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号战列舰

更新时间:2024-06-04 13:32

镇远号战列舰又称铁甲炮塔舰、装甲炮塔舰,是清政府北洋舰队主力舰之一,是德国造船工业中第一型采用复合装甲的军舰,也为德国舰船工业提供了技术积累。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874年5月,3000名日军乘8艘破旧船入侵台湾。对外称台湾高山族人杀死了属同琉球渔民要报仇,但遭到台湾人民的反击,准备议和收场,由于日本有两艘铁甲舰,清政府势弱,奉送白银50万两。这场战争虽然平息,但在清朝人民和官员之中引发震动,为此总理衙门奏请切筹海防,并拟出六项内容来整顿海防规划,谋划立北洋水师

建造沿革

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向德国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造船厂订造铁甲舰, 并派刘步蟾、魏瀚、陈兆翱、郑清廉等驻厂监造铁甲舰,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二舰命名,“定远”“镇远”“济远”舰为同批建造。

“定远”“镇远”“济远”舰本应于1884年交付中国,但当时正值中法开战,德国因中立而延缓交舰,直到1885年中法议和后方将交付中国,三舰悬挂德国商船旗由德国水兵驾驶护送于1885年10月底抵达天津大沽口交付,定远舰为北洋水师旗舰。镇远号战列舰在西方又被称为“萨克森”改进型军舰。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镇远号战列舰为定远级战舰,该级舰设计时集中了英国“英弗莱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两舰的优点;镇远号战列舰采用铁甲堡设计,铁甲堡长度达43.5米,自上层建筑到舷侧水线及水线以下,以305~355毫米的钢面铁甲将军舰除首尾部分外的船体紧密包裹,军舰弹药库、动力部门等中部要害部位均处于铁甲堡防护中。

动力设施

镇远号战列舰动力系统为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功率7200匹马力。

武器装备

武器为克虏伯305毫米后膛主炮 4门(双联装炮塔),副炮为克虏伯150毫米后膛副炮2门,75毫米克虏伯炮4门,37毫米五管哈乞开斯机关炮8门;鱼雷发射管3具;此外配有两艘鱼雷快艇,必要时可以吊入海中对敌人发动攻击。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归建入役

1882年,镇远号入水。

1885年,镇远号竣工,编入北洋舰队服役。

1886年8月,丁汝昌率领“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号四舰到日本长崎大修,顺道进行访问。

1887年,北洋海军舰艇配备基本到位,清政府将水师提督衙门设立在威海卫刘公岛,“设提督统一员领全军操防事宜,归北洋大臣节制调遣,设威海行营以为提督办公之所”。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成为当时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

参与海战

1894年9月17日,镇远号作为主力战舰参加了的黄海海战,镇远号位于横队阵后翼,是舰队中坚,它和其他舰船迎战日本联合舰队。日本舰队集中火力攻打北洋舰队旗舰号“定远”号,日军的炮火越来越猛,“定远”号不断中弹起火。丁汝昌重伤还在舰桥上指挥战斗。“定远”号铁甲舰用其主炮命中日本舰队旗舰“松岛”号,迫使其重伤退出战斗。

黄海海面上激烈的海战持续了5小时,北洋舰队受到重创。10艘战舰只剩下“定远”号, “镇远”号等4艘军舰,由于铁甲舰防护能力强,有效地抵御日本舰队炮火攻击。最终,“定远”号与“镇远”号铁甲舰得以保存下来。

1895年2月, 镇远号于威海卫海域被日军捕获,代理舰长杨用霖在舰上自杀殉国。

入日海军

1898年3月,作为战列舰被编入日本海军,沿用镇远舰名,归类为二等战舰。

1904年,参加日俄战争黄海海战、旅顺围攻战、对马海战。

1905年12月,类别变更为一等海防舰。

1908年5月,改为练习舰

1911年4月,除籍。

1915年,退役,舰体被拆解,日本将铁锚等放置在东京上野公园进行展示和炫耀。

1947年5月,在日本的“镇远”“靖远”遗物启航回国。

总体评价

1885年服役时,炮塔铁甲舰“镇远”号是中国最大的军舰,尺寸规格在整个亚洲也是首屈一指。它的服役时间超过30年,既加入过清朝的北洋水师,也曾是日本联合舰队的一员,并推动了两国军事政治格局的演变。(牛津大学近代历史专业博士 布鲁斯·泰勒 评)

北洋军舰镇远号等遗物流落异国,时刻提醒着中国人,不能忘掉那段历史。海军的强大,和国家的实力直接挂钩,没有长期稳定的投入,没有坚实的国力支撑,只靠一时脑热拍大腿的冲动,风光的只是一时。(中国军网 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