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0 12:38
宜宾铜鼓文化是指铜鼓在宜宾历史上有过很高地位和深远影响的文化。
铜鼓,系用青铜铸造之鼓,其形类釜,鼓面正圆,鼓身分为胴、腰、足三段,胴大,腰束,足敞,中空无底,以敲击鼓面而发音。据考,铜鼓起源于滇西,从春秋时期起至今的两千多年历史中,铜鼓流传于中国南方及整个东南亚地区,在数十个古代民族中发挥出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被人们作为礼器、神器、传信工具和乐器使用、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特点非常显著的铜鼓文化。
宜宾是铜鼓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铜鼓文化非常发达,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本地是中国铜鼓三大类型之一的川黔型铜鼓的主要分布区。是“宜宾式”、“麻江式”铜鼓的主产地和主要集散地。
2、本地历史上的僰、僚、彝、苗等古代民族都是使用铜鼓的民族。
3、《明史》所记叙南地区都掌蛮首领阿大关于“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拥鼓二三,即可僭号为王,鼓山颠,群蛮毕集……”的一段名言,表明了古代民族将铜鼓尊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的状况。大大提高了铜鼓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本地历史上的铜鼓拥有量巨大,仅《明史》所记缴获都掌蛮的铜鼓即达两百余面,由此可见一斑。
5、铜鼓文化宜遗存较为丰富。建国以来,本地出土铜鼓达20余面;僰人悬棺岩画以及东代画像石刻中有数处铜鼓的图象;以铜鼓命名的地名有数十处之多,如铜鼓乡、铜鼓山、铜鼓村、铜鼓洞、铜鼓滩、铜鼓包、铜鼓田等等。可见,铜鼓文化在本地已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