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31 17:44
镜头组接,就是将电影或者电视里面单独的画面有逻辑、有构思、有意识、有创意和有规律地把它们连贯在一起,就形成了镜头组接。一部影片是由许多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组接在一起,从而阐释或叙述某件事情的发生和发展的技巧。当然在电影和电视的组接过程当中还有很多专业的术语;如“电影蒙太奇手法”,画面组接的一般规律:动接动,静接静,声画统一等等。
在镜头组接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连续性。应注意下面3个方面的问题。
(1)关于动作的衔接。应注意流畅,不要让人感到有打结或跳跃的痕迹出现。因此,要选好剪接点,特别是导演在拍摄时要为后期的剪辑预留下剪接点,以利于后期制作。
(2)关于情绪的衔接。应注意把情绪镜头留足,可以把镜头尺数(时间)适当放长一些。有些抒情见长的影片,其中不少表现情绪的镜头结尾处都留得比较长,既保持了画面内情绪的余韵,又给观众留下了品味情绪的余地和空间。
情绪既表现在人物的喜、怒、哀、乐的情绪世界里,也表现在景物的色调、光感以及其面貌上,所以情与景是为互为感应和相互影响的。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其内涵就是以情与景作对比。因此,对情与景的镜头的组接,应给予充分的注意。要善于利用以景传情和以景衬情的镜头衔接的技巧。
(3)关于节奏的衔接。动作与节奏联系最为紧密。特别是在追逐场面、打斗场面、枪战场面中,节奏表现得最为突出。这类场面动作速度快,节奏高,因而适合用短镜头。有时只用二三格连续交叉的剪接,即可获得一种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速度快、节奏高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紧张热烈的感觉。
除动作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之外,情绪镜头衔接中也有蕴涵着节奏,有时它来得像疾风骤雨,有时它又给人一种像小溪流水一样缓慢、舒畅的感觉。动画片《花木兰》中,总体节奏紧凑,在容易减缓情节的部分,如训练、行军、木兰心理描写等,纷纷都采用歌曲带过。在叙事部分,人为制造多处紧张情节,使全片保持快节奏感。如木兰的奶奶闭目过街,木兰军中洗澡等。悬念插入是美式动画常用的手法,可以在紧张节奏处进一步制造高潮,或者将幽默因素加入到严肃段落中。如雪崩一节,士兵射出绳索却又没抓住,木兰随意射出绳索却被士兵抓住的悬念制造。
许多镜头能使观众从影片中看出它们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那是因为镜头的发展和变化要服从一定的规律。
镜头的组接首先要考虑观众的思想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符合生活的逻辑、思维的逻辑,不符合逻辑观众就看不懂。要明确表达出影片的主题与中心思想,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确定根据观众的心理要求,即思维逻辑来决定选用哪些镜头,怎么样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景别的变化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一般来说,拍摄一个场面的时候,”景“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相反,”景“的变化不大,同时拍摄角度变换亦不大,拍出的镜头也不容易组接。
由于以上原因在拍摄的时候,”景“的发展变化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变换不同视觉距离的镜头,可以实现顺畅的连接,形成各种蒙太奇句型。
如果影片画面中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可以动作接动作,达到顺畅、简洁过度的目的,简称为“动接动”。如果两个画面中的主体运动是不连贯的,或者它们中间有停滞的,那么这两个镜头的组接必须在前一个画面主体做完一个完整动作停下来后,接上一个从静止到开始的镜头,这就是“静接静”。“静接静”组接时,前一个镜头结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后一镜头运动前静止的片刻叫做“起幅”,起幅与落幅时间间隔大约为一二秒钟。
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组接,同样需要遵循“动接动”、“静接静”的规律。如果一个固定镜头要接一个摇镜头,则摇镜头开始要有“起幅”;相反一个摇镜头接一个固定镜头,那么摇镜头要有“落幅”,否则画面就会给人一种跳动的视觉感。为了特殊效果,也有“静接动”或“动接静”的镜头。《埃及王子》最后整个段落的动——静——动的情绪线索、快速——舒缓——快速的剪接节奏和音乐一起构成流畅的视听语言。
固定镜头之间的组接----
1、一组固定镜头的组接,应设法寻找画面因素外在的相似性。画面因素包括许多方面,如环境、主体造型、主体动作、结构、色调影调、景别、视角等等。相似性的范围是十分广阔的,相似点要由创作者在具体编辑过程中确定。比如,可以把西湖美景的镜头按照春、夏、秋、冬顺序组接;也可以把游人观赏、划船、照相、购物组接在一起。
2、画面内静止物体的固定镜头相互连接时,要保证镜头长度一致。长度一致的固定镜头连续组接,会赋予固定画面以动感和跳跃感,能产生明显的节奏效果和韵律感。如果镜头长度不一致,有长有短,那么观众看了以后就会感到十分杂乱,影响镜头的的表现。
3、画面内主体运动的固定镜头相互连接时,要选择精彩的动作瞬间,并保证运作过程的完整性。比如一组表现竞技体育的镜头,百米的起跑、游泳的入水、足球的射门、滑雪的腾空、跳高的跨杆这五个固定镜头组合。因为选择了精彩的动作瞬间,观众会感受到画面很强的节奏感,这些镜头的长度不可能一致。
4、在镜头组接的时候,如果遇到同一机位,同景别又是同一主体的画面是不能组接的。因为这样拍摄出来的镜头景物变化小,一幅幅画面看起来雷同,接在一起好像同一镜头不停地重复。另一画面,这种机位,景物变化不大的两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只要画面中的景物稍有变化,就会在人的视觉中产生跳动或者好像一个长镜头断掉了好多次,有“拉洋片”、“走马灯”的感觉,破坏了画面的连续性。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把这些镜头从头开始重拍以外(这对于镜头量少的节目片可以解决问题),对于其他同机位、同景物的时间持续长的影视片来说,采用重拍的方法就显得浪费时间和财力了。最好的方法是采用过渡镜头。如从不同角度拍摄再组接,穿插字幕过渡,让表演者的位置、动作变化后再组接。这样组接后的画面就不会产生跳动、断续和错位的感觉。
运动镜头之间的组接----
1 .主体不同、运动形式不同的镜头相连,应除去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主体不同是指若干个镜头所拍摄的内容不同;运动形式不同是指推、拉、摇、移、跟等不同的镜头运动方式。例如,报道50周年庆典新闻中的一组镜头:
镜头画面内容
摇镜头,天安门城楼;
摇镜头,国旗护卫队敬礼;
这些运动镜头在组接时,要求在运动中切换,只保留第一个摇镜头的起幅和最后一个镜头的落幅,而四个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都要被去掉。此外,尽量选择运动速度较相近的镜头相互衔接,以保持运动节奏的和谐一致,使整段画面自然流畅。
2、主体不同,运动形式相同的镜头相连,应视情形决定镜头相接处的起幅、落幅的取舍。、第一,主体不同,运动形式相同、运动方向一致的镜头相连,应除去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比如在介绍优美的校园环境时,一次次的拉出形成一步步展示的效果,使观众从局部看到全部,从细部看到整体。
第二,主体不同,运动形式相同但运动方向不同的镜头相连,一般应保留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例如:
镜头1:游行方队(右摇镜头)
镜头2:领人观看(左摇镜头)
这两个镜头都是摇镜头,前一个是右摇,后一个是左摇。在组接时,两镜头衔接处的起幅和落幅都要作短暂停留,让观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把衔接处的起幅和落幅去掉,形成了动接动的效果,那么观众的头便会像拨浪鼓一样随着镜头晃来晃去,一定是不太舒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主体没有变化,左摇右摇的镜头是不能组接在一起的,推拉镜头也一样。
第一,前后镜头的主体具有呼应关系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相连,应视情况决定镜头相接处起落幅的取舍。比如:
镜头1:跟镜头:运动员带球前进、射门
镜头2:固定镜头:观众欢呼
这两个镜头相接时,跟镜头不需要保留落幅,直接从动切换到固定镜头即可。再比如:
镜头1:固定镜头:一个人坐在行进的车窗边远眺
镜头2:移镜头:田野美好风光
这两个镜头组接时,也不必要保留移镜头的起幅。通过上述实例,我们发现,表现呼应关系时,相互衔接的两个镜头中,运动镜头是跟和移两种形式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往往被去掉。如果相互衔接的两个镜头中,所拍摄的运动镜头是推、拉、摇等形式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就要留着。比如,用一个固定镜头拍一个人进门,惊讶地发现自己家被盗了,后面接着看到家中一片狼籍的摇镜头。这两个镜头连接时,摇镜头的起幅应保持短暂停留。
第二,前后镜头不具备呼应关系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相连,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要保持短暂的停留。
如果画面中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可以动作接动作,达到顺畅,简洁过渡的目的,我们简称为“动接动”。如果两个画面中的主体运动是不连贯的,或者它们中间有停顿时,那么这两个镜头的组接,必须在前一个画面主体做完一个完整动作停下来后,接上一个从静止到开始的运动镜头,这就是“静接静”。“静接静”组接时,前一个镜头结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后一镜头运动前静止的片刻叫做“起幅”,起幅与落幅时间间隔大约为一二秒钟。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组接,同样需要遵循这个规律。如果一个固定镜头要接一个摇镜头,则摇镜头开始要有起幅;相反一个摇镜头接一个固定镜头,那么摇镜头要有“落幅”,否则画面就会给人一种跳动的视觉感。为了特殊效果,也有静接动或动接静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