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喉长尾山雀

更新时间:2024-10-11 21:01

银喉长尾山雀(学名:Aegithalos glaucogularis)是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小型鸣禽。银喉长尾山雀体型非常小。头顶黑色,具浅色纵纹,头和颈侧呈葡萄棕色,背灰尾长,黑色并具白边,下体淡葡萄红色,喉部中央具银灰色斑。嘴短而细小,发黑色。有长且凸形的黑尾,下体呈淡粉色,似沾了葡萄酒粉红色。

动物学史

分类

银喉长尾山雀原为Aegithalos caudatus的长江亚种(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 glaucogularis)和华北亚种(学名:A. caudatus vinaceus),根据形态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等差异拆分为独立物种。拆分前Aegithalos caudatus的中文名为银喉长尾山雀,拆分后,Aegithalos glaucogularis继承中文名称为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caudatus中文名为北长尾山雀

命名

1854年6月27日,英国博物学家弗雷德里克·摩尔在伦敦动物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宣读了关于该物种的论文。英国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随后将银喉长尾山雀纳入他的《亚洲鸟类》(The Birds of Asia)一书中,并引用了摩尔的论文。 古尔德使用了摩尔的种加词但归为不同的属,其双名法名称为Mecistura glaucogularis,并指定模式产地为上海。由于古尔德的作品实际上在动物学会会刊出版之前出版,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古尔德的发表具有优先权。glaucogularis这个种加词的词源为拉丁语glaucus(灰白色(英语:Glaucus))和新拉丁语gularis(喉部的)的结合。

形态特征

体长13-16厘米的中型长尾山雀,雌雄同色。嘴细短为黑色。虹膜深褐色。头顶至后枕两侧为黑色,中央冠纹污白色,额、眼先、颊和颈侧污灰白色,浅色羽毛常微沾葡萄酒粉红色。上体背至尾上覆羽为灰蓝色。翅灰褐以至黑褐色,内侧飞羽的羽缘较淡。下体须、喉污白色,喉部中央有一银灰色块斑,胸部淡棕色,腹、两胁、尾下覆羽浅葡萄酒红色。尾长超过体长,黑褐色,最外侧3对尾羽具白色楔状端斑。脚棕黑色。亚成鸟下体色淡,胸棕色。幼鸟似成鸟,但常具粉色眼圈,头顶、耳羽及背部褐色,喉部及胸部酒红褐色。附跖灰黑色。

栖息环境

银喉长尾山雀是常见的森林鸟类之一,多栖息于山地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在中国辽宁东部山区的落叶松林中较为常见,冬季或迁平原;在浙江一带,银喉长尾山雀则多生活在柳树、松树、茶树或竹林间;在新疆伊犁地区,它们繁殖季节活动于针叶林和海拔1000米以上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内,冬季在针叶林中亦可见,但多数下降到河谷次生林一带。

分布范围

分布于重庆市、江西省、上海市、湖北省、湖南省、云南省、北京市、四川省、安徽省、甘肃省、山东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浙江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青海省、天津市、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

生活习性

迁徙

银喉长尾山雀在温带和地中海地区为留鸟,部分冬季游荡。

结群

银喉长尾山雀秋季成小家族游荡,至冬季可汇成多达100只的较大群体;在气温低于20℃的冬夜,它们通常蜷缩在一起成群栖息,以减小热量散失(它们的体温始终保持在略高于40℃的水平)。银喉长尾山雀的过冬群主要由一个家庭单元外加一些额外的个体组成,整个群体会维护一片区域。它们虽很小巧,但若为了保护巢区和幼雏攻击入侵者,则异常凶猛。有研究者观察发现,在银喉长尾山雀营巢期间,若沼泽山雀飞到那株树或其附近取食,长尾山雀会即行撵啄。

活动

银喉长尾山雀行动敏捷,来去均甚突然,常见跳跃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有时还像鹟类一样,掠食空中飞行的昆虫。秋季成小家族游荡,至冬季可汇成多达100只的较大群体;繁殖期成对活动。长尾山雀虽很小巧,但若为了保护巢区和幼雏攻击入侵者,则异常凶猛。在观察沼泽山雀孵卵期间,研究者们曾发现银喉长尾山雀和沼泽山雀有斗争现象,当沼泽山雀出巢飞到长尾山雀正在营巢那株树或其附近取食时,长尾山雀即行撵啄沼泽山雀,而有时当长尾山雀飞到沼泽山雀营巢的树干上啄去落叶松树皮作为营巢材料时,正在孵卵的沼泽山雀闻声即出,急行驱逐,如此争达3日之久,最后沼泽山雀终因不敌长尾山雀雌雄同时攻击而弃巢。

食性

银喉长尾山雀主要啄食昆虫;在中国东北地区,除少量蜘蛛和小形蜗牛外,95%以上是昆虫,包括落叶松鞘蛾、天蛾、尺蠖等危害森林的害虫;在秦岭、大巴山地区和四川西南与云南西北部等地,食物中昆虫所占比例都在90%以上,包括半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及其它昆虫,也有少许植物。

鸣声

银喉长尾山雀叫声细弱短促,似“Jie-jie-jing-jing-jing-jing”,有时为单纯的“Jing-jing……”,常连续多次很少变化。银喉长尾山雀鸣肌的突出特点是喉鸣肌不发达,气管壁较薄,肌肉都比较细弱。

越冬

银喉长尾山雀体重只有大约7-9克,由于它们的体温始终保持在略高于40℃的水平,因此很难储存足够的食物来度过漫长的冬夜,尤其是寒冷的冬夜,当气温低于20℃时,它们就需要食入更多的昆虫才能生存,因为无法找到那么多的食物来保持体温,许多长尾山雀会在严冬中死亡,于是它们在冬夜成群栖息、蜷缩在一起,以减小热量散失。一只鸟夜间独自栖息比一群鸟拥挤在一起栖息需要多耗费约25%的能量,而且,单独的一只鸟在寒冷的夜里几乎肯定无法存活下来。

生长繁殖

在中国东北地区,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营巢繁殖,此时雌雄鸟共同衔取筑巢材料,并不断地鸣叫,特别是雄鸟叫的更甚。一般是雌雄鸟同时到达,依次入巢后再一齐飞去,偶尔也有单独来去的情况。巢呈卵圆形,多筑在背风的林内,置于落叶松枝杈间,巢的一侧紧贴树干。距地面高3-9米,巢口位于侧面上方。巢用苔藓、地衣、树皮、羽毛等,用鳞翅目昆虫的茧丝胶固而成,内垫兽毛或羽毛。巢的大小为:高11.1-11.7厘米,巢径8.4-10.5厘米,巢口径3.7-4.1厘米。巢营造完毕即开始产卵,每天产一枚,每窝9-10枚。卵平均大小为:14.3-15×11.0-11.5毫米,重0.9-1.1克。卵呈白色,缀以淡红褐色小斑,钝端较密集,略成圈状。在中国浙江一带,银喉长尾山雀在3-4月间营巢繁殖,巢置柳树、松树、茶树或竹林间。

每窝产6-8枚卵,呈粉红白或纯白色,具红褐色斑点。卵平均大小为15毫米×12毫米。卵产完后,由雌鸟单独坐巢孵卵。此时雌鸟很少呜叫,而雄鸟则常飞到鸟巢附近鸣叫,雌鸟闻声而出,偕同雄鸟飞去取食,然后再伴随返回,待雌鸟入巢后,雄鸟再离去。也见有雄鸟衔食喂雌鸟的情况。

卵经13天孵化出雏。刚孵出的雏鸟全身裸露,呈粉红色,两眼紧闭。第7天开始睁眼,体上各羽域亦开始明显可见。雌雄鸟均担任育雏工作,育雏期为15天,第16天雏鸟离巢。雏鸟离巢后,先由亲鸟在巢区内领飞,习飞多次后才随同亲鸟飞离巢区。

银喉长尾山雀有帮忙其他亲鸟孵卵育儿的行为,这类鸟通常多年停留在出生地,一些自己有繁殖能力的银喉长尾山雀,可能会进入其他成对银喉长尾山雀产有卵的巢中帮忙(每一巢一到三只),代替亲鸟孵卵、帮孵卵的亲鸟运送食物、或是为防止外敌靠近而进行警戒,且在雏鸟孵出后还会照顾保护雏鸟,受到帮助的多是“帮手鸟”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据研究记录表明,协助者(helpers)在孵化开始时或将产完卵时出现开始参与育雏;其中一对的协助者(一巢两对鸟轮候接着喂)很可能是其巢雏被毁而出于本能协助另一窝来喂,单个协助者则很可能是没有生殖能力的幼鸟或暂未找到配偶的个体。

据1981年研究记录表明,在育雏期间,受观察的3个巢均有协助者(helpers),在孵化开始时或将产完卵时出现开始参与育雏;其中一对的协助者(一巢两对鸟轮候接着喂)很可能是其巢雏被毁,由于育雏本能所使而协助这一窝来喂,单个协助者则很可能是没有生殖能力的幼鸟或暂未找到配偶的个体。

在日本,鸟类行为观察者们亦发现银喉长尾山雀有帮忙其他亲鸟孵卵育儿的行为,当成对的银喉长尾山雀在巢中产卵时,或会有一到三只和繁殖无关的银喉长尾山雀一起进入窝里帮忙,像这样帮助育儿的鸟被叫做“帮手”,它们会代替亲鸟孵卵、或是帮孵卵的亲鸟运送食物,或是为防止外敌靠近而进行警戒,且在雏鸟孵出后还会照顾保护雏鸟,与工蚁、工蜂不同的是,它们自己有繁殖能力,常常头一年帮助进行育儿,在第二年就会参加繁殖,研究调查表明,这类鸟通常多年停留在出生地,因此受到帮助的多是“帮手鸟”的父母或兄弟姐妹。

亚种分化

近种区别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609项)。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种群现状

该鸟在中国分布很广,是常见的森林鸟类之一。在黑龙江省为留鸟,分布于全省大部山区,1995年春季在三江自然保护区设样方统计,林地、灌丛2个类型生态环境每公顷分别得26和12只;1997年在大别山区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三种类型植被环境中每公顷取样得到的巢密度为0.42-1.42个。

在不列颠哥伦比亚西南部,长尾山雀的数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显著增长。据BirdLife International在200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它们在欧洲多个国家的总数可能超过一千万只。

银喉长尾山雀每年11月初飞到上海,翌年4月底又络续飞回北方;1985年5月,在西郊虹桥地区获2只雄性亚成体,据此推测有少数银喉长尾山雀在上海繁殖。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银喉长尾山雀在夏秋季完全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春季和冬季食物中动物和植物的比为48∶52;生活在松林里的银喉长尾山雀大多数以松毛虫为食;对农业、林业有益。

观赏价值

银喉长尾山雀的尾羽健全,活动敏捷,姿态多变,能很快习惯在鸟笼中生活,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注:银喉长尾山雀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未经批准私自捕捉、饲养是违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