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地黍

更新时间:2024-05-30 20:04

铺地黍(Panicum repens L.)是禾本科黍属植物。根茎粗壮发达。秆直立,坚挺,高可达100厘米。叶鞘光滑,边缘被纤毛;叶片质硬,线形,干时常内卷,呈锥形,叶舌极短,膜质,圆锥花序开展,小穗长圆形,无毛,顶端尖;第一颖薄膜质,第二颖约与小穗近等长,顶端喙尖,第一小花雄性,花药暗褐色;第二小花结实,长圆形,6-11月开花结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壮发达。秆直立,坚挺,高50-100厘米。叶鞘光滑,边缘被纤毛;叶舌长约0.5毫米,顶端被睫毛;叶片质硬,线形,长5-25厘米,宽2.5-5毫米,干时常内卷,呈锥形,顶端渐尖,上表皮粗糙或被毛,下表皮光滑;叶舌极短,膜质,顶端具长纤毛。

圆锥花序开展,长5-20厘米,分枝斜上,粗糙,具棱槽;小穗长圆形,长约3毫米,无毛,顶端尖;第一颖薄膜质,长约为小穗的1/4,基部包卷小穗,顶端截平或圆钝,脉常不明显;第二颖约与小穗近等长,顶端喙尖,具7脉,第一小花雄性,其外稃与第二颖等长;雄蕊3,其花丝极短,花药长约1.6毫米,暗褐色;第二小花结实,长圆形,长约2毫米,平滑、光亮,顶端尖;鳞被长约0.3毫米,宽约0.24-毫米,脉不清晰。染色体。花果期6-11月。

产地生境

铺地黍喜温暖湿润气候,适生在在热带、亚热带年降水量800-1500的地区。在水分充足,日温22℃以上时生长迅速。具有较强的耐旱、抗寒能力,能耐受-2至-4℃的低温和霜冻。对土壤要求不严,从较贫瘠的酸性红黄壤土至海拔砂土上均能生长,但适宜在肥沃的潮湿沙地或冲积土壤上生长。由于粗壮的根茎具有很强的伸展能力,再生性能好,常在小范围内成为群落优势种。

分布范围

广布世界热带和亚热带。中国分布东南各地;生于海边、溪边以及潮湿之处。

栽培技术

选择湿润肥力较好的土壤,耕翻耙碎,按2米做畦,以便灌溉和管理。铺地黍一般夏秋季抽穗开花,结籽率很低,采收种子比较困难,通常以根茎繁殖。根茎繁殖。一般选择粗壮,无病虫害的根茎作种用。种植时期要求不严,在中国南方如气候温暖、土壤潮湿或可灌溉地段,每年3-10月份均可种植,但以阴雨天气种植较易成活。

种植时在畦上按行距30-40厘米开沟。按株距20-30厘米,每株种茎3-5根斜放,加盖土2-4厘米左右。如在晴天,种植后加以浇水,即可成活。

铺地黍种植后初期生长较稀疏,杂草容易滋长,最好中耕除草1-2次,待覆盖后可自行抑制杂草的生长。一般种植后2个月左右,当植株高达50-70厘米时,即可进行第一次刈割,留茬高6-10厘米,以后可视气候和生长情况,进行刈割。每次刈割后每公顷施硫酸铵或尿素75-150千克,可提高鲜草产量及质量,在中国广东、广西、福建等省,每年可刈割3-5次,鲜草产量可达75吨/公顷左右。

主要价值

饲用:铺地黍茎叶没有刚毛,茎含汁液较多,略带甜味,适口性好,消化能较高,是牛、羊、马、兔、鹅喜食饲料。铺地黍在整个生育期,营养物质的含量都较好,高于热带或也热带地区的许多禾本科牧草。在中国南方能保持常年青绿色,生长迅速,繁殖力特强,根系发达,亦可为高产牧草。

药用:【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铺地黍的全草。

【药性】味甘;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通淋利湿。主高血压;淋浊;白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90克。

物种区别

与糠稷Panicum bisulcatum Thunb.的主要区别在于:本种具粗壮匍匐的根茎;圆锥花序开展,分枝劲直斜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