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会盟

更新时间:2023-09-01 15:27

长庆会盟,是指821年唐穆宗时期,与吐蕃会盟长安西郊,双方谈判基本成功,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双方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史称“长庆会盟”,亦称“甥舅和盟”。

事件背景

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唐穆宗李恒登基,吐蕃国主赞普赤祖德赞先后两次派使臣向唐皇帝表示祝贺。随后,吐蕃派人到长安请盟,唐穆宗表示同意。同年十月,唐蕃会盟长安西郊,双方谈判基本成功。吐蕃会盟专使为礼部尚书论讷罗。唐朝派丞相崔植王播杜元颖等17人与盟。822年(长庆二年、彝泰八年)五月,唐朝和盟专使、大理寺卿刘元鼎率领使团去吐蕃,与吐蕃以钵阐布·勃阑伽允丹为首的官员在逻些东郊会盟。会盟前,赤祖德赞接见并宴请刘元鼎等唐使。会盟由钵阐布升坛主盟,依惯例,与盟人员都要履行歃血的仪式,钵阐布因是僧人,不歃血,只饮郁金水为誓。会盟毕,吐蕃遣使随刘元鼎至长安,又派人到大夏川(今甘肃省大夏河)召集东道将领100多人宣读盟文,要求他们信守不渝。

823年(长庆三年、彝泰九年),唐朝和吐蕃分别在长安和逻些建碑,刻盟文及与盟人名于其上以纪其事(按,现只存唐蕃会盟碑一通,在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前。长安碑已不存)。双方在盟文中重申“和同为一家”的舅甥亲谊,决心今后“社稷叶同如一”,“各守本境,互不侵扰”,“烟尘不扬”,“乡土俱安”。还规定了唐蕃双方人员往来路线和供应办法等具体事项。

碑文内容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

大蕃神圣赞普可黎可足与大唐文武惠德皇帝,商量社稷如一统,立大和盟约。兹述结约始末及此盟约,勒石以垂永久。神圣赞普,鹘提悉勃野化现下界,来至人间,为大蕃国王。於雪山高耸之中央,大水奔流之源头,高国洁地,自天神而为人主,德泽流衍,建万世不拔之基业焉。王曾立善教善律,以王慈恩,内政咸理,又深谙兵事,外敌调伏,开疆拓土,强盛莫比。自此钵教护持之王在位以后,南若孟族、天竺,西若大食,北若突厥、湼牟(即咽面),莫不畏服,争相朝贡,俯首听命。东方有国曰唐,东极大海,日之所出,与南方泥婆罹等诸国义,教善德深,足以与吐蕃相匹敌。唐以李姓得国,当其立国之二十三年,王统方一传,神圣赞普弃宗弄赞与唐主太宗文武孝皇帝通聘和亲,於南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此后神对赞普弃隶缩赞与唐主(中宗)圣文显武皇帝重结旧好,景龙之岁,复迎娶金城公主,永崇甥舅之好矣。中间边将开衅,弃好寻雠,兵争不已,然当此忧危之际,吾人於欢好之念终未断绝,以彼此近邻而又素相亲厚也。重寻甥舅之盟,何日忘之?

父王赞帝弃猎松赞陛下,睿智天成,教兴政举,受王慈恩者,岂有内外之隔?遍及八方矣!四方万国皆来盟来享。况唐国谊属近亲,地接比邻,甥舅商量和协,欲社稷之如一统,与唐主神圣文武皇帝结大和盟约,旧恨消灭,更续新好。些后赞普甥一代,唐主舅又传三叶,嫌怨未生,欢好不绝,信使往还,频见书翰之通传,珍宝之馈遣,然未遑缔结大和盟约也。夫甥舅和协,扫彼旧怨,泯其嫌隙,喜兵革之不作,惟亲好之是岂,岂不盛欢!神圣赞普可黎可足,圣明睿哲,代天行化,恩施内外,威震四方。与唐主文武惠皇帝甥舅商量社稷如一统,结大和盟约於唐之京师西兴唐寺前,时大蕃彝泰七年,大唐长庆元年,即阴铁牛的(辛历)十月十日也。又盟於吐蕃逻些东哲堆园,时大蕃彝泰九年,大唐长庆三年,即阴水免年(癸卯)二月十四日事也。树碑之日,唐使太仆寺少卿杜载等参与告成之礼,同一盟文之碑亦树立唐之京师云。

主要影响

在现存唐蕃会盟碑的背面,还记述了唐蕃和盟关系的始末:对唐朝文成、金城公主先后嫁到吐蕃,唐蕃间长期和战不定的形势作了回顾;对极力主张与唐和盟的赤祖德赞作了充分的肯定。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吐蕃的经济、文化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唐蕃双方人民而言,会盟反映了他们想望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间,吐蕃与唐朝共会盟8次,此次会盟是第8次,即最后一次会盟。

历史意义

经济文化上,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和同为一家”,会盟反映了唐蕃人民想望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共同利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