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万里图

更新时间:2024-07-02 15:59

《长江万里图》是现代画家张大千于1968年创作的绢本设色国画,现收藏于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

画作内容

在近20米的长卷中,作者选取了从“岷江索桥”到长江出海的一段,分十段分别绘出岷江、嘉陵江、宜昌、武汉、鄱阳湖、黄山、南京、镇江、吴淞口等十处江山胜景,可独立成图,又可贯连,在这幅长卷中,以四川省为起笔,开卷是都江堰的“岷江索桥”,而后,随长江滔滔而下,越三峡,过江陵,纳百川,最后投入大海的怀抱,一路上浩浩荡荡,山峦重叠,云雾显晦,翠色溟溟如海,一江横流,森森淼淼,只在靠山脚的江岸边,遥见几只帆船在浪涛中颠簸;沿岸桥梁村镇、山野人家,将万里长江尽收眼底。

创作背景

张大千60岁前后开始探索泼墨山水的画法,开始了“衰年变法”。其“泼墨法”是中国水墨画发展的结果。

张大千多年旅居海外,愈到晚年,思乡愈切。祖国的山山水水因此经常在他的画中出现,他就通过自己的画“卧游”祖国山河,聊解乡愁。《长江万里图》就是产生于这样的心情下。同时,正值同乡张群八十大寿,长江亦是他们十分熟悉的故景,张大千用以之庆贺其寿辰。

艺术鉴赏

主题

《长江万里图》再现祖国山河之壮美,歌颂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整幅画卷饱含着作者的浓厚爱国怀乡之情。

构图布局

开头一段采用纵深来回往覆的手法,咫尺千里,山势与河流蜿蜒交错;然后采用横势铺陈的手法,高山与平陆绵延交替,经武汉三镇,江面豁然开阔,又不时画出支流,山城水廓错落衔接,风帆处处,制造深远苍茫的空间。过了南京和金山,江面更形宽阔,山势渐渺;过上海、崇明后,则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了。

洋洋洒洒近二十米的长江胜景,在作者的笔下,时而明净,以线条为主,时而蓊郁,以湿墨叠彩晕染,粗放与精工,收放自如,技法上真正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画面予以一种水气湿润、青翠盎然的感觉,将那种浓郁幽深、郁郁苍苍的江南景致,表现得极为动人,同时也呈现了张大千个人深厚之人文情感。

全卷结构,诚如一场百人乐团大规模演出的交响曲,雄壮与细腻,快速与舒缓交互迭出,色彩变化,有缤纷浓郁,也有清雅飘逸。而且天光水色,阴阳明灭,气象万千,可以说是极宇宙之大观于眼底。

用墨设色

这幅作品中有多处水墨是在泼入纸上之后,被有意用笔刷引导成为山河之混沌状态,然而正是这种混沌状态才是张大千胸中山河的初象。正是这样的水墨自然形态在画面上随情绪流露而呈现出的景象,造化了这幅画面的意境。

该画中间部分以泼墨为主,极少的笔触已将长江奔腾的景象以及与天空的交辉创作在画面上,使画面产生浩荡的气势、万千层次的自然景象,正是体现了泼墨又一特征——笔简形具,得之自然。

在豪放中见工细,有的部分粗犷豪放大块用色用墨用线用笔都很放松,但有的局部则处理得相当精细,像长江拐弯处的礁石、岸边的村庄房屋、树木、江中过往的船只等等都刻画得相当精到。整个画卷长20米,在十几天的时间内,张大千先生把万里长江沿岸蜡综复杂的山川河流清清楚楚交待在画绢上,做到和谐统一,变化丰富,可见张大千先生有过人的才华技巧和深厚的功力。

名家点评

现代画家叶浅予:“处理这样宏大的布局,寄托深厚的思国之情,不是一般胸有丘壑的山水修炼所能胜任,必须具备气吞山河的胸襟和饱满的爱国热情,才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后世影响

《长江万里图》兼重笔调的雄浑与秀润,并以张大千泼写兼施的个人风格,将浓艳的青绿设色与工致的笔调融入文人山水的笔墨中,在文人画家和职业画家间的调和上表现了他最大的企图和努力,达于前人所未及之境地。该画绘成后,台北历史博物馆为其专场举办《张大千长江万里图特展》,并印行《张大千长江万里图》。展览当时,印制的几百幅图卷被抢购一空,盛况空前。之后,该作屡屡被出版印刷,不少画家将此作为学习范本,大大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影响可谓深远。

重要展览

1979年7月,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长江万里图》,6000多观众前拥后趋。

作者简介

张大千(1899—1983),四川内江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号大千、大千居士,以号行。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景星学社社员。1908年他母亲教其花鸟草虫白描。青年时随兄到日本京都攻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耽于佛学,剃度为僧,法号大千,后经还俗,以法号行。他擅长绘画,喜好画荷花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与齐白石有“南张北齐”之誉。

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栖身海外,其间居巴西17年,1976年移居台湾。张大千诗、书、画、篆刻俱精,尤其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