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6 14:55
《铜鼓行》是于2013年黄莽所作的一首古风诗,出自中国诗词协会。
黄莽的七言乐府诗《铜鼓行》别名《桃源行》将陶渊明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改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还有同名诗词王维、刘禹锡、王安石的“桃源行”也各具特色;这首诗通过叙事,说理,想象等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用“隐士访桃源,郁郁断了魂。骚客谈桃源,千年意犹存。”次第铺开,一种现实社会和理想社会的迷茫意境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隐士访桃源,郁郁断了魂。
骚客谈桃源,千年意犹存。
今复长啸鲲鹏去,早接陶公梦里言。
夜辞京城雾霾兮,朝饮玉露桃花村。
四面群山八叠岭,三都六里七重门。
东西南北入云霄,锁住丹霞种玉盆。
潘周过化大明风,邓笑汉将力道穷。
天柱峰上摘星斗,龙岩腹下参禅宗。
真君剑劈铜鼓石,金鸡慧眼识孽龙。
大銮起义昙花现,福地奏响东方红。
王子山歌妙生花,玄澹三姐盘歌夸。
烟雨小庐烹白茶,定江两岸望客家。
不为时利长寿乡,山前屋后瓜果茄。
幸识三老知野史,闲暇三友话桑麻。
迩来桃源争不休,待字闺中使人愁。
闻尔不开颜,小子泪双流。
囊中空瑟瑟,名不盖九州。
感恩允忘年,无为运何筹?
游龙随我身,操起高歌为尔留。
时不利兮泛孤舟,一生何曾作名游!
惯看鄱阳鱼逆流,方入此地索原由。
樱桃花满山,风吹花满沟。
山中缘几日,复出如三秋。
道不得兮食无味,思不寝兮月难寐。
古今“记”之兮,信而无伪。
世人寻寻不见兮,陶令又复指。
春笋应雨急,新城拔地起。
紫杉迎客舞,远古风不止。
铜鼓声彻彻,直冲九天瑶池水。
翻起滚滚仙乐鸣,王母置酒银河羹。
复劝醉看白霓裳,翩翩花香影轻盈。
丝弦大音唏嘘兮,划破天际旭日迎。
注释
隐士:指南阳刘子骥。陶公:陶渊明。雾霾:2013年首都北京连续雾霾天气,能见度低,呼吸困难。潘周过化:“潘周过化”,铜鼓石刻,涵意为“江西巡抚潘季驯和巡道周思敬二人,派邓子龙来此镇压李大銮农民起义之后,铜鼓地方才复归王化”,为明朝邓子龙所题。邓:指邓子龙。邓子龙诗刻于铜鼓石上曰:”定江巨石当路傍,有人疑是南山虎。笑汉将军只没羽,乃不贯之何足数。又云此石名铜鼓,上应北辰开帅府。英雄一剑破中坚,撑拄乾坤镇吴楚。”汉将:指汉朝将军表李广。力道穷:没有力道。穷:没有。真君:原名许逊,为晋代道士许逊,字敬之,南昌(今属江西)人。传说他曾镇孽龙斩妖蛇,为民除害,道法高妙,声闻遐迩,时求为弟子者甚多,被尊为净明忠孝教教祖。大銮:原名李大銮,明万历年间率领贫苦纸槽工起义,影响深远。后起义失败,慷慨就义。也有史料载为李大鸾。王子:指叶大中。玄澹:指清高淡泊。三姐:指刘三姐。盘歌:当地的一种山歌,形式上属于两人一唱一答。小庐:指煮湖竂,依山而建立的仿古小房子。定江:《铜鼓地名志》云:”《义宁州志》,称此水为武宁乡水。“白茶:当地的一种绿茶称呼。。三老:指当地学者蔡柏如,黄彧清,赖文峰。三友:指当地谢寿全,李恭仁,林兰修。三人又号称桃源三友。迩来:近来、最近;从某时以来,从那以来。允忘年:年纪小的称呼年纪大的大为“允我忘年”,年纪大的称呼年纪小的为忘年交。游龙:诗人的瑶琴琴名。名游:意思是一生没有实现名山大刹去旅游过。惯看:经常的意思。此地:指铜鼓县。道不得:不可说,无法说。《桃花源记》“不足与外人道也”表现了古人重承诺,守信誉。古今“记”之兮,信而无伪。意思是古往今来凡是带记的文章都有出处,如《徐霞客游记》、《醉翁亭记》等。这里本意为《桃花源记》是有真实性的,所记载的是有原型地可考的。紫杉:原名红豆杉,又叫赤柏松,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经过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
译文
南朝隐士刘子骥听说有桃源这个好地方,寻而不见,郁郁而终。
文人雅客说起桃源,千年以来都还津津乐道。
今天我长啸一声好比大鸟鲲鹏一样朝着桃源而去,是因为陶渊明早就在梦中告诉了我确切的地点。
夜晚辞别北京的雾霾天气,清晨就到了桃花村,喝一口桃花上的露水。
这里四面都是群山,还有那重叠的八叠岭,三都镇到七重门景区只要六里的路程。
东西南北的山直插云霄,形成了中间的盆地,盆地里长出丹霞风貌的景色。
明朝江西巡抚潘季驯和巡道周思敬二人才使铜鼓这个地方复归王化,镇压棚民起义的等子龙将军诗刻铜鼓石上嘲笑汉朝大将军箭不能穿石是其力道不够。
在天柱峰上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在大莲山的龙岩下可参禅。
晋代道士许逊剑劈铜鼓石,飞出金鸡,以怨报德,有识妖的本领。
明朝万历年间棚民起义领袖李大銮不过是昙花一现,在福地这个地方还数毛主席。
叶大中的山歌唱的好,清高淡泊的刘三姐也把他唱的盘歌来夸奖。
在烟雨小庐喝茶,看这定江两岸的客家人。
在长寿之乡不知道如今是利益的社会,到处都是瓜果茄子。
有幸认识了三位老人知道了很多历史上没有记载的事,空暇的时候自称桃源三友的人陪我拉家常。
他们说近来为了桃源原型地一直争吵不休,而我们这原型地却像无人识的闺女一样还在闺楼里。
看到他们为此不开心,我也难过的留下泪水。
可惜我囊中羞涩,也不是名人。
谢谢您们允我忘年之交,我无以为报,也没有什么计谋与你们。
我只有一把瑶琴随时随地的陪着我,那我就为各位边弹边唱,以此为大家留个纪念吧!
陶渊明生不逢时,辞官归来泛起孤舟,他一生没有去过名山大川游历过啊!
经常看见鄱阳湖的鱼逆流而上,他才到此弄清原因。
看到樱桃花满山,风吹来花落入水沟。
在山中呆了几日,出来后觉得隔了三个秋天。
思念起来吃饭无味,又不能说,思念起来不能入眠,月亮仿佛懂我的心思陪着我。
大家不知道吗?古往今来凡是带记的文章都是可考的,具有真实性的。
世上的人寻找不到,我今又指,希望你们能明白。
新建立的县城拨地而起,山上的竹笋在春天的雨水中疯快的生长。
亿万年前的红豆杉在迎接着远来的客人,这种远古的风生生不息,扑面而来。
铜鼓发出不断的声响,传入九天上震动了瑶池的水。
瑶池的水泛起,犹如仙家的音乐演奏,王母出来我们置办酒席,用银河的水作羹供食饮。
再三劝我饮酒,迷糊中看见穿着白色衣服的仙女,翩翩起舞带着一种花香,看他们的影子都那么的轻盈。
演奏的音乐很美,只有天上才有啊,发出感叹!打破了黑夜,东边的太阳正冉冉升起。
鉴赏
《铜鼓行》别名《桃源行》,是著名青年诗人黄莽到铜鼓考察桃花源原型地记行述感之作。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乐府也称“行”。它容量大,句数没有限制,以七言为主,间以杂言。同其它古体诗相比,更富于音乐性。与排律相比,没有那么多的限制,用韵上,可以一韵到底,也可转韵。《铜鼓行》这首诗,以七言为主,杂以五言。除古体诗法外,还参用了骚体,用了六个“兮”字。全诗转韵七次,有平韵,也有仄韵。用韵的形式,与诗的内容、感情密切相关。全诗章法整齐,气势磅礴,才气奔放,也不乏柔情,兴到笔随,不受体律的拘束。
全诗可分为四段。从开头至“种玉盆”为第一段。写诗人依陶公“梦里言”,造访桃源。开篇就直接用《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的文意,接着,写“骚客谈桃源,千年意犹存”。可见,千多年来,人们向往桃源,谈论桃源,寻找桃源。桃源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为渊明以记实的方式,描绘了一个闭塞安宁、平等自由,和睦温馨、勤劳富足的社会环境,寄托了渊明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理想,深受人们的爱慕和向往。但“灵境”在哪?千多年来,寻找者虽多,却无定论。诗人“接陶公梦里言”,来寻找真正的桃源。乘“鲲鹏”,“夜辞京城”,“朝饮桃花村”几句,道出了诗人行色匆匆,兴致勃勃之态,也表现了诗人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诗人似乎没提到桃源所在地铜鼓,不然。“四面群山八叠岭,三都六里七重门”,十四字中连用“八叠岭”、“三都”、“七重门”三个铜鼓地名,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暗示了铜鼓,兼写了景点,用笔巧妙。“入云霄”,用夸张的手法,写崇山峻岭,“玉盆”喻肥沃的盆地。一个“锁”字,把铜鼓四周被高山环绕,林海茫茫,中间是个肥沃盆地的地理特点描绘得形象生动。正如《桃花源记》所描述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是个能够丰衣足食的好地方。这一段,虚中有实,既写梦托,又绘地形山景。
从“潘周过化”至“福地奏响东方红”为第二段。前四句,用平声东韵,选取铜鼓石、天柱峰、大莲山、毛泽东化险福地等胜景,许真君斩孽龙的传说、李大銮领导造纸工人起义的史实,赞扬铜鼓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铜鼓人民有改造自然、反抗压迫的优良传统,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铜鼓石,在离县城一公里的定江河北岸,县治以此命名。这里有一片石刻群,是李大銮起义被镇压后,明代守备邓子龙等的手书、题字和诗句。天柱峰,海拔1045米,光秃陡峭,雄伟壮观。传说此峰“有灵”,能自动增大升高,峰下有佛殿,故又名灵石庵。大莲山,在三都镇,形似莲花,马祖道一曾在这里参禅。传说孽龙要把铜鼓一带挖空为海,许真君追斩孽龙,路过铜鼓石,听到石里有响声,以为孽龙躲在里面,一剑将石劈成两半,飞出两只金鸡,故铜鼓石又名试剑石。明万历年间,李大銮领导贫苦造纸工人起义,史称棚民起义,虽遭镇压,但影响深远。毛泽东化险福地,在排埠镇。1927年9月7日,毛泽东为领导秋收起义,从浏阳步行来铜鼓,途中被反动派追捕,他巧甩追兵,机智、勇敢地躲到月形的一处水沟里,化险为夷,胜利地领导了秋收起义,创立了新中国,故诗人说:“福地奏响东方红”。这四句,一口气列出众多的史实与传说,却毫无板滞之病,这是因为句式富于变化。如“潘周过化大明风,邓笑汉将力道穷。”以简练之笔传达出石刻的内容。又如,“天柱峰上摘星斗,龙岩腹下参禅宗”,用工整精巧的对仗,增添了诗味。后四句,由叙历史、传说转而述今天的人事,换用麻韵,赞扬铜鼓客家人山歌动听、勤劳、乐观、好客,是江西第一个长寿之乡。这一段,全是实写,即写所见所闻。
从“迩来”至“信而无伪”为第三段,这一段是诗的中心,写铜鼓就是桃花源的原型地。先从桃源原型鲜为人知,至今仍争论不休,使人犯愁写起。诗人也为朋友的“不开颜”而“泪双流”,足见诗人珍重友情,想朋友之所想,急朋友之所急,以悠悠的琴声表达自己的深情和对桃源原型的思索:渊明贫困潦倒,为养家活口,以捕鱼增加点收入。“惯看鄱湖鱼逆流,方入此地索原由”。“此地”,即铜鼓。铜鼓定江河,古称武乡水,是修河的源头,经修水、武宁、永修入鄱阳湖,再流入长江。鄱阳湖的鱼群常逆流而上到定江,渊明是因捕鱼才发现桃花源,并受到桃源人热情接待,根据这一见闻,写成《桃花源记》这篇千古名文。“山中缘几日,复出如三秋”,即《桃花源记》的“停数日,辞去”。既写捕鱼人对桃源人的思念,也是诗人对铜鼓人民的思念。“三秋”,化用《诗经》“一日不见,如三秋”的诗意,极写思念的深沉,以致食不甘味,寝不思眠。诗人因感“古之‘记’兮,信而无伪”,而又兴奋起来。《桃花源记》是写实,并非全是虚构,它的原型就是当时铜鼓的一角。这一段,以抒情为主,间以议论,其感情的波澜,随文势而起伏。比如,初为原型鲜为人知而“双泪流”。接着,抚琴高歌,慰藉朋友,并设想渊明写作《桃花源记》的情景,最后做出“古之记信而无伪”的结论。令人兴奋不已。感情的变化极有次第,也合情合理。
从“世人”至结尾为第四段。写找到真实桃源的欢欣场面。“陶令又复指”,与首段“早接陶公梦里言”,遥相呼应。今日的铜鼓远非昔日所能比拟,“春笋应雨急,新城拔地起。”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虽已改变,但有活化石之称的千年“紫杉”仍在“迎客舞”,她可以作证;桃源人勤劳好客、淳朴敦厚的“远古”遗风仍在。”诗人热情满怀,驰骋想象,以浪漫的手法,描摹找到真实的桃花源后的欢欣场面:铜鼓声彻九霄,仙乐齐鸣,王母设宴,霓裳翩翩,天上人间,一片欢腾。这时,旭日冉冉东升,划破夜空,给大地带来一片光明;结句一语双关,将写景融入叙事中,融入了诗人的兴奋和愉快的情感以及寄意美好未来。
总之,这首诗以“托言”为线索,前后呼应,一气贯通。虚写梦境,实写铜鼓的地理特点、历史传说、革命传统和古朴的民风。因“托言”而来,因来而有见闻,因见闻而深悟“此地即真实的桃花源”。虽借用梦境和神话,却十分符合逻辑。全诗境界阔大,想象神奇丰富,情致曲折,热情洋溢,是首佳作。
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乐府也称“行”。它容量大,句数没有限制,以七言为主,间以杂言。同其它古体诗相比,更富于音乐性。与排律相比,没有那么多的限制,用韵上,可以一韵到底,也可转韵。《铜鼓行》这首诗,以七言为主,杂以五言。
除古体诗法外,还参用了骚体,用了六个“兮”字。全诗转韵七次,有平韵,也有仄韵。用韵的形式,与诗的内容、感情密切相关。全诗章法整齐,气势磅礴,才气奔放,也不乏柔情,兴到笔随,不受体律的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