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关村

更新时间:2024-09-28 13:20

2015年8月19日,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铜关村举办了“腾讯为村开放平台”发布会。这是一场以“连接为乡村”为主题的发布会,宣布了腾讯公益正式启动“互联网+乡村”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腾讯自身这个强大的“连接器”,推动乡村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跨越式发展。居住着460户乡民,其中侗族人口占93%的铜关村,一个深藏大山的传统村落成为全国首个“为村”实验点。

为村计划

2009年6月,腾讯基金会在贵州省黎平县、雷山县和云南省迪庆州发起了为期五年的“筑梦新乡村”项目,以民族文化保育和传承为核心,探索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核心优势,汇聚公益力量,推动西部乡村教育、文化、经济综合发展的新模式。虽然一开始就选择了“授人以渔”的方向,但走的还是“捐资助学”的老路子。

腾讯基金会一路探索发现:中国农村发展的整体滞后是由于“失连”造成的,因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和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数字鸿沟横亘在城乡之间。财富在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向城市聚集,为谋求财富,乡村中的青壮年开始向城市迁移,这引发了乡村的空心化进而造成情感的“失连”,同时也加剧了留守者与信息的进一步“失连”,更加剧了乡村与财富的“失连”。这三个“失连”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日益消磨着乡村的活力,也困扰着与农村紧密相连的每一个中国人。为此,腾讯基金会总结出:乡村“失连”问题单独从任何一个方面着手,都会因遇到其他短板的掣肘而收效甚微,所以需要通过“连接”,来为乡村的“失连”寻找到一个更系统而有效的解决办法。

2014年,“筑梦新乡村”项目升级为“为村”(We Country)计划,用“互联网+乡村”的方式探索乡村发展新方式。

幸运中选

铜关村由4个自然村寨组成,四周大山环绕,共有居民460户,1863人,侗族占93%,和全国不少老少边穷地区一样,由于山高路险,铜关村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只有留守儿童及老人。大部分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更不懂什么叫WiFi,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2800元。这里还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侗歌之乡”,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鼓楼边小童追逐嬉戏,花桥上老人吟唱侗族大歌,女人们在家烹饪饭菜,男人们上山干活,青山环抱、流水淙淙……踏进黎平县岩洞镇铜关村,传统侗族村落的生活画面就在眼前。 

2014年11月22日,腾讯基金会联合中国移动、中兴通讯,在铜关村建立4G通信基站,并为接受互联网培训的村民发放了近100部智能手机。“为村”计划正式启动,中国穷乡僻壤的首个‘移动互联网村正式诞生。

跨越腾飞

侗族生态博物馆

这座由腾讯基金会耗资1500万元,动员村民用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修建,建筑面积达5600平方米的“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坐落在一块三面环水的坝子上,由19栋木质吊脚楼组成,包括侗族大歌音乐厅、花桥、戏台、客房、办公楼、长廊、民俗文化展示厅等区域。博物馆开馆以来,招纳组建了一支侗歌艺术团,村民在音乐厅唱歌,有工资拿,还能分红。

生态博物馆区别于传统博物馆强调藏品,而是将保护对象扩大到文化遗产,强调社区居民是文化的真正主人,让他们自己管理,依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创造社区发展的机会,从而较完整地保留社会自然风貌、生产生活用品、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博物馆不仅成为了乡民的公共精神寄托空间,成为接待游客来看铜关的展示窗,也成为了铜关村村民们“蹭网”和更多了解移动互联网知识的重要场所。

沟通新方式

“你们种的米好不好吃?想不想卖出去?怎么卖?用手机卖。你们今天打扮好漂亮,有没有拍照?拍了怎么发给别人看?用微信发。发给城里打工的儿子媳妇,他们就知道小宝宝长成什么样了。还有刺绣,你们喜不喜欢更漂亮的花样?那就用手机搜一搜,在网上看看别人做的花样,就能做得更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在铜关村人眼中网络世界不再虚无,而是可以架起他们亲情连接、信息连接、财富连接的桥梁。

“耳朵不行了,听不太清楚声音,但每天能看看儿子的样子,很满足。”过去连智能手机都没摸过的铜关村65岁的吴培珊老人,如今一有空闲就坐在村里的小卖部门口“蹭网”,不仅会跟儿子视频聊天,还会用中兴通讯发给她的智能手机听侗歌、看侗戏。在铜关村,像吴培珊这样的空巢老人还有很多。互联网丰富了他们的留守生活,让他们可以和外出打工的孩子见上面。

深圳新创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欧鸿达得知村里的留守儿童较多,便捐赠了200个自主研发的玩具,这款亲子聊天公仔“么么龙”功能类似手机微信,能够实时和外出打工的家长开启语音对话。随着智能手机在村民们手中得到熟练运用,立足本村社交的铜关侗寨微信平台建立。群里的交流热点,也从一开始的打招呼问候“你家吃了没?”逐步发展为村务通知、种植养殖信息、招工信息、买卖信息、低保公示等更多实用内容。

除此之外,村内还活跃着其他基于村民兴趣爱好的微信群:侗歌爱好群、快乐群、亲子交流群等等。已有130多户人家加入该群,订阅人数超过780个,月均交流信息逾千条。“开办微信群,有什么紧急情况,只要在群里发布,群众便能快速反应”,铜关村村支书吴珍刚说。2015年8月19日,中国第一个村级公众服务号在铜关村正式上线,以后村寨通知下发、投票调查、活动召集、公共事务意见交流、文化活动分享、特产推荐等等工作,均可通过微信展开。

致富新模式

在铜关村,基于“微社区”系统建立的“铜关市集”已上线,进入铜关微信平台,点击企鹅市集,便进入腾讯“为村”市集旗舰店。店里不仅有香禾糯、生态红米、生态白米、有牛黑米、黑洞白米,还有产自当地的侗家土布、雀舌茶等特产,这是铜关村特色农产品第一次面向全国销售。经过腾讯设计师们免费的设计包装,“侗乡茶语”、“侗乡有米”、“侗乡布艺”系列产品畅销网络,累计销售了150万元,创造了50万元的利润,更好地反哺了当地村级公共事业建设。从县乡市集大声吆喝到铜关村微信平台上的“铜关市集”,再到腾讯全国平台拍拍微店“企鹅市集”,铜关村飞架致富桥梁,在网络上动动手指,便把土特产买到了全国各地。

村民吴国荣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民宿主人,他家房子,一楼180平方米面积被规划出五房两厅三卫一厨,二楼改造成6间客房。总造价25万元,公益基金提供10万元免息贷款,吴国荣自筹15万元。客房每间夜128元,与博物馆错开消费层次(博物馆客房最低699元)。房款暂时由博物馆代收,每有客人入住一夜,45元用于还贷,45元支付女主人的清扫费,38元为运营费用。据测算,只要入住率达到三分之一,3-4年可还清10万元贷款,民宿主人也有10万元收入。贷款还清后,房款收入全部归主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