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3 03:09
《铁道游击队》是现代作家刘知侠所创作的长篇小说,1954年首版。
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矿区以刘洪、王强为首的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不堪日寇的烧杀掠夺和蹂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秘密地组成一支精悍的铁道游击队。他们利用煤矿铁路的掩护,在临城、枣庄一带的铁路线上,抢夺敌人的武器、物资,破坏敌人的运输交通。他们积极配合主力部队的战斗,机智灵活地与日寇捉迷藏,充分利用熟悉的环境和铁路作业、行车制度,让敌军火车相撞、脱轨,给当地的日寇和伪军以沉重的打击。
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组织队员们在陈庄开设的一个炭场作掩护,袭击了几次敌人火车,不仅武装了自己的队伍,还给主力部队提供了一些武器。由于他们在火车线上神出鬼没、行动神速,所以被老百姓称作为“飞虎队”。驻守在当地的日军小林部队调集特务队,对游击队进行围剿,企图消灭铁道游击队。刘洪决定先下手为强,趁敌人不备袭击了日本洋行和客车,迫使敌人将进山扫荡的兵力撤回来对付游击队。但是等到敌人撤回支援时,行动神速的游击队早已不见踪迹,使得敌人狼狈不堪。
恼羞成怒的小林勾结国民党反动派,进山围剿铁道游击队,在战斗中大队长刘洪身负重伤,随后在村民芳林嫂家休养。芳林嫂的丈夫也是游击队员,不久前在战斗中牺牲,她对刘洪悉心照顾,她家很快就成了游击队领导集会的场所。很快,特务队队长冈村就侦察到游击队活动的地点,并对其发动突然袭击。刘洪与李正经过协商,决定主动出击,对敌人进行反包围。刘洪、李正指挥得当,利用地形优势歼灭了全部敌人,不过冈村却得以逃脱。小林恼羞成怒,疯狂地对百姓进行“清剿”“扫荡”, 到处放火烧村庄,杀害无辜的百姓。
看着被烧毁的村庄、被残杀的百姓,刘洪内心十分愤怒和心痛,他决定在微山湖与敌人决战。幸好李正赶来,才阻止了刘洪的冲动行为,游击队避免了重大损失,李正却不幸负伤。随后,刘洪和李正带领游击队进行休整,扩张队伍。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加紧了军用物资的运输,铁道游击队趁机频繁偷袭,搞得敌军疲于应付、寸步难行。小林为了保证物资的运输,调集鲁南地区全部兵力进攻微山湖,企图全部消灭铁道游击队。刘洪指挥队员化装成日寇突出了重围,后来遇到了冈村的特务队,经过一番激战,冈村特务队被全部歼灭,冈村也被击毙。然而,当芳林嫂到湖西完成侦察任务时,却被敌人抓获。不久,抗战胜利,李正伤好归队,铁道游击队奔赴临城阻遏国民党军队北上,救出了芳林嫂,迫使小林残余部队投降。铁道游击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并且不断壮大。
《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出生于河南汲县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是铁路的护路工,每天负责清扫铁路的工作。刘知侠见惯了火车在铁轨上的运行,从小就学会了扒车的技术,在十几岁时,他在火车站做过义务服务生,对铁路工作、行车制度都十分了解。随后他曾经跟随抗大深入敌后体验生活,这为他创作《铁道游击队》这一长篇小说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1943年夏天,山东军区展开了战斗英雄、劳模大会,在文协工作的刘知侠认识了铁道游击队队员。铁道游击队成立于1940年1月,由八路军苏鲁支队命令成立,队名是“鲁南军区铁道大队”,第一任大队长洪振海、第二任大队长刘金山就是小说主人公刘洪的原型,所以主人公刘洪也兼备了两任大队长的性格特点。洪振海的行侠仗义、高超的飞车技术、勇敢善战;刘金山的成熟稳重、领导才能。刘知侠利用手中的笔将他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战斗英雄形象。
他们在百里铁道干线上与敌人站展开殊死搏斗,不仅多次破坏敌军的物资供给线,还护送过刘少奇、陈毅、陈光等领导人以及千余名抗日将士。游击队员们扒火车、闯火车、炸桥梁,令敌人闻风丧胆。刘知侠深深被这些英雄人物的抗战事迹所感动,于是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决定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
刘知侠立即开始整理资料,着手写作关于铁道游击队的章回体小说《铁道队》,并在《山东文化》上连载了 两期,这就是小说《铁道游击队》的雏形。文章一经发表,就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并收到了铁道游击队的来信。他们首先对作者表示了感谢,随后热情邀请他到游击队深入体验斗争生活,了解更真实的游击队生活。虽然书信措辞比较委婉,但是刘知侠感觉他们对作品不太满意,所以果断地停止创作,深入游击队采访,体验更真实的战地生活。
在1944年和1945年,刘知侠前后两次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与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的铁道游击队队员一起战斗、一起生活,这使他积累了丰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由于解放战争的爆发,刘知侠接到了新任务,所以小说写作一直搁置到1952年。当时,他担任山东文联编创部部长,特意请了一年长假,专心创作小说《铁道游击队》。动笔前,他又找到了铁道游击队的领导王志胜、杜季伟等人,再次重游了炭场、微山湖等战场,重温了英雄们英勇战斗的激情岁月。
创作这部小说花费了刘知侠很大精力,由于他只有初中文化,所以在写作上比较费力。
1953年,《铁道游击队》 出版。
刘洪从小生长在铁道边上,擅长扒车。他个头不高,眼睛发亮,为人豪爽义气,扒车救穷时,穷弟兄们都很服帖他。刘洪组建铁道游击队后在队里也有着极高的威信,不论是王强还是其他队员,有什么想法,都要先去找他。作为一名强悍的游击队队长,他刚强果断,认准要做的事情,没有办不到的。小说多处表现了刘洪在战斗中的英勇,在山里,当排长的他用一挺机枪掩护了整连的撤退。铁道游击队不少出色的战斗,都是由他指挥的。袭击洋行打票车,飞车搞机枪,刘洪都是冲在前面,几刀几枪就解决了敌人。但这个有着烈火般脾气的人,有时也因为莽撞的战斗行动,几乎使队伍覆灭。不过他在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后,又会产生巨大的战斗力量。小说对刘洪的刻画,并不仅限于表现他的骁勇善战,也通过他与芳林嫂之间的交往,展示出他侠骨柔肠的一面。小说对刘洪的感情层面做了细致的描写,从他因为芳林嫂而泛起的泪水中,从他把自己分得的布一定要给芳林嫂和女儿做衣服的举动中,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普通男人真实感情的表达,这些情节和细节丰富了刘洪的形象内涵。
芳林嫂作为唯一的女性主人公形象, 作为铁道游击队这种男性队伍中的女性因素,对整个情节的发展起到一种调节作用,也使小说更有了看点。小说通过她体现了老百姓与铁道游击队之间的关系。她把家作为秘密联络点,为游击队做饭、放哨、侦查、送信、贴传单、留治伤员,帮助游击队员们避开敌人的搜捕。实际上她后来也成为游击队的编外队员,会使枪,又熟悉游击队的活动方式。因为和游击队的关系,芳林嫂一直被敌人追捕,拖着生病的老娘和女儿东躲西藏,有家不能回。被捕后又受尽了敌人的折磨,但她始终坚贞不屈。芳林嫂和刘洪之间的情感描写,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传统小说的“英雄+美女”的写法,同时也是革命史叙事中“革命+爱情”模式的延伸。
小说中李正这个政委的形象,一出场就是代表党来领导铁道游击队的。小说通过他给林忠送粮送钱、与鲁汉喝酒、和二秃谈话等情节,表现出他善于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很快地就取得了游击队信任,和队员们打成一片。在铁道游击队所有重大的决策中,李正都以他的冷静睿智来分析敌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说充分肯定了李正的政治工作在对敌斗争中的作用。不过作者在李正身上虽然着墨很重,写他不仅在政治上显得比刘洪成熟,每次战斗前都有周密的思考,而且也侧面写他得到了队员的夸赞,但这个人物仍然不及其他人物生动。
这部小说写的是鲁南枣庄的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由于不堪日寇的屠杀和蹂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秘密的组织和武装起来,在铁路线上对敌斗争的故事;它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人物塑造
《铁道游击队》着力塑造了以刘洪、王强为代表的铁道游击队的英雄群像。小说开篇直接给两位正副队长定了调:“司令部派了两个强悍的游击队员,一个个叫刘洪,一个叫王强。刘洪坚决勇敢,王强机动灵活。”在小说中,作者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情节设计来凸显主人公的个性特征,避免了类型化的描述,也由此增强了人物性格的真实性。此外小说还通过人物行为前后的对比进步烘托主题:队员王虎、栓柱在陷入困境时背叛队伍,但经过山里的教育后洗心革面,重又回到革命队伍中来。小说中多处通过这种简单直白的比较来进行叙述,打上了特定时代环境的烙印。
传奇手法
《铁道游击队》在表现革命的主题时,更多地加入了“传奇”的因素。作者事先“剖析了一遍《水浒传》,在写作上尽可能注意以中国民族文学的特点来刻画人物,避免一些欧化的词句和过于离奇的布局和穿插,把它写得有头有尾,故事线索鲜明,使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小高点”。所以,从《铁道游击队》中可以明显看到传统文学的诸多影响。小说在内容方面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表述方式,譬如引入江湖豪侠、英雄义气等元素,因此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多少带点梁山好汉的风格,作战绝顶勇敢,对朋友豪爽仗义,主要人物几乎都有一段有勇有谋的传奇经历,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在他们身上多少可以看到《水浒传》中一些人物的影子。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铁道游击队》也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结构,全书二十八章,每章讲述一 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故事。小说主要是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增强其故事性,在情节的设置上也沿袭了传统小说中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多采用的谋略方式来吸引读者。小说多处叙述了刘洪他们在行动之前的详细谋划,“老洪飞车搞机枪”、“血染洋行”、“票车上的战斗”、“打冈村”等情节,都是以少胜多给敌人造成重大打击。特别是在微山湖陷落一章,游击队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围攻下,换上敌军军服浑水摸鱼顺利突围,更是为小说增加了传奇色彩。
叙事方式
《铁道游击队》虽然采用了革命史叙事的方式,表现的是特殊历史阶段的红色传奇,但由于作品中打鬼子的传奇故事源于真实的历史,并且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元素,以波澜起伏的情节、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质朴通俗的语言使之经典化、通俗化,因而一直被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由此可见,作品也并没有被单一的革命史叙事所局限,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了民族和国际的认同,并因此而有了长久的文学生命力。
现实主义
《铁道游击队》不是纯粹的写实,不是通讯报导、报告文学,他对鲁南铁道游击大队的战斗生活进行了精心的艺术提炼和加工,对游击队遭遇的各种艰难困苦、游击队员精神心理上存在的缺点、思想作风的局限进行了诗化和纯化的处理。刘知侠曾说“原先,我想把他们所从事的斗争用传记或报告文学的形式来写的,以后改为小说来写了。既然作为小说来写,对他们的斗争事迹,就不能不加以艺术上的选择和取舍”,繁琐的人物情节有的删除了有的合并了,情节故事有所加强有所细化,人物形象也有所提炼有所拓展。但是,作者并没有为了歌颂游击队英雄伟绩而一味拔高,他没有回避鲁南抗日战争的复杂性、艰巨性,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游击队员自身精神心理和性格作风的缺陷,敢于直面真实的人性、情感、情恋,从现实出发,尊重生活本身的逻辑。《铁道游击队》对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表现的比较深入细致、真实可信。游击队的春风得意与落魄失败、村民的勇敢与怯懦、地主保长的首施两端、根据地建设的成败兴衰、游击队战士的优点与残存的旧习气、性格上的缺点在小说中都有反映。刘知侠自觉地追求“摆脱真人真事的束缚,以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和斗争为基础,更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在创作中,可以舍弃那些琐细的、重复的和非本质的东西,把一些主要英雄人物加以合并,在性格上作大胆地塑造。”(知侠《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小说既立足现实,又不拘泥于现实,注重细节真实,又追求传神写照,为我们呈现了抗战时期复杂的世态人心:既有高敬斋等死心塌地投靠日本鬼子的地主、汉奸,又有“爱护村”的伪保长朱三这样游走于日寇、游击队之间,两面讨好,苟且偷生的小人物,他们明里应付日寇,暗地里又帮助铁道游击队。还有像铁道站长张兰这样偷生不得,在屈辱中走上反抗道路的普通百姓。各位游击队员自身的情况也是良莠不齐,彭亮是因为砖窑被拆,父亲被鬼子的刺刀穿死而怀着仇恨走上反抗道路的,小坡是因为生活困苦主动恳求刘洪要参加打鬼子。也有的队员是因为游击队有吃有喝“慕名而来”。在他们中,“江湖义气”、打架、酗酒等旧习气还时有流露。慑于敌伪的淫威,村民们不敢接近、收留游击队员,在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冬日里,游击队员只能在湖上的渔船中、藕塘和雪窝的泥水中度夜,队员中意志不坚定者有之,离队“裂了单干”者有之,投敌背叛者有之。面对敌人的烧杀,面对村民们认为受游击队牵连,他们屋舍粮食被烧,游击队应该挺身而出的抱怨,大队长刘洪血往上涌,意气用事,草率出兵,与敌人硬拼,险些全军覆没,显现了不够沉着老练的性格缺点。
1953年,《铁道游击队》 出版,立即成为读者们争相抢读的书籍,并多次再版,先后被译成英、俄、法、德、越等近10种文字,成为抗日战争文学经典。小说多次被搬上银幕、电视荧屏和舞台,还有连环画等,还成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教材。
截至2015年,《铁道游击队》已发行400万册左右,先后被译成英、俄、法、德、日、越南、朝鲜等多种语言,产生了国际性的巨大影响。
从20世纪50年代,《铁道游击队》小说、电影、电视、舞剧、京剧、曲艺、交响诗、连环画、油画斑斓多姿,缤纷陆离,形成了跨媒体、跨体类创作、衍生的互文现象。1955年傅泰臣等五个艺人运用评书的传统表现手法改编了《铁道游击队》,分回头,找扣子,“提闸放水”,创设“空枪头”,每回高潮迭起,悬念不断,“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使评书版的《铁道游击队》情节更紧凑、悬念更突兀,一波三折,引人入胜。1956年,《铁道游击队》被搬上银幕。1990年代,定位于枪战惊险娱乐片类的又一改编电影《飞虎队》应运而生。在电影拍摄之前,丁斌曾和韩和平创作的长篇连环画《铁道游击队》也已经问世,并轰动一时。从2006年开始,韩和平又创作了油画组画《铁道游击队》,以油画组画的形式再现了铁道游击队的风采。1985年、2005年,《铁道游击队》小说两度被改编摄制为14集和35集电视连续剧。2005年10月评书《铁道游击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2008年10月,现代京剧《铁道游击队》由山东省京剧院排演。2010年7月,总政歌舞团在建军83周年之际推出了新创舞剧《铁道游击队》。这一全民谙熟于心的题材又获得了舞蹈(尤其是舞剧)的表现形态。1964年,吕其明基于其创作的《铁道游击队》电影音乐主题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经验,借鉴单三部曲式和歌谣体以交响乐的方式讴歌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气概和抗日功勋,奏鸣曲式的民族交响乐,民谣式风格,民歌色彩,吸收了《沂蒙山小调》的主题旋律,创作出交响乐《铁道游击队》。
刘知侠(1918年—1991年),原名刘兆麟。自幼家庭贫困,11岁开始半工半读,后考取了卫辉一中。1938 年,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进入抗大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被分到山东抗日根据地文工团工作,其间认识了铁道游击队的战斗英雄,深受游击队英雄事迹感动,于是产生了创作小说的欲望。他前后两次到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的铁道游击队体验生活,积累了大量的一线资料和素材。1952年,根据游击队的战斗事迹创作了长篇抗战小说《铁道游击队》。其后,刘知侠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历任《山东文学》主编、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其主要作品包括《铁道游击队》《芳林嫂》《沂蒙飞虎》《战地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