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铸币

更新时间:2023-03-30 16:57

布币的形制也在逐渐演变,最原始的空首布据说西周时就已产生,春秋末期晋国遗址中也曾发现。后来,由空首布变为首不空,再进而演变为方足布、尖足布、圆足布,又进而出现了圆肩圆足的,说明货币形式逐渐向圆的方向发展。

铜币的四种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存在着各种货币,然而铜铸币却日益普遍流行,成为民间商业来往中的主要货币。各国流行的铜铸币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铜贝:殷商、西周时长期使用天然贝作货币,春秋战国仍流通。由于天然贝来源不多,为适应流通的需要,所以西周

刀币,形状似刀,最初可能以习用的工具--刀,作交换媒介。后来用铜仿制作货币用,西周时就有仿制的刀。春秋战国时又加改进成为通货流通。而后为携带方便,减轻其重量,缩小其体积,而又袭用其形制,就成为刀币。刀币主要流行在齐、燕、赵三国。齐国刀币形制较大,尖头。燕、赵形制较小,为方头或圆头。

布币,形似农具中的镈,即所谓铲币,由镈、铲一类农具逐渐演化

① 《战国策·赵策一》。

②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

① 陈完后改为田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陈完食采邑于田;一说陈、田古音相同。见《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的《集解》及《索隐》。

②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而来。布币的主要流行区在三晋,即韩、赵、魏三国。此外,周王畿和燕也有流行。春秋战国时,布币逐渐广泛流行,重要性远在刀币之上。

圆钱,即圆形钱,内有方孔、圆孔的出现较晚。这种货币始于周,流通范围最初也在周王货币,史载西周初年太公为周朝制定,甚不可信,春秋末年出现了圆钱是可能的。战国时,圆钱主要流行于东周、西周、秦和韩、魏两国沿黄河地区。后世铜贝、刀币、布币等皆废,惟圆周方孔之圆钱流行。

铜币的流通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战国时一国境内经常出土它国货币。如空首布是春秋末战国初晋、周、郑、宋等国的货币货币中有布币992 枚。其中方足布所记铸地有:平阳、安阳、宅阳、阳邑、大阴、壤阴、乘邑、邾、彘、邬、郎、王氏、兹氏、皮氏等等。尖足布所记铸地有:武平、武安、晋阳、中阳、阳人、大阴、平周、平州、兹氏、兹金化郛、邪山、商丘

在现实生活中,铜币在民间逐渐广泛使用。战国初年,农民所生产的主要农产品粟的价格已用铜币计算。《汉书·食货志》载李悝语,1

① 《左传》昭公三年。

② 《左传》昭公二十年。

③ 张善熙:《四川历代铸币情况概论》。

④ 《北京朝阳门外出土的战国货币》,《考古》1962 年第5 期。

① 《左传》昭公三年。

② 《秦都咸阳遗址发现窑址和铜器》,《考古》1974 年第1 期。

③ 张善熙:《四川历代铸币情况概论》。

石粟价30 钱,农民每年的衣服费用为300 钱。根据秦律条文可知:禾(小米)价每石30 钱。枲(大麻雄株可作纤维用),每斤3 分2 三分之一钱,18 斤值60 钱。布1 幅,长8 尺,宽2 尺5 寸,值11 钱。官奴发放衣服费用,冬衣成年人110 钱,夏衣

各国所铸的铜币

战国时各国都在一些工商业城市铸造铜币,通过铸币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在铸币过程中,铜币的形体向小的方向发展,重量也日趋减轻。铜币标明了币值单位,这表明货币已从商品货币

魏国铸的布大小轻重不一。重量单位有的以釿计,有的以寽计。大

① 《左传》昭公十年。

②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③ 《新中国的考古收获》,第67-68 页。

赵国:赵国所铸布币,以方肩、尖足、圆跨为主。铸造的地点为:邯郸、晋阳(山西省太原市)、蔺、离石、武安、中阳、武平、安平、中都。所铸布也有圆肩圆足的,系晋阳、蔺、离石所铸。另有一种安阳方足布,为西安阳(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公庙沟口)所铸。赵国还铸造体形较小的刀币,从刀币上铸有地名看,可知为邯郸(甘丹)、蔺(焛)、柏人(白人或白)所铸,重量多在10 克以上。还有更小刀币,重量为7克左右,为晋阳铸造。赵国西部沿黄河地区也有有郭圆钱,当蔺、离石铸造。这一地区与秦为邻,秦也用圆钱,所以这一带铸造圆钱,显然是与秦国通商的需要。

韩国:韩国所铸造的布为方肩、方足、方跨,铸造地为平阳、高都、屯留、长子、涅、卢氏、邓。韩也铸空首布,铸地为卢氏。

两种。

从上述各国流通的货币中可以看出:韩、赵、魏三国流通的主要是

① 《韩非子·二柄》。

②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布币;齐、燕两国流通的主要是刀币;西周、东周和秦国流通的主要是圆钱;楚国流通的主要是铜贝和布币。这种流通的主要货币的差异,说明全国客观上存在着几个经济区。但是,各国在流通的主要货币之外,也受邻国影响,流通与邻国货币相似的货币,正说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