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猴属

更新时间:2024-04-13 16:38

长尾猴属,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的一属。也是一类旧大陆猴,吻部突出,两颚粗壮;牙齿32枚,鼻孔朝前向下紧靠;手足均有5个指、趾,具扁平的指甲,均能直立;有可以储存食物的频囊,齿尖低;通常四肢基本等长且较长,四足行走;尾比体长但不能卷缠;不同种的长尾猴有着迥异的面容,这些面部特征具有多样化程度;大白皇长尾猴毛色黑有灰斑,鼻上有一浅黄色卵形斑点;长有鼻斑的种还有小白鼻长尾猴和红尾长尾猴,它们具有白色的心形鼻斑。

形态特征

长尾猴属是一类旧大陆猴。吻部突出,两颚粗壮,牙齿32枚,鼻孔朝前向下紧靠,手足均有5个指、趾,具扁平的指甲,均能直立。昼行性。有可以储存食物的颊囊,齿尖低,食性比较杂,通常四肢基本等长。

代表物种是狄安娜长尾猴,成年猴体重4-7千克,体高40-55厘米(不包括尾巴),尾巴直径3-4厘米,长50-75厘米。它们一般呈黑色或深灰色,喉咙呈白色,眉及胡须呈弯月形。因它们的眉似罗马神话狄安娜(Diana)的弓,故得此名。它们的臂下也是白色的,大腿上有一白斑纹。大腿的背及下背部都是呈栗色。除了眉、胡须及四肢上的一些遂毛外,其余的都很短及光滑。

齿式为:2/2,1/1, 2/2,2/3 =32 。

不同种的长尾猴有着迥异的面容,这些面部特征具有多样化程度。演化出这样丰富的面部特征其实是为了避免同属内的种间杂交。

栖息环境

这些灵长类动物栖息在原始森林和一些次生的热带雨林、半落叶林和林带地区。

生活习性

树栖,生活在森林的树冠顶层,是社会性动物,由5-50只猴子组成的家族群,也有单身的雄性猴子组成的小群。这些猴子面部表情复杂,会“坏笑”并互相抚慰。它们用呼叫和视觉线索相互通信,声音通信包括普通发声、报警进行联系。树栖按家族群中的社会等级支配位置,领地范围占约0.51平方公里。

日间活动及栖于树上的。很少会走到地上,在冠层任何位置也会觅食,晚上会走到更高的地方休息。它们特别的毛色可以提供多种视觉上的讯号,而且也可以发出多种的警告讯号,针对不同掠食者而有不同的叫声。主要吃果实及昆虫,也会吃花朵、嫩叶及无脊椎动物。

繁殖方式

全年可繁殖,是一夫多妻制的家族关系。雌性孕期5-6个月,每胎产1仔,幼猴需6个月的照顾。就算幼猴出生时的情况很好,母猴也会表现得很紧张,很少会让幼猴离开自己。幼猴很喜欢玩耍。幼猴3岁就达至性成熟。雌猴会留在母猴的群族,雄猴则会离开。长尾猴的寿命达20岁。

该属种类

种群现状

产于非洲,大多数都生活在森林里。由于栖息地的日益减少,大部分长尾猴属的动物已受到生存的威胁,甚至濒临灭绝。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相关研究

纽约大学的威廉·艾伦(William Allen)、詹姆斯·海厄姆(James Higham)和埃克塞特大学(Exeter University)的马丁·史蒂文斯(Martin Stevens),分析了22种长尾猴独特的面部特征。他们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研究结果,是证明视觉信号被用于阻碍种间杂交的绝佳证据之一。

“如果近亲物种的地理分布有所重叠,就会出现杂交的风险。”海厄姆说,“所以它们需要一种方式来确保自己别选错交配对象。”想要避免杂交,并保持各物种独立性的方法之一,是所谓的“特征替代”(character displacement)——同一地区内的物种演化出与另一物种差异更大的样貌,从而达到区分“自己人”和“异族”的目的。

在中非与西非的森林中,研究者对超过24种当地长尾猴的特征替代情况进行了研究。许多不同种的长尾猴会组成小团体,共同迁徙及搜寻食物。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导致后代体质偏弱的杂交行为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在野生长尾猴中,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长尾猴属内的各个种具有不同的面部特征,包括耳羽、眉间的斑块以及鼻头上的斑点等。20世纪80年代,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乔纳森·金登(Jonathan Kingdon)提出,长尾猴面部的多样性在视觉上增强了种间差异,以避免杂交的发生。然而,他的观点是基于肉眼的观测之上的,要量化所有长尾猴的面部特征是个令他本人都倍感艰难的事。艾伦、史蒂文斯和海厄姆使用了更加精密细致工具——面部识别算法来验证金登的假说。这些算法可以识别并量化多种不同的面部特征。

这项研究的独到之处在于它考察了大量物种的脸部特征,而脸部特征本身也是极其复杂的性状。为了研究这些性状,研究者们使用了“特征脸”(eigenface technique)技术。这种算法是最早的计算机面部识别算法之一。由于运用了这种技术,他们能够区分特定的面部特征,然后判断某个长尾猴种群是否和与之地域分布有所重叠的其他长尾猴种群有着相近的外貌。正如所预计的那样,研究者们发现,由于共享栖息地的不同种长尾猴间杂交风险最高,长尾猴种群的面部特征会演化得与同地区的其他种群越来越不同。

海厄姆和他的同事们表示,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长尾猴色彩缤纷的面部源自对能减少杂交的视觉信号的自然选择。异种间截然不同的面部特征使它们得以相互识别,并避免与共同栖息地中其他种类的长尾猴发生杂交。

如今,这个团队开始试着按时间回溯,调查长尾猴各个种群间不同的面部标记究竟是与现今与它们共享栖息地的种群关系比较密切,还是更依赖于它们最初演化时与它们共享栖息地的那个种群。“我们有绝佳的分子数据来提示每种长尾猴出现的时间。”海厄姆说,“我们可以追溯物种形成时哪些种群栖息在同一地区,也可以将那时的情况与如今各种群的地理分布进行比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