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军魂:一八〇师在朝鲜

更新时间:2023-09-26 17:03

《铁血军魂:一八〇师在朝鲜》是关捷、关霄汉父子创作的长篇军旅纪实文学,首次出版于2015年1月。

内容简介

《铁血军魂:一八〇师在朝鲜》是以抗美援朝的朝鲜战争为背景,通过作者尽可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展现了志愿军一八〇师在战斗中的艰苦卓绝,把长期对该师的种种在不正确的军事史观和历史观下所形成的“全师覆灭”“军旗被缴”“师长被枪毙”……等等不实传言,通过日记再现、史实铺陈与适度而准确的文学描述和正本清源式的叙事方式,还一八〇师以公道。在该师第五次战役中惨烈的实际战况里,探讨了该师失利的真正原因,作者力图让读者在正确的军事史观和历史观的基本框架中,通过文字感受朝鲜战争。

作品目录

成书过程

2011年,关捷、关霄汉父子经介绍结识梁玉琳将军。梁将军曾为180师政治部青年干事,退休前为沈阳军区纪委常委,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梁将军向他讲述了亲历的志愿军180师在朝鲜的悲壮历史,讲述了7000人英勇抗击美军近10万兵力的合围、成功突围,并由损失惨重而得不到现人正确理解的种种历史真相。

关氏父子又陆续结识了当年180师郑其贵师长家属、曾担任郑其贵警卫员的王顺秀师长、赵三禄副军长、战俘张泽石等十几位基层老兵和指挥员。老兵的泣血讲述让关霄汉特别震撼。他表示:“血液中有一种力量督促我探寻历史真相。离历史越近,我的使命感越强。”

其实,老兵对回忆那段历史有顾虑。还有些老兵看他太年轻,觉得80后根本不了解战争,干脆摇摇头不愿讲。关霄汉对他们说,“爷爷,请相信我们这个进步的时代。”同时,他用自己了解到的军事常识作为采访突破口,跟老兵们聊战场上的步枪型号、能打几发子弹。渐渐地,老人们觉得这个年轻人感情朴实,而且谦虚好学,便有什么说什么。

在采访中,关霄汉关注普通士兵的故事。普通英雄的群雕,是他写作的特色。关霄汉表示,写这本书的本意就是为了在良心上刻下深深的记忆。面对崇高,要行庄严的军礼。

“写历史必须要眼睛盯着真相,要对历史高度负责——特别是那些在悲壮历史中被指定去演绎悲剧的人物,那些被误解的人物,那些被冤屈的人物,那些被淹没的人物,还有那些被以讹传讹了的历史事件。谁的说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相。”关霄汉表示。

一年多的采访结束后,关霄汉首次着手写作长篇。他问父亲:“怎么写?”关捷说:“如实再现史实,但要用文学去激活历史。太拘泥了,是纯史料;太文学了,容易失真。就是给历史插上文学的翅膀,不能飞跑了,也不能掉下来。”关霄汉若有所悟。

6个月后,29万字的书稿拿出来了。关捷不相信它居然这么生动。他承认,在审阅儿子的书稿过程中,曾数次落泪。他表示,自己无法在那种悲壮面前保持冷静。首先,是因为素材本身好,其次,写作的再现确实到位。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铁血军魂:一八〇师在朝鲜》呈现了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作品再现了郑其贵、王大胡子、王小亮、李梦琪、张道华、段龙章、王振邦、庞克昌、王至诚等一个个真实人物闪光事迹。阅读这部文学作品,感受的是英雄群体的壮举,记住的是中国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凝固下来的是一种萦胸绕怀的英雄情节。

这部作品告诉了人们什么是英雄,也启示人们如何对待英雄,如何珍视英雄。在和平年代,没有硝烟迷漫的战场,容易让人们忘掉这个曾经百孔千疮的国家的历史,容易让人们失去这个历尽沧桑而不改永远向往和平初心的民族的记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仅是对每一个共产党人发出的时代警示,也是对每一个有良知,有血性的中国人发出的精神召唤。肃穆地对待英雄,就是对前人的敬畏;珍视英雄的足迹,就是对民族前行火炬的高擎。时代变化着,个人的利益诉求变得越来越多样,越来越重要。但是,为人立世,每一个人内心深层的精神力量不能休眠;居安思危,每一个人精神世界的爱国情怀不能塌陷。历史不能假设,也不允许有如果。英雄就是一面镜子,在一面面英雄的镜子面前,每个人都照出自己的“小”来,中华民族、中国国家才会有前程,才能有希望。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英雄没有选择,没有犹疑,唯一的姿态就是站起来,别趴下。英雄的旗帜很简单,那上面只写着一个民族的两个字“尊严”。有尊严地活着,为了尊严去战斗,这就是英雄。这也是对英雄的最好告慰,就是对英雄基因的最好传承。

这部作品一个严肃的话题,就是文学创作乃至整个文化知识界,如何去讴歌英雄,如何再现英雄的场景,以鼓舞人们更好地前行。存在决定意识,作家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作品价值取决于他的立场。不同的立场,就会产生出不同的思维视域,当人们坐享阳光和雨露的照耀与滋润的时候,不能忘本,不能背弃历史去评判历史,正如人们在思考的时候不能摆脱肉体的束缚。否则,就是在空中架设楼阁,就是梦呓和痴谈。作家和艺术家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不能偏离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审美的维度。而且诸多维度叠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价值取向。“像雄鹰一样在高空中俯视翱翔”,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英雄情结的文学呈现。

一八〇师这支部队是从最初的八路军太岳军区下辖的县大队,一步一步发展成的中国军队主力师编制。这支部队从弱小走向强大,在战火中锻炼成长,它承载着人民军队从初创到全盛,在战火硝烟中洗礼的全部基因,浓缩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亮剑精神的英雄气质。这部作品,对英雄壮举的叙述既平实又不乏文学魅力。“这里是如此地安静,没有猫头鹰的叫声,更没有乌鸦的聒噪,只有这一支部队在奔袭”。这样的场景描写,会吸引读者的视觉想象,把即将展开的英雄画面瞬间拉近到人们眼前。贯穿全书的,是一组组惨烈血腥的场景,是一幅幅戮力同心的画面,是一个个视死如归的形象。作者饱蘸激情的文字,使其显得更加逼真、壮阔和生动。

在与武装到牙齿上的敌人面对面对抗的战役中,志愿军最大的短板就是因为补给难以为继带来的饥饿和没有水喝;而志愿军最大的优势是无比高昂的士气和坚不可摧的意志,还有人类的良知,他们宁可吞噬生土,也不肯去杀一匹马。求生的欲望,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燃烧在每个人的胸膛里,将军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正是因为首长的雄心,兄长的强音,才有了势不可当,继续向前奔腾的铁流。在这铁流中,人们看到的是,为了探测敌人火力被打成渔网人的英雄,为战友甘当肉盾的英雄,身中燃烧弹命令战友击毙自己的英雄,双目失明爬回阵地的英雄,引爆炸药与敌同归于尽的英雄。

艺术特点

一、用英雄的豪气贯穿人物生平

很多一八〇师幸存的指战员不敢提及一八〇师往事,他们讳莫如深,三缄其口,当年的战况像个谜。关捷在采访中认识到关于一八〇师的谣传都是不真实的,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他认识到,作家必须深入调查采访,还生命以尊严。

作品中,人物塑造自始至终贯穿着英雄豪气。一八〇师表现出的是一种崇高精神。对英雄的评价不以成败论英雄,同样,美学上的崇高精神也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一八〇师以血肉之躯对抗铁甲之兵,没武器、没援兵、没粮食,四面受敌,身陷敌人的包围圈,他们没有被吓倒,一八〇师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产生政治动摇,他们已经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这种精神是崇高的、伟大的,在气势上是压倒一切的,是可以光耀千秋的。

一八〇师是威武之师,他们把名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他们忍辱负重、百折不挠、视死如归,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一八〇师的指战员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首先想到的都是军人的使命,集体的荣誉。1951年,有一些战士刚到达地点,因为连续行军累得吐了血,但没有一个人向上级汇报,谁也不愿说出自己的困难,生怕让他们撤出即将开始的战斗。全军三分之二的力量被划走,剩下的一八〇师要和人数高出自己五六倍的敌军作战,武器严重落后,而且供给不足,即将弹尽粮绝,其作战难度可想而知,没有过人的勇气和胆量,是没有勇气面对这样的作战任务的,早就吓破胆了。有的战士为了勾引敌人往自己身上打枪,故意暴露自己,几秒钟,就被美军机枪打成了筛子,还硬挺着没有倒下,目的就是让班长有足够的时间数清敌人机枪的数目。“他目睹美军一发炮弹打到高地上,四五个战士瞬间被掀上了天空。很快,尸体鲜血淋淋地重重摔在地上,可是,周围的战士没有任何畏惧,又飞快补上空缺位置,接着战斗。” 在这种情况下一八〇师有勇气坚持战斗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他们遭受重创是毫不奇怪的。他们即使遭受失败,也是令人敬佩的英雄,他们的精神是崇高的。原一八〇师五三九团团长王至诚在朝鲜战场五次战役中与美军展开白刃战,凭借一个指南针率200多人成功突围。

当一八〇师弹尽粮绝,没有任何物质可拼的时候,即使是这样,他们还要用血肉之躯去和敌人作战,他们还在拼,拼的是勇气、精神、毅力,这个师没有失败,这个师取得的是精神上的崇高的胜利。该作品成为具有正面人格教育的作品,同时,它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用篇章的文眼构建叙事文脉

作品一共六章,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为每章加若干个小标题,这些小标题不是华丽的辞藻,大多是通俗的口语化的言辞,客观上使得文本阅读通俗易懂,扩大了受众面。每章里的小标题都是一个片段的文眼 。文眼,是中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是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作品的文眼是一个判断句,它抓住每个片段最典型的最有概括性的句子。这些小标题,往往是战争最激烈的场面,抓主干,口语化,充满了悬念感、紧张感、概括性,把最典型的瞬间加以定格,仿佛一幕幕的经典镜头回放,形象而生动,充满了动感,现场感,视觉冲击力,极大地吸引着读者,使读者想一探究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使读者的期待视野里多了一份期盼、阅读的欲望。文眼构成了作品的发展线索。

作品用草蛇灰线法,如同草中之蛇,灰里之线,似断似续,形断实续,事断意连。作品发展脉络是以采访、回忆、日记等为线索。由于历史的局限和采访对象的断续回忆,作者用跳跃式的方式展开文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详细展开一八〇师的全部作战情节。作者以点带面,使那些看是不连贯的一个个小故事,都紧紧围绕一八〇师在朝鲜的浴血奋战而展开。

小标题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对动态图景的描述。这些动态图景往往是对战斗最白热化的场景的描写。“336高地有多高,鲜血飞溅就有多高”“一八〇师吸引着蝗虫一般的敌人……”“桌子被敌人炮击掀翻好几次……”等小标题使人如临其境,血脉喷张。灾难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惨烈的肉搏战场是对人性的最大考验,这样的战场,有利于彰显人性的伟大,英雄的壮烈,精神的崇高。

第二,用最能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的人物语言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侧面描绘战斗的惨烈,起到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效果。例如“郑其贵大声命令:‘文科长,快烧密码本!’”“郑其贵发血誓:‘将有必死心,士无偷生念。’”“你们还年轻,要做好战士!”“郑其贵大声命令:‘文科长,快烧密码本!’”“彭德怀对洪学智说:‘你赶快回来!一八〇师出事了!’”“毛泽东说:‘六十军一八〇师的情况如何?甚以为念。’”“为雪耻,王大胡子‘疯’了。许世友说:‘一八〇师翻身了!’”这类小标题以人物语言作为小标题,揭示了作品人物在生死关头的所思所想,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因为语言是心理的直接现实。

第三,对战况进展情况的介绍。对战况的描写,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以跳跃式结构展开的片段。这既和采访的方式及日记的摘录有关,同时也能扩大文本的审美想象空间。“原来是这样”“终于开打了”“后勤后勤,我们马上就要弹尽粮绝”“敌人开始了异常反击”“粮食的消耗目前已到了极点……”“友军全部撤回,一八〇师就地防御”“女卫生员张道华中弹后,双目失明,硬是爬回了我方阵地”“鲜血滴在朦胧的爱情上,战地,那火红的玫瑰呀”。这些小标题足以把战争的最残酷、最惨烈、最感人、最耀眼的一幕展示出来,描摹出来。小标题以小总大,概括了战场的全貌。每一个小标题都是一个感天地、泣鬼神的战争片段。

作品按照故事时间发生的顺序展开叙述,由于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作品主要在人物的行动和对话中展开情节,少有主观评价,以客观描述为主。

三、在历史语境中重新构建话语

在采访中,作者发现,对于一八〇师的传说仅仅是某些个别说法的集合,是不真实的。作者凭着责任和良知要写出一八〇师的真实情况,给人们一个交代。写一八〇师的难度在于还原历史语境,重新构建整合历史的话语,揭示事物的源头及发展,寻找事物的佐证及关联域,用艺术的创作还原历史的真相,既要尊重历史文本还要尊重艺术文本,要想弥合二者显然是有难度的。因为,艺术文本和历史文本是有区别的。“因为历史文本是对已发生的事件的记述,而艺术文本则是想象创造的产物;历史文本是遥远的过去,艺术文本则是现在的声音;对历史文本的阅读使我们身置其外,对艺术文本的阅读使我们身临其境。”在艺术创作的虚构和抗美援朝的历史中,作者在不违背艺术原则的前提下,淡化人为的操作因素,尽可能让艺术适应历史,让历史发出最强音,让铁的事实说话,澄清“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的一八〇师的历史真相。念念不忘过去的一八〇师,不是因为一八〇师不复存在,而是因为一八〇师对现在仍有着影响。

作品意在还原历史,写出现场感。关于一八〇师有许多不实之说,“全军覆灭”“军旗被缴”“师长被枪毙”等等流言蜚语一直折磨着幸存下来的一八〇师的老兵,关捷通过对一八〇师健在的军人的采访,发现民间传说都是胡说。一种记者的道义和责任使得关捷想通过写作还原历史的真实,不能让一八〇师的英雄流血又流泪。一八〇师是超越历史的无法抹杀的一座丰碑。

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现在并不意味着某种优越的地位,因为现在是以历史为基础的。为了还原历史真实,作品进行了宝贵的艺术探索,调动了多种艺术技巧手段,其记实方式是多元化的,作者力图多角度多方位地让读者认识真实的一八〇师,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记实方式:

第一,采用真实的照片。文字和图片结合,大大增加了历史真实感,使作品更加形象直观,使人处于历史的语境中。这些照片有战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的毕业合影照、有志愿军向敌人阵地冲锋的照片、有志愿军翻越敌铁丝网障碍的矫健的身影的照片、有志愿军战士进入五次战役防御阵地途中的照片、文工团演出的照片,这些照片全部是黑白照片,它带着历史的沧桑映入了人们的眼帘,以铁的事实诉说着当年惨烈的战争。尤其是介绍当年作战各种武器的照片,没有认真的调研,敬业的精神,专业的知识是难以弄清这些复杂的武器的。

第二,在作品中加入日记,使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并驾齐驱,使作品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有说服力。日记的穿插使用和小说情节的展开是同步进行的。很多单元故事情节结尾处都加上了日记,作者把文学作品和应用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淡化了文学作品的虚构色彩,从而增强了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刘英孩,一个超级英雄的名字》中,结尾处加入了关志超的日记:“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二日,星期二。6时,我小部队发现美军约一个团的兵力,渡过洪川江,向通谷里、九峦山进犯。8时,敌约一个营的兵力,在16辆坦克支援下,在航空兵掩护下,分两路进攻九峦山。我四连二、三排英勇抗击,打退敌人连续五次冲击,一直到14时,战斗才结束。歼敌90余。我伤4,亡3,战斗英雄刘英孩同志壮烈牺牲。”甚至,也可以这样理解,为了真实还原一八〇师的历史真相,作品的情节从某种程度上是对日记的再现、丰富、充实、扩展以及合理的、必要的想象。日记成为创作的一个重要导引,真实的日记和日记的生发形成一个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双线并行,这是一种有趣的文学奇观,因为,一般的作品是看不到生活真实的创作素材,但是这个作品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形成一种互文性,这是一种创作上的创新。

第三,用采访的方式,采访当事人,因为当事人的话更有说服力。作品融入了记者采访的技巧手段,尊重事实,澄清历史,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有时,阅读《铁血军魂:一八〇师在朝鲜》会给人一种感觉,好像自己经历了一次身临其境的实地采访,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作者还配上共时的照片。采访有两种类型:第一,作者采访幸存的战斗英雄,这是生活真实中的采访。作者采访了原一八〇师的四十四师师长向守志、原一八〇师师部青年干事梁玉琳、警卫员王顺秀、营教导员关志超、师长郑其贵、连指导员赵三禄、团长王至诚、营副教导员张合顺等等。作者跨越大江南北,不辞辛苦,以铁肩担道义的正义和责任感,为创作收集素材。第二,作品人物的采访,这是艺术真实中的采访。如李梦琪采访王大胡子。通过对作品人物采访情节的描写,李梦琪的认真负责和王大胡子的谦虚跃然纸上。

第四,结合历史文件,配合共时态的情节,增加作品的可信度。这些文件有任命书、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的结业证书、有当时美国通过朝鲜决议的照片,有作战地图。在今天,这些文件已经成为了文物,在文本中穿插历史文件,可以加强文本的真实性、可信度,因为文物研究是经验主义本身。

第五,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写作,采用记实的写作方法,客观描写多,主观评价少。让读者在人物行动和故事情节的描写中自己得出结论。记实的写作方法使得作品的人物行动描写占据大量篇幅,较少地抒情和议论,即使有抒情和议论也仅仅是画龙点睛。读者好像观看关于一八〇师在朝鲜的无声电影,一幕幕精彩回放让人惊心动魄,过目难忘。

四、以空间视角写战争的经验教训

还原历史的真相不在于真相本身,而在于历史的真相至今还在影响着今天,因此,有必要从历史当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但艺术不是军事理论,经验教训要从情节的描写中显现出来。对一八〇师的作战总结从空间视角切入,能使人有新的思考和结论。

空间因素对一八〇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空间因素是被人们忽略的。一八〇师的抗美援朝战场不同于在中国国内战场打仗,很多指战员没有意识到国家空间的变化,而是置身于概念化的空间中,怀有一种想当然的中国国内“空间的再现”。在这个异质空间中,有太多未知的变数,这对作战是极为不利的。中国军队人数少,敌军人数多;中国军队是血肉之躯,敌军是铁甲之师;中国军队没有供给,敌军供给充足。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取得胜利,是极其困难的,用郑其贵的警卫员的话说就是:很多人头脑发热,想以少胜多,但是美国兵不是纸老虎。

前所未有的作战环境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和牺牲。战士们在“三百里无粮区”,为了搞一点粮食,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夜袭,目的是缴获一些粮食给战士们充饥,要是在过去,这样的决定完全是愚蠢的。由于多日缺水,四个战士出去找水喝,牺牲了两个战士,带回来的两壶水谁也没喝,尽管大家将近两天滴水未进了,但都太悲痛了,觉得壶里面装的是那两位同志的鲜血,这种滋味实在是太难受了。在渡江的时候,600名战士被河水冲走。

从空间理论分析一八〇师的作战过程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八〇师还是威武的一八〇师,但是一八〇师作战的社会空间背景已经变化、位移了,这种变化、位移并没有被认识,或者说被重视,从而导致了作战严重失利。社会空间的变化会导致作战方式的不同,还像以前一样保持不变的作战方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起初,指战员还在习惯性地用在中国国内的作战方式去面对抗美援朝,指战员们没有经验手段把握抗美援朝的作战空间,抗美援朝的作战空间不止是物质层面的地理位置,还包括家庭、建筑、邻里、村落、城市、地区、民族、国家等等各种因素。

作者在写作时,冷静地、理智地有意地点明了这种社会空间的微妙变化。作者没有想当然地把作品写成地理学,没有用主观意识限定、安排、构思写作。作者话语建构的空间并不是简单的虚构和想象,作者以反思、内省的话语审视抗美援朝的战场:“淮海战役的时候,虽然兵力上跟国民党军队比处于劣势,但是毕竟有上百万的老百姓给解放军送补给。从这一点上看,彭德怀在战役前的估计完全是正确的。以少胜多的山地游击战经验,多年来一直是我军各级指挥员的法宝”但是,朝鲜战场没有上百万的老百姓给指战员送补给,人们最初对于战场的判断是一种想象的、概念化的、机械的空间。

有一个富有战斗经验的人物形象——王大胡子早早地就意识到了作战环境的变化。他久经沙场,凭借自己的经验完全能判断出我后勤将会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王大胡子劝告新兵说:“别这么着急吃东西,饿了,就先挺一挺……等打起来你就知道了,朝鲜比不上国内,子弹和吃的都省着点用,信我的,没错。”

指战员们一边作战一边总结战斗经验:“此次战斗经验有:1、沉着应战,避开敌坦克,专打步兵。敌人队形拥挤,便于杀伤。我战斗英雄许四保,在敌炮火轰击下,五次被土埋住,但他顽强战斗,发扬孤胆精神,独挡一面; 2、正确选择地形,加强工事,发扬火力。机枪连卫生辉班,一次猛烈射击,打死打伤敌人20余名。四连三排机枪射手王肇琪连续打退敌人三次进攻。3、打退敌人后,迅速分散隐蔽,留少数人观察,以防敌人炮火杀伤,增大伤亡。”“五连坚守土木洞经验有:1、及时整顿组织,进行战场鼓动。如‘不要忘记与四连的挑战’‘争当模范连’;2、阵地有韧性、友邻的配合支援。左侧五三八团二营,发扬侧射火力威力,给敌以很大杀伤。”

一八〇师用血的代价换来了经验教训,探寻了战争规律。这个经验教训就是:“我们以自己的沉重代价,换来了经验教训,那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与美军作战,不能搞大歼灭、大迂回、大包围,而要搞阵地战、防御战、打小歼灭战。”没有他们的血的教训,就不会有后面的更多的胜利。未来要在历史上延续,不能面对历史,如何走向未来。这样的写作是需要一种良知和勇气的。

一八〇师的铁血军魂写完了,但一八〇师的不朽的精神是永远也写不完的。一八〇师的番号被取消了,但一八〇师的事迹已经成为人们心中不朽的丰碑。

作品影响

2016年11月25日,《铁血军魂:一八〇师在朝鲜》获得辽宁省作家协会第九届辽宁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2015年1月8日,《铁血军魂:一八〇师在朝鲜》新书发布会在2015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发布。该书作者关捷、关霄汉父子以及志愿军一八〇师的老兵后代和家属代表出席发布会。曾经亲身经历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士杜生春也莅临现场,和读者共同见证该书发布,回忆峥嵘岁月。现代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臧永清主持发布会。

作品评价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李岩:“这本书通过对健在老兵的采访,全面展示了志愿军180师在朝鲜战场上艰苦卓绝的斗争,颠覆了长期流行于民间的种种不实传言,通过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生动叙事,带人们走入最真实的朝鲜战场。对那些为了信仰和民族而浴血奋战的老兵,即使他们曾遭受失败,仍不妨碍我们对他们深深的敬意。”

作家张正隆:“关霄汉在把握好高级将领的形象的同时,能成功塑造出王大胡子、王小亮这样的普通战士,足以说明他对普通人的尊重,士兵和将帅同为主角,这是这部书的亮点。”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关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军人出身,先后在《青年时报》和《沈阳日报》工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小说、报告文学、散文、杂文等创作,稿件多次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发表。曾获中国青年新闻奖、辽宁文学奖、邵飘萍杯全国杂文大奖赛一等奖、华东五省杂文大赛一等奖等奖项;为凤凰大视野《风向北吹》《抗战家书》《忠诚与背叛》《被金钱改变的大革命》《180师在朝鲜》等专题纪录片主讲嘉宾。

关霄汉,关捷之子,80后,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比较自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从小特别喜欢军事,是个超级的军事迷。还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订阅《军事史林》《名枪》等杂志,25岁那年在父亲关捷的引领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先后创作作品有《滇缅大战》《万岁军长梁兴初》等长篇报告文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