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8 18:11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公路学院原道路材料教研室、工程机械学院材料系、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于2007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和高分子材料系及长安大学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学院为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常务理事单位。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由原公路学院道路材料教研室、工程机械学院材料系、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组建而成的一个以材料工程为特色,理、工相结合的学院,已有7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院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地矿资源等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一个在交通运输工程材料领域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在材料表面工程、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领域实力较强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入选教育部新工科专业。2023年材科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前4‰。学院自设基础设施材料工程和机械工程材料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交通新能源材料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西安市现代交通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前沿交通材料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科研平台平台。
学院现有教授27人,副教授49人,高级职称教师、实验人员比例占总人数70%以上,形成了“严酷环境下长寿命混凝土创新团队”“轻金属表面强化创新技术团队”“特殊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材料”和“绿色与功能高分子创新团队”四大创新团队,培养的学生已经成长为交通、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研发等行业的技术领军人才和优秀管理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可溯源于1958年西安公路学院公路系建材实验室、1978年西安公路学院工程机械系热加工实验室和1995年西安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室。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组建了交通铺面材料工艺与性能实验室、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化学与高分子材料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室、道路材料实验室以及金属材料实验室。2016年3月,学院为满足本科实践教学需要,本着“大材料、现代化、集约式、开放型”的实验室建设理念和目标,将各实验室整合并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中心是国家“211工程”、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主干学科、“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等专项资金重点建设的实验室之一。
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一支业务水平较高的技术队伍,现有专职教师9名,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实验师1名,工程师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56%。
实验教学中心立足于交通运输领域,为本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综合实验、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和毕业设计提供实验平台,并承担了工程机械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材料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同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实验教学中心利用现有条件,统筹规划对外开放工作,以“专管专用、资源共享”为宗旨,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化管理,实现实验网上预约、实验仪器信息和教学资源网上公布,为校内外师生、企事业单位提供优质的实验平台,真正做到资源共享、服务社会。
近几年,学院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级及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及横向课题;由沙爱民教授主持完成的“环保型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院秉承“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校训,在材料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开展了前沿热点和前瞻性探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密切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学院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普渡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派教师和学生出国(境)进修学习或合作研究。聘请了国内外行业知名学者为研究生导师,合作培养研究生。每年均组织参加和承办各类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并选派部分优秀学生通过校际交流的方式前往美、英、德等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与国内其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以及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混凝土设计大赛”等各类全国性竞赛中成绩斐然。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依托长安大学交通运输优势学科群,着眼于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专业的交叉发展,培养具有材料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能够解决材料智慧化、生态化和高性能化等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型技术人才。本系办学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西安公路学院建校初的道材教研室,2009年重新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招收本科生,后变更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和“双一流”工程重点建设专业方向,2017年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名单,2021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本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与化工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硕士研究生,在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系依托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和西安市重点科研平台建成面积3000平的实验室,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实验和检测设备;与多个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并联合中交第一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集团等10余家行业领先单位共建了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联合培养示范站等实践基地。
本系现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均具有博士学位。本系拥有国家级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拥有“特殊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材料创新团队”和“严酷环境下长寿命混凝土创新团队”。
本系与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北卡州立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美国弗吉尼理工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国外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学生通过校际等交流项目进行交换学习。近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3%以上,广泛就职于大型企事业单位、知名公司和科研院所,升学率超40%,其中95%以上就读院校为“985”“211”或“双一流”高校。
本系围绕国家重大复杂工程建设,形成了交通功能材料、绿色生态建筑材料、智能交通材料等特色研究方向。近年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0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5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近年,获批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余项,在校学生依托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励30余项。
本系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行业特色,在多年办学经验总结基础上,形成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的教育模式和配套制度,未来将继续采取有重点、分层次、滚动建设的办法,建设高水平课程教学团队和试验实习基地,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成为资源配置合理、专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内涵丰富的本科专业。
1.历史沿革与特色优势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以下简称成型系)办学历史始于1956年开设的“热加工工艺及设备”专业,1962年正式招收本科生,主要为车辆、机械制造行业培养人才,2000年随三校合并成立长安大学更名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和“双一流”工程重点建设专业方向。成型系聚焦于服务“交通强国”国家战略的交通类人才需求,着力培养能够解决先进装备制造、车辆制造等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于2019 年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并成功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1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力量与硬件设施
成型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1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各1人,拥有“轻金属表面强化创新技术团队”。成型系在机械工程材料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机械工程材料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硕士研究生。成型系依托材料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建有烧结成型室、液态成型室、机械性能室、常规热处理室、化学热处理室、金相制备室、金相观察室、显微组织分析室、微弧氧化室、材料硬度室、热喷涂室11个专业实验室,拥有门类较为齐全的摩擦磨损测试仪器、金相表征设备、材料热处理及表面处理设备等。
3.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
依托交通运输工程等优势学科领域,成型系长期开展材料加工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且在面向现代交通的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的材料表面强化、轻量化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方向具有较强实力和显著特色。先后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国际平台线上课程1门,陕西省一流课程2门,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承担陕西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近年来共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0余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
4.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近年来,成型系进一步强化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先后获批中国-爱沙尼亚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联合实训基地项目(2021年)和中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3D打印)拔尖创新人才平台建设项目(2022年)。此外,成型系与美国普渡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多所海外知名大学建立了“2+2”“3+1+1”等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完备的保障条件。
5.人才培养与就业升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年均招收本科生约110人,硕、博士生60余人。专业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等认证理念,通过多级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显著提升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专业本科生参与国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50余项,在“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等赛事获得国省级奖励40余项;本科生参与发表科研论文近50篇。本专业学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7%以上,升学率在40%以上。毕业生就业面广,可在交通基建、汽车制造、信息电子产品制造等领域就业,亦可在教育科研、政府机构和专业咨询等部门就业。就业层次高,主要为一汽、上汽、三一重工等世界500强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就业前景好,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材料成型人才需求旺盛,技术类人才将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
6.发展展望与共同愿景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厦之高,必牢其基础;制造强国,必是材料强国!面向未来,长安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将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实践能力,加快一流专业的建设步伐,为助力国家制造强国和交通强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前身是地质矿产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源与材料工程专业方向,1993年设立“非金属矿产开发与利用”专科专业,1994年设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199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6年更名为西安工程学院材料系,2000年三校合并成立长安大学后更名为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材料系。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该系转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并更名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2009年该系增设“道路与机场工程材料”“能源与电子材料”两个专业方向,2014年上述两个专业方向合并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继续办学,不再设专业方向。2016年起,按“材料类”大类招生。2021年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本系现有教职工2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100%具有博士学位,8人有海外留学经历,15人具有工程背景及企业经历。拥有陶瓷成型室、陶瓷烧结室、水泥成型室、材料力学性能室、材料热性能分析室、材料模拟与设计室等专业实验室,面积600余平米。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理论设计、实验合成、加工制备、性质测试和服役性能分析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以及学院大型平台公共设备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能满足无机非金属专业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综合创新实验等各种需求。
本系服务国民经济与科技发展需求,依托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培养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的高素质创新型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在道路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材料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并重点建设“材料学”二级学科,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招收本科生。本科毕业生出国深造、保送和考取研究生比例年均在48%左右,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就业去向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国家基础建设材料领域,以及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如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交通建设、京东方、比亚迪、三星半导体等大型企事业单位、知名公司和科研院所。
本系围绕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防军工建设的重大需求,形成了高性能混凝土、先进功能陶瓷、无机复合材料、计算材料学等研究方向。近年来,该系主持或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防预研基金项目、省部级基金及企业合作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总值达13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教材2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60余项。年均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检索系统收录占70%以上。
本系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与美国特拉华大学、休斯顿大学、田纳西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包括访问讲学、合作研究及研究生培养等,有效提高了本系科研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本系秉承“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校训,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家“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坚持立德树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在国家级科研项目、高水平期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省部级教改项目、教改论文、教材专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三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为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和交通运输、土木建筑行业培养了1400余名优秀毕业生,为行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具有较好的行业影响力。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前身是长安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下的“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方向,自200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9年经教育部获批变更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专业针对我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和交通产业升级的战略需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交叉融合多学科,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具备扎实的材料学科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器件与系统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在新能源、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新能源汽车、路网节能设施与装备等交通新能源行业细分领域中进行生产、设计、研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4名。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12人,正高级职称4名,副高级职称6名,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12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
本专业现有总面积超过600平米的教学实验室,如新能源材料合成和工艺实验室、新能源器件测试实验室、锂离子电池实验室、燃料电池实验室、太阳能电池实验室、半导体照明实验室等。现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教学实验设备仪器500余台,总资产超过1600万元,包括原子力显微镜、光致发光光谱仪、电致发光光谱仪、吸收光谱仪、太阳能电池IPCE测试系统、太阳能电池IV测试系统、电化学工作站、锂电池测试仪、手套箱、磁控溅射、化学气相沉积系统等大型设备,为开展实践环节教学提供了充分保障。
本专业在材料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硕士研究生,在道路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材料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博士研究生。依托学院 “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长安大学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和“长安大学纳米材料研究中心”等重点研究平台,本专业致力于新能源和交通运输等产业的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在锂离子电池、半导体照明技术、太阳能电池和功能电介质材料与器件方面形成独特的学科特色。近年来,本专业师生已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其中一区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发表于《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和《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国际知名杂志;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具有代表性的纵向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1项;获发明专利10余项。
本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目前已与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光电科技公司、陕西有色集团光电科技公司、中交西安绿能有限公司和西安创联宏晟电子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联合建设了实习基地。同时,与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和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对接新能源汽车、储能介质与器件、路网新能源与节能设施、太阳能电池、半导体照明、电子技术等产业领域,从事设计、研发、生产、管理和经营等工作。一次就业率≥90%,累计就业率≥95%。就业单位以能源、电子等高新科技企业为主,例如三星半导体有限公司、默沙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TCL多媒体,格力电器,吉利汽车,康佳集团等。
本专业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新范式,紧跟我国交通产业向新能源汽车、交通路网新能源和节能技术升级的国家导向,未来将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本科专业为目标,采取有重点、分层次、滚动建设的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设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于2008年筹建并获教育部批准成立,2009年开始招生。本专业瞄准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结合我校在交通土建行业的优势和特色,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高分子材料基础,能够在高分子材料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系现有专任教师15人、校外教师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2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13人有博士后经历,12人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46-60岁1人,36-45岁10人,35岁以下5人。
本专业现有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实验室、高分子物理实验室、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与性能测试实验室、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室等,总面积1000余平米。实验室拥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重差热分析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凝胶渗透色谱仪、元素分析仪、表面张力/接触角测试仪、物理吸附仪、Zeta电位及粒径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双螺杆挤出机、多功能拉试验机、平板硫化仪等大型仪器设备,为教学、科研提供较为完善的实验设备和技术保障。
本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在道路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材料二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系依托学院“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长安大学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等科研平台,始终坚持与长安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相结合,围绕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防军工建设的重大需求,努力发展高分子材料在道路、建筑、汽车等特色领域的应用。近年来,本系师生科研成果丰硕,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6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额超过1200余万元。
本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目前已与西北橡胶塑料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陕西华特玻璃纤维材料集团有限公司、陕西延长石油西北橡胶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向阳航天材料有限公司与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联合建设了实习基地。本系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与德国德累斯顿莱布尼兹高分子研究所、美国奥本大学、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复旦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与院所在访问讲学、科研合作及研究生培养等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效提高了本系科研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本系本科毕业生出国深造、保送和考取研究生比例年均40%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交通、建筑、高分子、新能源等产业领域,从事研发和管理等工作。就业单位以国有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为主,例如三星半导体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
本专业坚持扎根西部、立足陕西、放眼世界、服务行业、办出特色的办学定位,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分子材料专门人才,努力造就“有理想、宽基础、重实践、善创新”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支撑长安大学交通事业更快发展、保障特色专业不断出彩的真正幕后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