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3 15:53
唐永徽年间(650~655年),由菩提祖师朱智勤创建镇平菩提寺。
明天顺五年(1461年),定海大禅师重修菩提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山洪暴发,菩提寺大部房屋被毁。住持僧惠明重修菩提寺。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年),菩提寺荒废。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山洪暴发,菩提寺房屋倒塌颇多。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原襄阳十方院主席了尘和尚,将殿宇修复一新。清同治十年至十三年(1871~1874年),住持僧静修,创修菩提寺藏经楼。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菩提寺僧印参倡导开办初级小学一所,名为“救济小学”,方丈兰芬任名誉校长,课程设置除“经课”外,还开有自然学和社会学。每三年一期,在校生的费用均由该寺承担。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镇平沦陷时,停办。
民国六年(1917年),住持方丈印恭扩建菩提寺东法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菩提寺僧释玉普到南京毗卢寺迎回梵文“贝叶经”(《楞严经》)一部。文革期间(1966年5月~1976年10月),移至镇平县文化馆保存。
1951年,土地改革中,菩提寺房产及大部分地产收归国有。
1964年春,镇平县文化馆对菩提寺进行维修。
1965年,中华人民共各国第五机械工业部下属川光仪器厂在镇平杏花山建厂,菩提寺被该厂占用。
镇平菩提寺始建于唐高宗永徽年间,占地面积约7078平方米,现有房舍82间,保持着清代建筑风格。该寺依山势逐步升高,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有二佛殿、大雄宝殿、卧佛殿、藏经楼等,另有伽蓝殿、千手观音殿、送子观音殿、地藏王殿等殿宇,整体结构严谨,参差错落,檐牙高啄,雕梁画栋。大雄宝殿为单檐硬山顶结构,阑额、内额、四椽伏等构件均饰彩绘。法堂柱不饰彩,粉饰的藻井图案色泽深重。东西两壁原有炭塑的五百罗汉,灰褐色彩。藏经楼重檐歇山顶结构,斗拱彩绘。两侧的建筑对称分列于左右,殿房、禅院、僧房和藏经楼下各植奇花异卉。
大门
菩提寺大门偏向东北,傍依山势,居高临下,寺前修筑石阶百余级,拾级而上,可达山门,山门两棵千年银杏树,树身可容两人合抱而有余。
二佛殿
二佛殿建于高0.3米的台基上,面阔三间12.1米,进深三间11.05米,单檐硬山式建筑,构架为五架梁对前后双步梁,五架梁两端雕成龙首形。前檐柱及墀头内侧用斜撑承托挑檐檩,檐柱头用大斗及替木承挑檐檩。殿中供有韦驮菩萨和十八罗汉。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殿内供奉如来佛祖,是和尚参禅诵经地方。大殿台基高0.75米,殿高8.9米。面阔三间13.15米,进深三间11.45米,总面积150.6平方米,单檐硬山式建筑。明间檐柱间六抹格扇四扇,次间为墙中开方窗。前后金柱顶用大斗及替木承托七架梁。构架为七架梁对前双步梁,后檐为挑尖梁,共十二桁。檐下用额枋及平板枋,用五踩双下昂斗拱,斗拱内侧亦出双下昂,耍头内外均雕成沓头形,昂为象鼻状。其金柱柱础为浅浮雕覆盆柱础,利用了前代基址及构件。
法堂
法堂位于大雄宝殿后,台基高0.75米,通高9.5米,通面阔三间10.3米,为单檐硬山式二层建筑,底层北向进深7.8米,二层南向进深9米。构架为五架梁对前单步梁,其檐柱直通二层,檐下有额枋及平板枋,柱头斗拱为单拱支替,拱雕为翼形,而耍头则雕成鱼状,整体造型似飞鱼形。平身科斗拱用方形雕花木块代替。其前面东西为地藏王殿和西拜殿,为单檐硬山建筑。
藏经楼
藏经楼位于法堂之后,台基高0.95米,通高11.9米,通面阔五间17.7米,进深三间9.9米,重檐硬山式二层楼建筑。一层檐柱顶部有额枋及平板枋,雕刻人物、花卉、瑞兽图案,上置斗拱,斗拱均为单拱造,拱被雕成翼形,而耍头则被雕成龙、牛、马、鹿、虎等兽首状,内侧则雕成沓头形,极似鸟尾状;柱头科则把挑尖梁头雕作兽首状。下层前金柱构成上层檐柱,后金柱则构成上层金柱。檐下斗拱同一层相同,但次间柱头斗拱为象首,稍间平身科为飞凤状,其它均为龙首飞凤状。纵向构件为檩、枋、垫板构成,同《清式营造则例》的规定一致,在南阳是较少见的。
钟楼
钟楼建于明初,高8.3米,共二层,平面呈正方形,为四通柱四角攒尖顶灰色简瓦屋顶,屋面脊上施龙、虎等走兽,正中施六层宝瓶。二层无墙,柱间设木栏杆,四周檐下施三踩重昂斗拱12朵南阳镇平菩提寺,楼内悬挂一大钟,高1.45米,口径1.07米,为铁铸,呈喇叭状,盘龙钮,波浪形口,为八块浇铸,上部口部满饰铭文,下部饰花卉、乳钉图案。僧众进行佛事活动,常击钟为号。钟楼与鼓楼分列菩提寺山门两侧,相互对应,构成“暮鼓晨钟”的景观。
鼓楼
鼓楼建于明初,高8.3米,共二层,为四通柱四角攒尖顶,灰色简瓦屋顶,屋面脊上施龙、虎等走兽,正中施六层宝瓶。二层无墙,柱间没有栅栏,四周檐下施三踩重昂斗拱12朵,鼓楼内放置一面大鼓,直径1.5米,厚0.3米,下有木制鼓架,僧众进行佛事活动,常击鼓为号。
一柏六石一眼井
一百(柏)六十(石)一眼井,呈六面体状,为青砖砌筑而成,井口以六块青石条封口,东北有一胸径1.15米的柏树,树龄千余年,高约15米,因该井以六石封口,附近有一柏树,故以谐音称之为一百(柏)六十(石)一眼井。该井地处杏花山沟沟底地势平缓处,地下水丰富,与泉眼相通,又因山上泉水穿过,因此水源充足,从未干涸。
碑刻
镇平菩提寺碑刻现存12通,主要记述寺史、历代名人游览留诗和当时政府文告。现存碑刻包括明代3通,清代6通,民国3通,时间最早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碑刻大小不一,形态迥异,南阳镇平菩提寺碑体最高约3米,最低者0.58米,多为青灰色大理石质,周围饰卷云、双龙、双虎图案,碑座有长方形、方形、方形覆莲和龟形等。其中,菩提寺重修记碑,高2.07米,额高0.5米,宽0.84米,厚0.22米,青石质,立于龟座之上,半圆额,二边饰双龙图案,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登镇平杏花山宿菩提寺有序碑”,刻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长1.37米,高0.93米,厚0.14米,青石质,为大城梁建章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夜宿菩提寺时所作的一篇序文,由民国宛西自治派代表人物彭禹廷书丹,碑体敲之如钟鸣,在不同部分有宫、商、角、徵、羽五音,故又称“五音石”“钟石碑”。
《贝叶经》
镇平菩提寺《贝叶经》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贝叶经》是宝贵的佛教典籍,对佛学研究者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原始文献资料。它也是研究古代东方哲学、艺术、历史、文化等的珍贵史料,素为宗教与学术界推崇。
菩提寺三奇
菩提寺大雄宝殿有三奇:声如钟馨的钟石碑,含苞十月才吐蕊的十月兰,落雪即化的溶雪石。
镇平菩提寺的建筑布局保存完整,是河南省寺院布局较完整的寺院之一,是研究唐宋以来寺院布局变迁、建筑形制变化及佛教思想流传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2013年3月5日,镇平菩提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平菩提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老庄镇寺庄村杏花山东麓。
自驾:自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平菩提寺,路程约15.9千米,用时约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