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

更新时间:2024-09-13 10:25

长春中医药大学(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长中医,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应用研究型高校B类,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办学历史

1950年,长春市立中医进修学校成立。

1958年,在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基础上成立长春中医学院。

1962年,吉林省卫生干部学校并入学校。

1970年,学校并入了吉林医科大学。

1978年,从吉林医科大学中独立出来,恢复长春中医学院建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2000年,吉林省职工医科大学和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并入学校。

2002年,长春中医药大学净月校区一期工程胜利竣工,学校主体迁入净月校区。

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4年,吉林省人民政府确定该校为省属重点高校。

2006年,获教育部批准,长春中医学院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2年,学校获得了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

2018年10月,学校成为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2020年3月,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高校。

2023年11月24日,当选为东北“三省一区”中医药教育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单位;12月4日,长春中医药大学举行辅导员工作室揭牌仪式。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教学系19个,开设本科专业23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博士生导师184人,硕士生导师766人。学校有院士(双聘)1人,国医大师4人,白求恩奖章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中医药领军人物“岐黄学者”(含“青年岐黄学者”)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名中医4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7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学校现有ESI全球前1%学科1个(药理学与毒理学),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4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分教研室1个。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

截至2024年3月,学校主编规划教材74部,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1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2018-2019学年,学校学生立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120项,其中获国家级40项,省级80项。

学校荣誉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有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平台、国家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平台(北方)、国家现代中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以中医药方向为主导的各级各类科研平台155个,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93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项目、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重点科技项目62项;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512项;获得各级科研奖励131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励146项,其中国家级35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221.1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38.9万余册,电子图书82.2万余册;期刊(含过刊)2719种;馆藏古籍2700种,近3万余册。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刊栏设有高端视野、学术探讨、实验研究、经验传承、临床研究、西医进展、护理研究、文献研究及综述等。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同时位居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质量评比85种中国医学期刊榜第8名;2015年被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评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2016年和2018年被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评为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17年获首届吉林省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奖;2018年获评“中国最美期刊”称号。

吉林中医药》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设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理论研讨、经验传承、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方药纵横、针灸推拿、综述等栏目。2007年4月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的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2009年10月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评选的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12年10月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的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2008年—2014年连续四届被教育部科学技术司评选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2016年11月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8年11月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20年3月获吉林省政府新闻出版奖期刊精品奖;2008年—2019年连续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3月,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批准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与21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单位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学校校徽为圆形,中间为包含“天鹅”、“橄榄枝”、“盾牌”、“蛇杖”、“1958”在内的五边形图案,外周为中英文校名。

新校徽主色调由红、黄、蓝三原色构成,取纯正、高洁、辉煌之意。中间主体部分为五边形图案,取传统哲学天地圆融、五行生克制化的思想,寓意事业圆满和师生员工团结;由“吉林”的汉语拼音字头组成的“天鹅”图案,表示地域、省份;“橄榄枝”、“盾牌”表示平安祥和之意,昭示卫生事业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护佑健康、生命的使命;“蛇杖”为世界卫生组织标识中的元素,寓意卫生行业,表示学校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方向;“1958”为建校时间。

精神文化

“启古纳今、厚德精术”,凝结了学校长期办学实践成果,集中体现了现代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观、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和德育与智育的统一。是对学校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模式高度抽象和战略思考的概括。

“启古纳今”,体现了中医药事业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发展思路。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强调在系统、完整、充分地继承中医药传统基础上,实现更好地发展,同时又要广纳现代科学技术并根据中医药学自身规律,客观认识、研究、丰富、发展,与时俱进,积极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扩大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厚德精术”,体现了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的统一,体现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统一,强化思想道德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师德、医生的医德和学生的品德,达到相得益彰的思想境界。既要医德高尚,又要医术精湛,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校训铭文:

长白山麓 净月潭浦 分鏕并轨 博硕通途 肇锡嘉名 岐黄学府

治学立训 蕴玉出璞 砥砺名节 忠信敬笃 问道长沙 溯源灵素

博采众长 探骊得珠 四海浪潮 钟于一壶 五洲金石 熔为一炉

惠泽苍生 弘扬仁术 镌石勒名 耸峙黑土 寄意后昆 龙翔凤翥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长春中医药大学占地面积39.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14万平方米。学校有净月、红旗、东民主、博学4个校区。

净月校区

净月校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博硕街道博硕社区博硕路1035号。

红旗校区

红旗校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红旗街道富锦社区工农大路1478号。

东民主校区

东民主校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永昌街道杏花村社区东民主大街482号。

博学校区

博学校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博硕街道永安社区博学路2067号。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校园十六景

长春中医药大学建有岐黄壁魂、杏林春暖、医道溯源等校园十六景。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

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位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50平方米,展示面积3860平方米。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