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杂戏

更新时间:2024-08-28 15:42

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是山西省河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关于锣鼓杂戏的起源,史籍方志无载,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说它的前身是汉唐以降的“村落百戏”,主张此说者为任光伟先生,他在《中华戏曲》第十三辑《赛戏、锣鼓杂戏二探》一文详述其说。另一说认为锣鼓杂戏“早在唐代已有这种艺术的雏形”,“与唐代兴建龙岩寺有密切关系”,此说见《山西两剧种概说》。还有一说认为锣鼓杂戏始于初民时期的岁末娱乐民俗,并引用山西省临猗县新庄村现存锣鼓杂戏《三请诸葛》古抄本正文前姚继唐志文作证明:“吾村有所谓杂戏者,不知肇自何时,意其田家作苦,岁时行乐,如唐风蟋蟀章之故事也。”这三种说法各有所据。晋南各地的锣鼓杂戏筹备排练于每年冬季,演出于来年正月元宵节期间,正是岁末岁初之时,是当地农民农闲时的一种自娱活动,说它源自上古“岁时行乐”遗风,有一定道理。然而,这种娱乐民俗,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又与晋地先民祀神信仰相结合,是作为祭祀活动的组成部分而存在。

沿至唐代,这种祀神活动与“岁时行乐”娱乐活动结合的形式又有了新的变化。一是由于佛教的传入,祭祀对象除原来的民间俗神外,部分地区增入了礼佛内容。二是祭祀时所献之艺,出现了新的乐舞,乃至雏形的戏剧。以演出锣鼓杂戏最盛的临猗县新庄、上里、高家垛三村为例,它们每年元宵节期间,都往三村之间的龙岩寺献演锣鼓杂戏。

龙岩寺建于唐贞元二年(786),为当时河东节度使马燧所建。马燧奉旨讨伐李怀光叛乱得胜,受封于猗氏(今属临猗)一带,曾组织军民排演大型战阵乐舞《定难曲》。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也曾居河东,其所制《秦王破阵乐》乐舞的《破阵曲》,也来自柏壁(今属新绛)的地方民谣。这些战阵乐舞用锣鼓、铙钹伴奏,表演历史人物的征战故事,有舞蹈,有对白,还有一套表现战阵的程式,影响了祀神活动中的歌舞乐技使之逐渐形成一种有歌有舞、主要表现征战故事的初级戏剧形式。直到今天,锣鼓杂戏演出时仍有“摆阵”仪式,表演时用锣鼓铙钹伴奏,以念白吟诵为主,伴以舞蹈武打,显然留存了唐代战阵乐舞的痕迹。

文化特征

唱腔

锣鼓杂戏的唱腔音乐体制为吟诵体,以吟为主,间以散文念白。诗的朗诵,叫做“云”。每云一句,中间夹一声锣,云完一段,敲一阵锣鼓。其句式多是以七字和十字的对称句为主,而间以散文道白。

“唱”在戏中的地位不很重要,主要腔调有耍句(吟句、赞句),除常用的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兼用垛字和叠字句,分紧急调和常用调。是锣鼓杂戏的主要腔调;唱句(宫调、弓调),唱时不加鼓点,谓之为干唱。

伴奏乐器

锣鼓杂戏的伴奏乐器没有弦乐,而以大锣大鼓为主。所用乐器有大擂鼓、战鼓、小鼓、大锣三面,大钹、大镲各一副,小镲一副,唢呐两支。敲鼓者为鼓师,指挥整个乐队。基本鼓点有八种:擂鼓、战鼓、走鼓、刹鼓、三鼓、列鬼鼓、跌场鼓、行营鼓。

根据剧中两军对战时的道白吟唱、行军观景、元帅升帐等不同变化,分别使用各种锣鼓点。唢呐只有两个简单曲牌,配合小鼓小钹在武打结尾和摆宴、升帐时使用。锣鼓杂戏的服装道具,一般向箱主租赁,用普通戏装。有的村社则自行制作,盔甲较有特色,用土布或硬纸刷油漆,胶泥堆塑鳞片、兽头做成。

表演

锣鼓杂戏在表演上有许多固定的程式动作,如武戏中的枪挑盔缨、刀削马蹄、搭弓射箭、交战突围之类,多源于武术而适当虚化。列鬼对阵是锣鼓杂戏的主要表演身段,表演者右臂弧形伸向右前上方,手掌朝外,左臂稍向后伸,手掌朝左后方展开;脸面向前,神气充溢,称之为列鬼。一个人表演为独把列鬼,两个人为双列鬼,还有三把鬼、对对鬼、五把鬼、燃烧鬼、带刀鬼等;对阵的套子有三把阵、五把阵、老套阵、冲阵等。整个过程节奏缓慢,风格古朴。演员举手动步和唱、吟、念、白,都以锣鼓节奏配合,故杂戏演员有“要把杂戏演,先学踩鼓点。鼓点踩不对,动作难学会”之说。

代表剧目

锣鼓杂戏演出剧目以军事题材为主,三国戏尤多,流传至今的有《伐西歧》、《乐毅伐齐》、《三请诸葛》等百余种。现存有手抄本锣鼓杂戏剧目《铜雀台》等十余本,其中的《会洛阳》系乾隆十二年抄本。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锣鼓杂戏紧密地依附于山西南部农村的祀神活动,是当地宗教祭祀必不可少的艺术构成。它不能独立存在,在晋南各县农村,凡有祀神活动,必有锣鼓杂戏演出,凡有杂戏演出,必有神庙祭祀,二者不可分离。在这个意义上说,锣鼓杂戏乃民问宗教祭祀戏剧的一种。研究中国戏剧的历史发展,不能遗忘这类戏剧样式。

传承人物

张军,男,汉族,1937年9月生,山西省临猗县人。2012年12月,张军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临猗县申报。

李正勤,男,汉族,1930年生,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锣鼓杂戏表演艺术家。2009年6月,李正勤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临猗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戏剧研究院、山西戏剧研究院曾先后两次对其录像存档,为杂戏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临猗县文化馆获得“锣鼓杂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锣鼓杂戏项目保护单临猗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2017年11月19日,山西省临猗县文化馆锣鼓杂戏演出团在首届晋冀鲁豫传统戏剧展演上演出了《古城会》《黄鹤楼》和《铜雀台》《戏说脸谱》。

2017年11月29日,山西临猗民间艺人走进北京,表演锣鼓杂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