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28 14:52
铜翅水雉(学名:Metopidius indicus)雉鸻科铜翅水雉属的一种物种,是小型涉禽,体长28-31厘米。头颈、下体黑色,具金属色辉。从眼到颈有白色纵纹,背、内侧初级一飞羽橄榄铜绿色,尾下覆羽栗色。跗蹠的前后均有盾状鳞,趾、爪均甚长,后爪特别长。栖息于热带开阔的田坝区,单个或成对在沼泽湿地中活动觅食。捕食昆虫、蜗牛、小鱼和水生植物。配偶为一雌多雄制,雌鸟常常拥有很多个雄鸟。雄鸟的领域性极强,常常为保卫领域而彼此争斗。7-8月产卵,巢用杂草铺垫而成,每窝产卵4枚。
铜翅水雉体形与水雉相似,但前额有一铅灰红色的额甲;飞羽先端不变狭细;翅上无白色。头部、颈部为黑色,并带有绿色的金属光泽,到上背和两肩逐渐变为暗紫色,也具有金属光。一条宽阔而长的白色眉纹从眼睛的上方已知的枕后的两侧。背部、翅膀上的覆羽和内侧的飞羽为橄榄青铜色,腰和尾上覆羽为栗色,具紫色的光泽。尾羽和尾下覆羽为栗色。下体以及腋羽和翼下的覆羽为黑色,具绿色金属光泽。头部较小。虹膜为褐色。嘴的长度中等,比较坚硬,并且在先端稍微弯曲,呈黄色,嘴基和嘴上方的肉质额板为红色,靠近前额,后缘变圆。脚和趾暗绿色,腕关节有距,跗蹠的前后均有盾状鳞,趾、爪均甚长,后爪特别长。
大小量度:体长280-310毫米;嘴峰31-46毫米;翅145-198毫米;尾34-52毫米;跗蹠61-80毫米。
栖息于富有挺水植物或飘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水库和水塘中,有时也出现于湿草地和水稻田中。
铜翅水雉为留鸟,白天活动,大多单独活动,非繁殖期也常集成小群。行动轻巧而灵活,行走时抬脚较高,跨步较大,每走一步都伴随着尾羽的晃动,由于脚趾很长,所以也能在飘浮于水面的百合和莲叶等水生植物上快速地奔走。善于游泳和潜水,遇到危险时或者是急速奔跑,或者是通过将身体沉入水中或藏于水面的植物丛中来逃避敌害,或者是快速游开,一般很少起飞。被迫时也飞行,而且飞行甚为有力。主要吃昆虫和蜗牛等软体动物,以及水生植物的叶和芽等。告警时发出响亮笛音,也发低喉音。
分布于亚洲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
繁殖期为6-9月。配偶为一雌多雄制,雌鸟常常拥有很多个雄鸟。雄鸟的领域性极强,常常为保卫领域而彼此争斗。通常营巢于飘浮于水面的百合叶或莲叶等水生植物上,很少在水草丛中营巢。它的巢属于浮巢,通常小而薄,呈盘状,主要由杂草和灯心草茎和草叶构成。偶尔巢也建得较大,巢内铺垫干燥的灯心草叶。每窝产卵4枚,偶尔多至6枚,卵的颜色为淡黄色、棕褐色、甚至深红褐色或皮黄色。颜色变化较大,其上被有稀疏的黑色线状斑。雄鸟孵卵。雏鸟为早成性,孵出后由雄鸟负责照料和保护,雄鸟常将它们带在翅膀上或背上奔跑。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南部西双版纳。20世纪60年代以来云南西南部西双版纳地区的田坝区沼泽湿地大多数已被开垦为农田,致使铜翅水雉的栖息环境受到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