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更新时间:2024-08-29 13:43

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ng'an University)是长安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信息工程学院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学院现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软件工程和网络空间安全5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电子信息(含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3个方向)和交通运输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已具有人工智能、智能交通、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等专业特色。

学院现有本科专业(方向)6个,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卓越工程师)、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被认定为陕西省一流专业。

机构设置

学院下设7个教学机构:计算机科学系、人工智能与交通信息系、物联网与网络工程系、软件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学部;5个实验机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电子信息与通信实验室、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测试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实验室;9个科研机构: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公路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心、智能计算与服务技术研究所、交通信息标准化技术研究所、电磁探测技术研究所、长安大学智能与物联网科技研究院。

师资概况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现有教职工203人,其中教授42人,副教授88人,博士生导师36人、硕士生导师103人,学院现有国家级、省部级各类人才40余人。

系部介绍

计算机科学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本专业始建于1988年,1996年成立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交通信息及控制、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0年获批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被评为陕西省首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3年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7年入选陕西高校“一流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10人,形成了由省级教学名师、新世纪优秀人才等组成的高水平教学与研究团队。

计算机科学系重视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的交叉与融合以及道路交通行业领域应用,培养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不断强化以“学生中心”、“面向产出”、“持续改进”的工程专业教育理念。开设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3门省级精品课,“操作系统”等12门校级精品课程。本系教师主持“面向交通行业,创新教学体系与资源配置模式,培养信息类卓越人才”等国家级、省级、校级教改项目20余项,出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优秀教材30余部。

计算机科学系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车联网”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陕西省“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测试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智能交通与信息处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进行建设。近年来,计算机科学系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已转化或应用的发明专利50余项。

计算机科学系每年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本科生约70人,卓越工程师方向本科生约35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约50人。本科设有“软件开发”、“嵌入式——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三个培养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设有“分布式网络测控技术”、“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图像处理”、“系统仿真理论与应用”、“交通信息检测技术”、“现代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智能交通系统理论及应用”等培养方向。

人工智能与交通信息系

人工智能是新一代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技术,是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国际格局重新洗牌的变革力量,已成为世界各国使出浑身解数竞相争夺的科技制高点。为了服务我国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助力我国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目标,培养急需的人工智能与交通交叉复合型人才,依托国家一流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019年将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交通信息工程”专业转型升级为富有交通特色的“人工智能专业”,并将原 “交通信息工程系”更名为“人工智能与交通信息系”。

该系每年招收本科生70余名,硕士生30余名。立足人工智能,面向交通行业,培养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良好的科学素养、扎实的人工智能基础、宽泛的交通领域知识,能够解决智慧交通复杂工程问题、为复兴伟业做出贡献的国际化、创新型、高层次交叉复合型人才。秉持育人与育才融合、全面与个性兼顾,基础与前沿并重、理论与实践相长的办学理念,打造开放、交叉、先进、敏捷、多元、特色的课程体系,实施文理兼修、通专并举、产教融合、科教协同、竞赛牵引、案例研习、实战历练、一人一课表的培养模式。学生主修数学、哲学、计算机、机器学习、智能感知与决策、计算机视觉、文本处理、智慧交通等方面的课程,掌握人工智能科研创新建构的全链条、交通应用实践落地的全流程,具备人工智能系统创新、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能力。

该系拥有24名教师, 87%具有博士学位,39%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授8人,博导5人,近年来在教学科研方面都取得了诸多奖励和荣誉,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拥有深厚积淀和丰硕成果,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智能交通等交叉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是一支爱学生善教育、肯奉献能创新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同时,邀请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界大咖、科教界大牛和各界精英协同育人。多元开放的豪华师资阵容为学生获得高质量、有温度、有味道、国际化的全方位培养提供坚实保障。

该系与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实践实习和创新创业基地,建有融教学、科研、演示、体验、应用于一体的新概念实验室,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研发计划、产学研创新项目等项目,拥有国家样板党支部、智慧教育系统,为学生涵养品性、磨练能力、激发创新、提振后劲,打造了良好的育人载体和成长生态。注重国际交流,与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稳定的交流机制,学生可获得联合培养、访学机会,锤炼国际视野。注重焕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学生志趣,给予自由发展空间,配有专属导师,对学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定准航向,选择个性化成长路径,成长为人工智能领域或交通行业真爱国、基础实、创新足、格局大、幸福力强的时代新人。

该系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六个子课程群:通识类课程、数理基础课程、计算机类课程、人工智能核心课程、智慧交通融合型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该系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研究方向包括:(交通)视频图像处理及应用,文本处理与分析,(交通)大数据采集与挖掘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车辆与道路)智能检测技术及应用,系统建模与虚拟仿真,智慧交通系统理论及应用,车辆安全辅助和智能车辆系统。

物联网与网络工程系

物联网与网络工程系成立于2007年,现有专职教师23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2名,讲师9名。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领军创新人才1人,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该系主要承担网络工程和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与专业建设,每年招收本科生120余名。研究生培养方面,重点承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硕士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每年招收博士和硕士生40余名。

物联网与网络工程系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计算与存储、人工智能、车联网与车路协同、交通信息可信安全、网络通信安全、数字取证、车联网安全、多智能体系统、软件容错、绿色通信和无人机通信、时空大数据智能计算及应用、服务计算与交通信息服务、道路交通领域知识图谱、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和SoC形式验证、情感计算、知识表示学习、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传输技术和智能交通等。

物联网与网络工程系先后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地方和企事业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拥有发明专利6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140多篇;出版教材及科研专著16部。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

软件工程系

长安大学软件工程系于2007年成立,每年招生本科生约100人,截至目前已培养本科毕业生千余人,毕业生就业、升学率连续多年在全校名列前茅,许多本科毕业生已经在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成长为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人才。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于2011年设立,目前每年招生硕士研究生30余人,软件工程学科坚持“立足软件学科、面向交通行业”,结合国家战略在交通行业的布局,形成了3个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1)复杂交通应用场景下的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2)大数据处理的软件体系结构;(3)交通服务计算的软件工程方法。

软件工程系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9人,硕士生导师8人,另有企业学业导师8人。专任教师中有“陕西省青年千人”教师1人,获得国外大学博士学位教师4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0人。拥有“车联网”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陕西省“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测试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智能交通与信息处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保障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近年来,本专业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600余万元。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已转化或应用的发明专利10余项。

坚持以学生为本,能力培养为先的育人宗旨,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大力支持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各类课外科技活动中,获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金、银、铜奖100余项。由优秀的师资队伍、优势学科、雄厚的科研力量、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共同构建了西部领先、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专业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系

电子信息工程系创建于1996年,该系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6年被评为长安大学名牌专业,2011年获批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特色专业,2014年被评为陕西省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增设电子信息工程(国际留学生)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收留学生,开展全英文授课,2017年入选陕西高校“一流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系具有“信号与信息处理”和“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现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人,形成了由省级教学名师、长安学者等组成的2支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约200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与教学团队、专业建设成果等多项奖励。

电子信息工程系坚持“立足信息学科,面向三大行业(即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建筑工程)的发展理念,开设了《计算机高级编程技术》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通信原理》等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本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车联网”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EI收录120余篇,已转化或应用的发明专利20余项,学生科技竞赛获奖300余项。

硕士博士的培养目标是立足“信号与信息处理”和“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公路交通行业为主要特色,在多传感器与阵列信号处理、信号检测估值与自适应处理、现代信号处理及其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图像理解、智能交通环境感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将信息学科中的先进技术与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和建筑领域中的研究课题进行有机结合,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通信工程系

通信工程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依托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以及国家级重点学科“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于2001年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具有硕士、博士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15年获批为校级名牌专业,2020年获批为省级一流重点培育专业。拥有电子信息与通信、计算机基础教学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长安大学-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一体化的“陕西省道路交通智能检测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外聘教师3人,其中教授7人、外聘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1人获长安大学本科最满意教师,8人在学校和学院的各类讲课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多名教师在“电子竞赛”、互联网+”、“物联网大赛”等多个学科竞赛中获得优秀指导教师。

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20项,其他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5项、“交通运输部重点专项”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2项,“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3项、“陕西省软科学基金”1项,主持和承担横向科研项目多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15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

本专业注重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在98%以上,上研率一直在30%以上,2019届达54.84%;重视工程实践以实践促进教学,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实践基地,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每年中兴通讯的多名一线工程师走进课堂,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80余项;充分利用我校在交通信息技术、车路协同等领域的科研资源优势,形成“智慧交通+IT通信技术”政产学研用育人链,具有鲜明办学特色与优势。

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环境,现有国家级“车--路信息感知与智能交通系统”创新引智基地、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长安大学分实验室、交通运输部认定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道路交通运输工程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交通信息与控制”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另有“车联网”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陕西省车联网与智能汽车测试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道路交通智能检测与装备”陕西省“13115”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部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车联网与智能交通”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齐鲁交通-长安大学智能网联公路交通研究院、陕西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智能交通与信息处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批省部级实验教学创新单位。拥有无人车硬件在环仿真测试台、自动驾驶汽车、64线高精度激光雷达、5G基站等单价超过10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50台套。学院与国内多家知名信息类单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关系,目前有11家企业单位在我院设立奖学金,奖励资助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优秀校友遍布高校、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华为、中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海康威视等知名企业。

科研成果

近3年来,学院编写出版各类教材、科研专著、译著30余部;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150项,科研项目合同额6000多万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教学与科研成果奖20余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3项,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100余项、国家软件著作权1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研究论文600余篇。

合作交流

学院注重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瑞士等20多个国外知名的大学与企业,建立了互访和交流机制,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化水平。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院形成了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精神,秉承“坐言起行,信达天下”的院训,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新的历史阶段,学院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坚持走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院建设。

现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