、火力据点等目标发动攻击或为己方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据苏联方面统计,在1942-1943年这段时间内,在列宁格勒作战的铁道炮共发射了14.4万发炮弹。

为这些铁道炮提供弹道校正的是空军的一个特殊的中队以及第3飞艇营,他们装备了一些系留气球,观察兵在气球上可对战线后方的敌军重要目标进行定位。

在战争后期,曾参加列宁格勒保卫战的铁道炮加入到反攻德军的行列中,它们的任务是摧毁特定的目标。1944年,苏军在铁道炮的协助下摧毁了位于维堡的德军工事,并在立陶宛梅尔附近压制住了德军火力阵地。有2个铁道炮兵团(其中1个团装备10门180毫米、9门130毫米和12门152毫米铁道炮,另1个团装备17门130毫米铁道炮)后来一直在苏联沿海地区服役。1945年4月有数个炮兵连参加了攻占柯尼斯堡和皮劳的战役,它们在野战炮无法达到的射程上,对德军工事进行了猛烈炮击。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5月共有6个营的62门口径从130毫米至180毫米的铁道炮与陆军部队一同参加了战斗。在837次作战中,这些铁道炮共发射了15028发炮弹,击沉船只8艘,击毁运输火车7列,击伤5列,并摧毁了21座敌军要塞的防御工事。

战后,苏联铁道炮便销声匿迹了,只有在苏联海军博物馆中才能找到一些有关铁道炮的图片和模型。但至少有1辆铁道炮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了并公开展出,这辆停在塞瓦斯托波尔火车站的铁道炮装1门152毫米加农炮,有可旋转的炮架和炮塔。

◆铁道装甲汽车

1917年后,苏军在对装甲列车大规模使用过程中发现,他们急需一种机动性好的小型装甲铁道车辆,用来执行各种通信、支援和侦察任务。于是,苏军进行了大量试验,让汽车用轮辋在铁道上行驶。在苏联内战中就使用了1辆装1门加农炮和3挺机枪的加福特-普季洛夫铁道装甲汽车。在苏联红军铁道炮部队重组过程中,计划为每支铁道炮部队都配备侦察和通信用的铁道装甲汽车。苏军采用的BA-20轻型装甲汽车和BA-6及BA-10重型装甲汽车,车轮可随时更换成铁道用或公路用的车轮。德军在1941年缴获了大量这种型号的装甲汽车。

BA-20Shd(Shd是俄文铁道的缩写)、BA-20ShdPU(装有外部电台天线)和BA-6/10装甲汽车外部携带的备用车轮更换起来十分繁琐,于是,苏军开始试验在车辆的前、后装上专门用于铁道行驶的折叠式轮轴,原来的车轮不动,汽车靠前后车轮在铁道上行驶。这种利用倾斜车轴上的小型导向轮使常规汽车在铁轨上行驶的技术,到二战后仍为苏联大量使用。

汽车火控系统,即在炮塔上安装了PT-1型坦克潜望镜和TOD型远距观测仪。后者既可电动操作亦可手动。

全车有装甲覆盖,两侧的装甲厚16-20毫米,有10度倾角;车顶装甲厚20毫米,舱门厚10毫米:炮塔装甲厚20毫米。MBW指挥官位于中间的炮塔内。后部2个炮塔也可分别安装1挺并列机枪用于防空。

该车的动力装置为功率294千瓦的M17-T汽油机,可使重约80吨的MBW最大速度达120千米/小时。该车可载重120吨。外部通信则由71-TK-1电台提供,而内部的联络则依靠6台电话。除此以外,该车还装备一套强大的信号灯系统。

战争初期,MBW只装备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司令部直属的装甲列车营。据苏联的一些资料透露,有一些MBW装上了T-34坦克的炮塔和V-2柴油机。有1辆MBW被作为技术样车保留了下来,这辆车装有T-28的炮塔和T-34的76.2毫米主炮,如今无法判断这种混合式的武器配置是设计时的初衷还是后来改装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战争中铁道装甲车辆也曾装备过其他各型坦克的炮塔。有一张照片就显示一辆装甲列车装备有T-26坦克的炮塔和主炮(口径45毫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