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锦屏磷矿

更新时间:2024-06-26 21:42

江苏锦屏磷矿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始建于1919年,于1956年重建,我国第一座大型磷矿。作为我国“一五”计划重点工程之一,1959年建成为年产原矿112万吨,磷精矿粉30万吨的现代化采选联合企业。40年来这个矿援建了全国所有的化学矿山,被称为“中国化学矿山的摇篮”。

简介

江苏锦屏磷矿原为国营大型企业,主要从磷精矿粉采掘,曾为国家税收及发展做过巨大贡献。随着地下矿粉不断采掘稀少,2004年宣布破产重组,改制后的成立锦屏矿业集团,下辖锦屏选矿厂、锦屏化工总厂、明达爆破公司、明达工贸等6家子公司,员工1100余人,年产值近2亿元,是锦屏工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开发曲折

地质研究发现,十几亿年前,连云港市的锦屏山地区是一片广阔的浅海,鱼、虾等富含磷物质的生物躯体在此沉积,海底沉积物经过前震旦纪变质岩过程,形成了丰富的磷灰石矿藏矿。

锦屏磷矿的史志记载,它的开发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1918年,海州锦屏山南麓酒店庄发现赤铁矿,引起了曾任清署理商部侍郎、吏部右侍郎沈云霈的注意,他利用一些关系,联合地方地主创办了锦屏公司开发铁矿,公司经理为沈云沛长子沈蕃,驻军师长白宝山也参与其中。

由于该矿锰铁贮量少、品位低,加之次年沈云霈病死天津,刚刚起步的锦屏公司进退维谷。幸运的是,当年冬天,一位叫于庭华的矿工在生火取暖时意外发现火中有绿色火光,仔细观察乃山土燃烧时所致,便马上向上汇报。随后,公司总经理沈蕃派人将山土送到当时的国家农商部工业化验所化验,确定此地有品位很高的磷灰石,磷含量甚至高达38%。于是,1920年沈蕃等人正式成立“锦屏矿务有限公司”,改开磷灰石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开采磷矿石的公司。

日寇掠夺

1939年3月,日军占领海州不久,就把锦屏矿物公司占为己有,组成一个会社实行疯狂的掠夺。为了运输方便,1941年前后,日本人还在锦屏山和海州火车站之间修筑一条小铁路,把大批矿石通过铁路、轮船运往日本。对于那段惨痛的历史,连云港市的张学贤老人还记忆犹新,他曾目睹了日军在锦屏磷矿的残暴。“大约在1943年春,我在海州鱼市口小学四年级读书。有一次学校组织到磷矿远足。我们好不容易抵达磷矿,先是看到一大群工人挤在一个深塘里干活,塘边有两个粗壮大汉,手拿皮鞭,来回巡视,不让他们靠近。”张学贤回忆道。

“我们挤到大塘边,大家一看傻眼了,矿塘有两人多深,工人用铁锹、洋镐挖石头,挖出石头装进大筐里,两人一副筐,走在狭长的跳板上,晃晃荡荡,让人提心吊胆。再看看挖矿的工人,个个面黄肌瘦,衣衫破烂,许多人都是赤着脚干活。”张学贤说,矿塘周围环境特别脏,垃圾成堆,到处都是粪便。我们还看到了一颗死人头骨,吓得汗毛直竖。

当时,老师询问一位老工人干活累不累,老工人看周围没有监工才偷偷告诉老师,这矿是为日本人开的,挖出的矿石都运往日本了。老人喃喃道:“工人特别苦,每天从日出干到日落,想歇一下,日本鬼子的监工就用皮鞭抽打我们。生病没人管,病死了用张芦席一卷,往东边那个大坑里一丢就算了结了,不知哪天能熬到头!”

锦屏磷矿老工人刘应俊曾回忆说:“现在的6号塘就是日本人侵略后留下的深坑。过去日本人不择手段,哪里有矿就在哪里采;哪里的矿富就在哪里采。”从1940年到1945年,根据日本战败后留下的采矿坑大致计算,六年间他们在锦屏磷矿掠夺了30余万吨磷灰石。

有一张照片由我市历史爱好者网友“翻山客”提供,记载了民国37年(1948年)锦屏磷矿被接收以后的情景。当时,锦屏磷矿全体职工以矿山为背景,拍摄下庆祝元旦的情景。照片中,矿山后的厂房、烟囱和矿口清晰可见,两边甚至可以清楚看到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卡车,当时磷矿的员工人数众多,有了一个大型矿业企业的样子。

锦屏山上

“这座依山而建的建筑,像不像一座宏伟的‘布达拉宫’?”一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港城市民说。是呀,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的锦屏磷矿依山而建,层层往上,夜晚灯火通明,夜空被照射得明亮异常。

1948年11月,海州(连云港)解放,锦屏磷矿获得新生。

解放后,锦屏磷矿首任矿长叫陈守鸿,他曾专门在一篇文章中如此回忆:“由于日本侵略者掠夺和国民党统治的破坏,锦屏磷矿一片凄凉,到我们接管时已是一副烂摊子。西山矿本部仅存三四十间破旧不堪的小平房,两架台虎钳,三台破机床,两台破小火车头,一台柴油抽水泵,三辆破汽车,两间旧车库。此外,有一条不到一尺宽的羊肠小道沿锦屏山南麓从西山绕到东山,还有九个水深数丈的矿坑,七名旧职人员。”

这就是当时锦屏磷矿的全部财产。

为了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生产,主管部门和中共新海连市委共同努力,投资250万斤小麦,又从山东各军工厂及本市公安大队抽调一批干部战士到矿山工作,白天参加劳动,晚上保卫矿山。崔毓珊是我市锦屏磷矿的采矿高级工程师,他毕业于旅顺工科大学,早在1944年就来到锦屏矿山。连云港解放后,他当即投入革命队伍,兴高采烈地参加接管磷矿工作。在那些日日夜夜,他把日伪时期的技术资料翻译整理出来,把散落的各种物资收拾管理起来,把毁坏的机械修配利用起来,使矿山很快恢复生产。

1949年,当时的新海连特委书记谷牧前来磷矿检查工作,崔毓珊详细介绍了磷矿资料、开发规划和产品用途,谷牧对他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精神给与了热情赞许。紧接着,锦屏磷矿由露天开采转入井下开采,先在东山采矿场兴建第一口竖井,井口搭起了第一排工棚。

1949年锦屏磷矿被国家列为“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该矿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磷矿企业,为全国其他磷矿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到1950年初,锦屏磷矿已有职工100余人,正式组建了有关科室和工会、青年团组织。“1951年1月,华东工矿部矿山总局给锦屏磷矿下达第一批任务,为波兰生产3万吨磷灰石。为了确保完成这项出口任务,市委帮助矿上从锦屏农村和海州搬运工会招收1070名工人,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了。”张学贤介绍道:当时还是露天开采,每人一把铁锹、一把镐、一个护肩,两人一副抬筐。工资也很低,每天八斤苞米。由于思想发动工作做得好,加上招收进矿的人都是穷苦农民和失业工人,劳动热情特别高!

原锦屏磷矿矿长欧日旭介绍了当时的情况:“施工到最高潮的时候,有将近一万人的队伍。当时最大的困难是住宿条件比较简陋,大部分工人是住在临时工棚里,还有的住在农民家里。通风条件、照明条件都十分差。但大家克服了重重困难。那个时候的锦屏地区,整个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日日夜夜灯火通明。”

很快,锦屏磷矿和云南昆阳、贵州开阳、四川金河、湖南浏阳、湖北荆襄的磷矿并称全国六大磷矿,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柱。

一份工业资料显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锦屏磷矿为支持国家农业建设,根据国家统一安排,很多磷矿石都以极低的价格出售,仅此一项磷矿就为国家贡献了好几个亿。

其实,锦屏磷矿的转机发生在1953年。“国家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把锦屏磷矿列为国家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当时这些项目通称为‘156’项,指接受苏联援助的大项目。”张学贤回忆道。1956年,他被调到市委宣传部通讯站工作,因多次参加有关锦屏磷矿的宣传报道,对此后的大事小情都心知肚明,尤其对“培养人才”这一块。

他翻出一些资料给记者看:1979年,全矿有领导干部和业务技术人员520名,80%以上是本矿培养。多年来,这个矿不仅为全国兄弟矿山培训了4000多名业务干部和技术工人,而且还陆续支援兄弟矿山各种人才1175名。这些人才遍及全国15个省市,成为发展我国化学矿山的一批骨干力量。40年来,这个矿援建了全国所有的化学矿山,被称为“中国化学矿山的摇篮”。

张学贤说,“锦屏磷矿所以能为国家培养出这么多人才,首先是矿党委把发展生产和培养人才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当时,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这个矿不仅要为国家生产较多较好的磷精矿粉,而且要为国家培养较多较好的技术人才,在加快发展我国化学矿山中起到‘老母鸡’的作用。”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发磷矿和培养建设人才,1958年以后,国家化工部又在这里建立了矿校;“文革”后成立矿业工人大学,1980年5月成立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即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8月并入淮海工学院)。

不过,兴许是“盛极而衰”,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锦屏磷矿主采矿区矿藏日益枯竭,大量埋藏地下且品位不高的磷矿石基本无法开采。企业于2004年破产重组,这座标志性的选矿场和地下部分作业逐步停产,遂有了时下的苍凉景象。“当听说锦屏磷矿宣布破产、关闭的时候,我并不感到意外。问题是锦屏磷矿的开采历史能不能让后人知晓,留下的老厂房、老设备能不能充分利用。”张学贤说。令人欣慰的事,目前,锦屏磷矿安置房二期工程正紧张施工,一期1900余套安置房已全部交付,1700余户老矿工已迁入。

而相较老矿工们圆满的归宿,这座死寂沉沉的“布达拉宫”却仍旧默默忍受着风雨的剥蚀。在半山腰,记者偶然发现一块石碑倒伏在地,并被落叶掩盖;拨开这些泛黄的落叶,那是政府近些年立的一块记事碑。

当前,锦屏磷矿迎来了新生,以地下530米矿下体验和传统采矿工艺参观为主线,利用极具特色依山而建的老矿车间,今后将成为一项旅游项目。矿山遗址专题展览逐步成为锦屏磷矿工业遗产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