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父亲

更新时间:2022-05-19 19:33

“铁肩父亲”本名程龙富,湖北麻城人,在武汉务工,为了给儿子多多治病,他给餐馆洗碗、挖排水沟、送电话卡、搬水泥、搅拌水泥、路面挖沟,每天工作18个小时,挣152元钱,被称为“铁肩父亲”。在他家抽屉里,收藏着6张特殊的日历,那是他给儿子记下的一份复杂的“病历日记”。

铁肩父亲-工作

37岁的程龙富靠出卖体力,每月赚3000余元,支撑着患白血病的3岁儿子的生命和一个家。自2009年9月给孩子治病至今,已经花了17万元,“家里的猪、牛、值钱的都卖了,现在除了体力,我一无所有!”

4:20AM—7:40AM 早餐店里打杂,一刻也没闲下来

机动30分 借来摩托提心吊胆地载客

8:00AM—11:00AM

没膝的淤泥里挖渠排水

11:00AM—1:00PM

骑车卖手机卡,一个号赚3块钱

1:40PM—10:00PM

在工地上扛水泥扎钢筋

铁肩父亲-评论

边缘人群与疾苦抗争的故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能不断减弱。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人们之所以关注一个弱者,一个弱者的事迹之所以能成为新闻,总有极其特殊或者突破人们情感底线的因素存在。

边缘人群的事迹,只有在不断突破生存的底线和人们情感底线时,只有不断突破边缘人群之“边缘”的界限时,才会得到一个相对集中的公众注意力。“铁肩父亲”与他的孩子,以及他们的事迹,构成了一个极其特殊的白血病患者家庭与故事,这是他们在白血病患者已经很难得到媒体救助的今天仍能得到媒体关注、公众感动的原因。

以上所言,的确是一种苛刻的说法。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体现于新闻中的感动以及媒体带动下的社会救助,相较于社会性的悲悯、制度的理性、制度性的保障来说,仍然只是起着辅助作用。新闻寻找的是特例,寻找的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典型,而制度针对的最大多数人。正因如此,时评家长平先生曾言:“假如这些人穷得连故事都没有了”,怎么办?这个时候,除了相关的制度性保障,谁还能发现他们,帮助他们?

其实,退一步说,即便体现于媒体的辅助性救助,我们所期待的也并非是一两个弱势者得到了大家帮助。结果应该还可以更进一步。一个新闻故事所展现的非常人群,应该让我们同时看到制度也跟着继续前移。这就是常说的“新闻的判例”,一个新闻所展现的特例,往往是对制度的有效修补。只有最底线的地带都得到了制度的惠顾,那些“穷得故事都没有了的人”,才能统统收获制度的保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