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章

更新时间:2023-12-18 00:55

银章是一个词语,拼音yín zhāng,指银印, 汉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典故名,典出《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银章意思是银印。其文曰章。 汉 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 隋 唐 以后官不佩印,只有随身鱼袋。金银鱼袋等谓之章服,亦简称银章。

详细释义

典源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1),光禄大夫无(2)。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3)。其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4)。成帝阳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绥和元年,长、相皆黑绶。哀帝建平二年,复黄绶。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

译文

(1)银印青绶:师古曰:“《汉旧仪》云银印背龟纽,其文曰章,谓刻曰某官之章也。”(2)光禄大夫无:谓光禄大夫无印绶。(3)无:谓大夫以下亦无印绶。(4)铜印黄绶:师古曰:“《汉旧仪》云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鼻钮,文曰印。谓钮但作鼻,不为虫兽之形,而刻文云某官之印。”沈钦韩曰:“《汉官仪》皇太子黄金印,龟纽,印文曰章,下至二百石,皆为通官印。案:自此以上印,皆取方,曰通官印,其百石以下,则为半印,曰半通。”陈直曰:“以现时出土汉印证之,汉代不用纯金印,最多用涂金印,御史大夫章,西安汉城遣址曾出一方,系铜质,并非银质。至于二千石以上之卿官,如奉常、太仆、卫尉、大鸿胪、大司农、水衡都尉、长水校尉、京兆尹等,皆出过铜印,并非银质亦不涂银。《百官表》所云可能为汉初制度,后来铸印不一定遵照制度。又半通式印,仅见于扬子《法言》,及仲长统《昌言》,为低级官吏所用,亦为本表所未详。又文官及侯印多铸字,武官多刻字,然文官因仓猝需要,亦有用刻字者。”

释义

汉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 隋唐以后官不佩印,只有随身鱼袋。金银鱼袋等谓之章服,亦简称银章。

用典示例

陈子昂为司刑袁卿让官表》:“复蒙玺诰之荣,骤绾银章之贵。”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诗:“赤管随王命,银章付老翁。”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 元仁宗 时,诏 云山禅师 以荣禄大夫大司空,佩一品银章。”

《史记·南越列传》:“於是天子许之,赐其丞相 吕嘉 银印。”

杜甫《酬薛判官见赠》诗:“我叹黑头白,君看银印青。”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军机大臣》:“所掌银印龟纽、藏於内府。”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茂陵书》: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亦省作“ 银青 ”。

高适《遇冲和先生》诗:“三命谒金殿,一言拜银青。”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今官制:光禄大夫转银青,银青转金紫,金紫转特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