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28 14:36
明正统年间,银锭桥始建。
民国七年(1918年)十二月,银锭桥改拱形桥面为稍有纵坡的平缓桥面。
1950年6月,银锭桥维修。
1953年5月20日,银锭桥东侧桥栏杆的南半段被汽车撞倒。
1954年,银锭桥栏杆改为汉白玉石墙。
1984年5月,银锭桥重修桥面、桥栏。
1987年,银锭桥桥身加长至8.3米,桥面加宽至5.9米,桥孔升高至3.55米。
1990年5月,银锭桥桥体拆除,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浇筑,外侧贴花岗岩石,栏板、望柱为汉白玉石,桥面加宽至7.9米,桥孔加高至4.35米。
2008年7月,经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三检测所检测,评定银锭桥为危桥。桥基经常年水泡,出现下沉现象,须要拆除重建。
2010年12月,银锭桥重建桥基,桥身石材全部保留利用。
2011年7月,银锭桥重建工程竣工。
2021年7月22日,积水潭医院新北楼拆除工程完工,银锭桥恢复“银锭观山”景观。
银锭桥为南北向单孔石拱桥,长12米、宽7米、高8米、跨径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两端有八字栏杆和抱鼓石,桥身两侧带燕翅墙,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
银锭桥桥身长7.15米,翼墙长5.1米,石桥全长16.4米。桥面全宽6.2米,其中净宽5.24米,桥头净宽9.3米。桥拱净跨径4.15米,高2.2米。1987年,将桥身加长至8.3米,桥面加宽至5.9米,桥孔升高至3.55米。1990年5月桥体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浇筑,外侧贴花岗岩石,栏板、望柱为汉白玉石。桥面加宽至7.9米,桥孔加高至4.35米。桥两侧各有6根望柱,高1.2米,柱头浮雕宝珠莲瓣,栏板高1.4米,宽1.53米,上部镂空,雕宝瓶云朵,下部为实心板。桥中心栏板上镌刻由单士元先生题写的“银锭桥”三字。
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旧时院落松槐在,仙境笙簧岁月闲。白首炼师茶话久,春风料峭暮鸦还。——清·宋荦《过银锭桥旧居》
远水未成白,长条复新黄。鳞鳞鱼岸出,喈鸟林翔。寒去身犹褐,春将野可觞。客行冗似昨,又向一年芳。——明·黄正色《春日过银锭桥》
银锭桥名字的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银锭桥的桥身很短,两边的八字翼墙很长,从高处俯视,就像一只倒扣过来的银元锭宝;另一种说法是当年在翻修银锭桥时,发现桥下柏木桩之间是用银锭锁固定的,故而称之为“银锭桥”。
民间对银锭桥还流传有“银绽观山水倒流”的俗语,说的是:后海较前海地势低,如果关闭前海东、南岸处的两个水闸,水就会由前海通过银锭桥倒流回后海。还有一说:早年,银锭桥处是土坡,西海水经引水槽过李广桥入前海,再回流,经银锭桥至“恭王府洗马坑”。
西涯八景为早年间环绕什刹海的八处景观,其中“西涯”就是今什刹海,历史上曾称海子、积水潭、玄武湖。明代文学家李东阳便出生于什刹海西北角玉河水围之地,因其号西涯,故将久居的什刹海称为西涯胜地,他还写下《西涯杂咏十二首》,吟咏这一带的秀丽景色,由此西涯便成了什刹海的代称。“银锭观山”就是西涯八景之一,今银锭桥东南还立有“银锭观山”巨石。
银锭桥是北京城内历史较为悠久的桥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1989年,银锭桥被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原)西城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银锭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前海和后海的交界处。
北京市内乘坐5、60、82、107、124、135、观光3线路公交车,在鼓楼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8号线,在什刹海站下车前往。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距离银锭桥约5.2千米,驾车约2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