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号驱逐舰

更新时间:2023-11-10 11:38

长春号驱逐舰(舷号:103,简称:长春舰,俄文原名:Решительный,英文:Reshitelnyi,译文:坚决),是中国海军隶下的一艘驱逐舰,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批驱逐舰之一。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950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尚无建造千吨级以上作战舰只能力,为了实现当时提出的“建设亚洲最强大海军,准备解放台湾”的目标,利用英国等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裁军,大批舰艇急于廉价抛售之际,通过香港购买48艘拆除武器的退役舰船(其中包括护卫舰、登陆舰及运输舰等)进行检修、改装,并与英国谈妥了以优惠价格和条件定造2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及10艘扫雷舰。

1950年5月,解放军海军在青岛成立训练大队,选调优秀人员培训作大中型水面舰。随后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联合国禁运,因此英国将造好的新舰或廉价转售或解体拆除。

建造沿革

1952年4月22日,时任中国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率团赴苏联莫斯科谈判购买驱逐舰、岸炮、水鱼雷及教练飞机等海军装备,但苏联拒绝出售驱逐舰,其他愿售装备也是以远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卖给中国。为此,毛泽东两次致电斯大林,阐述“中苏战略合作”的重要性,请求出售驱逐舰。

1952年9月及1953年初,时任中国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又先后两次率团赴苏商购驱逐舰。3月12日罗舜初电告周恩来和萧劲光,陈述苏联不但出售的都是“废铜烂铁”而且要价奇高。3月16日萧劲光回电:“废铜烂铁也要!”

1953年6月4日,李富春代表中方与苏联签约,即六四协定,以每艘相当于当时17吨黄金的高价购得4艘即将退役四艘苏联07型驱逐舰(北约称“愤怒级”,俄文ГОРДЫ класс,英文Gnevnyi class,是1930年代由意大利奥兰多公司设计并指导苏联建造的“7型”雷击舰,该型舰1935年开始建造,1938至1941年分别在波罗的海、黑海及远东建成29艘,后经改型命名”前哨级“”7-U工程“),引进后中国内部编号为6607型驱逐舰(北约代号:An shan class destroyer),并于1954年3月筹建驱逐舰部队。

服役历程

1954年10月13日,时任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参谋长波德洛夫少将率领“果敢”号和“神速”号开抵青岛交付,10月24日被重新命名为“鞍山号”、“抚顺号”(当时舷号101、102),中国组建成立解放军海军驱逐舰第1大队。

1955年6月28日,“坚决/勤奋”号和“凛冽”号开抵青岛交付,7月6日被重新命名为203“长春”和204“太原”号,加入北海舰队,同时任命高基隆为“长春”舰舰长、尹万卿为政委。中国当时的这四艘驱逐舰吨位大、战斗力强,是海军的核心支柱,被海军官兵誉为“四大金刚”,服役后,参加了多次重大军事行动。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苏联的海军已装备反舰导弹,有了导弹驱逐舰。1955年11月,中国军委曾颁布命令,将驱逐舰大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雷击舰第五十一大队”,及时进行了驱逐舰武备改装。

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现代海战的要求,对长春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把鱼雷发射管拆除,换装2座双联装反舰导弹,变身为导弹驱逐舰,海上作战能力显著增强。除演习以外,服役后还参加了若干次保卫国家领海的行动。

1974年,长春舰改舷号为103。

1990年8月,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海军装备的进步,长春舰退役,被山东省乳山市购去停泊于该市的银滩做为展示舰用。

技术特点

设计特点

长春号驱逐舰设计特点为短艏楼单烟囱双桅双桨双舵型,舰首甲板基本没有上扬角度,艏高艉低可缓减前甲板上浪,并方便后甲板布雷作业,为追求高航速采用斜艏柱窄身圆艉的线形,但实际使用中发现其并不适应北冰洋和太平洋的海况。本舰原为适应苏联寒带设计,舰内空间狭小通风不良,居住性和管损设施差。

舰型结构

长春号驱逐舰舰体设计中透出二战风格,包括其四门主炮,舰桥上巨大的主炮光学瞄准仪,修长的舰体,以及舰身前部的多排舷窗,特别是舷窗的最下一行,一直延伸到舰尾,说明舰员数量多,这是武器装备自动化程度低的原因造成的。长春舰上层建筑顶部平台较为宽大,后向无障碍物,在舰桥上的指挥人员,可以一直对后主炮甚至尾甲板形成通视,这非常有利于在炮击和鱼雷攻击过程中指挥舰艇机动。

长春舰炮尾实际上延伸出火炮侧面轮廓投影约半米远,因此几名装填手实际上在正面约60度范围外均是无防护的。当时这个级别的火炮驱逐舰,部分采用封闭式炮塔,部分采用敞开式炮塔。这型舰之所以采用敞开式炮塔,与减轻结构重量和方便布置4门主炮有关。此外,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因为当时苏联很大程度上是把驱逐舰作为万金油来使用,执行对陆攻击等任务时,火炮数量多、口径大,还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

武器系统

长春号驱逐舰装有有四门В-13-2С型130毫米50径倍主炮,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驱逐舰主炮,但因为其适应性比较好,也很快地被装备在内河炮舰、布雷舰和辅助舰艇上,还被当做海岸炮来使用。因为设计年代较早,加上弹重较大,故B-13型舰炮采用的是分装式弹药,而且没有采用金属药筒,直接用药包装药。药包式装药和分装式装填方式的好处是可以有效降低装填重量,减轻装填机械和装填手的负担,但也带来了射速较低的缺点。另外因为火炮本身比较笨重,为了降低炮尾的质量,采用了螺式炮闩。

长春舰还装有四门Б-11型双联37毫米63径倍副炮,射程:对海(最大)43.2cl (8千米) -(有效)19cl、对空6000米,弹丸重0.8千克,初速866m/s,射速2×160r/m。

长春舰舷侧最初设有两座3联533毫米反舰鱼雷发射装置,无备雷,6枚53-38型直航反舰鱼雷,最大射程4000m/44.5kt,最大航深14米,装药400千克;后改装为两座双联反舰导弹发射装置,无备弹,共4枚上游-1反舰导弹,最大射程40千米。

长春舰舰艉有两座БМБ-2型432毫米深弹发射装置,射程40、80、120米,弹重165千克,炸深10-330米,破坏半径20-25m,各备装填车及10枚ББ-1型深弹。2条投放轨,48枚КБ-3型锚雷或32枚ИТДМ型沉雷。

舰电系统

长春号驱逐舰安有“十字鸟”对空、海搜索雷达,“尖塔”主炮火控雷达,“海神”航海雷达,“滑雪杆”识别雷达。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1957年8月,中国举行了庆祝建军30年的第一次海上阅兵,长春舰作为当时海军吨位最大、战斗力最强的主力舰只之一参加。

1959年4月,“四大金刚”编队南下,赶赴舟山群岛,参加了以解放金门为假想背景的三军合成渡海登陆战役演习。

1959年5月的正式演习中,担负直接火力支援的鞍山号、长春号两舰发射130毫米炮弹197发,仅几分钟时间便一举摧毁了一米多厚的钢筋混凝土碉堡,获得在场的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的高度评价。

1962年2月29日,朝鲜5-226号渔船遇大风,与本国失去联系,长春舰奉命前往寻找,在苏门岛附近找到该船。

1962年4月12日,长春舰、鞍山舰和太原舰一起出航,前往监视从日本佐世堡出航,到中国领海执行电子侦察任务的美国海军“狄海文”号驱逐舰,这是中国海军首次驶出12海里领海线执行任务。

1962年4月13日,“狄海文”号驱逐舰进入中国青岛外海,长春舰、鞍山舰和太原舰奉命监视驱逐美舰。双方对峙两天后,美舰突然转向,试图侵入领海,长春舰立即发出战斗警报,进行了战斗测绘,炮口瞄准美舰,此时双方实力基本相当,美舰只能调头退入公海。经过8天8夜的对峙,美舰最终退出中国领海一线。

总体评价

长春号驱逐舰作为中国人民海军最初的“顶梁柱”,在人民海军早期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执行了很多重大任务。在当时的条件下,主要起到了培养驱护舰艇使用人材,积累同类舰艇使用经验的作用,鉴于当时中国尚缺乏驱逐舰独立生产能力,这4艘舰可以说是海军长远发展的家底儿,因此均没有参加过海战。

中国海军在一江山岛战役中,只能用吨位较小的护卫舰和临时改装的火力支援舰执行火力支援任务,而07型的主炮和火控装置比起此前的舰艇来说,有着质的提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