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瓣短柱茶

更新时间:2023-04-22 17:34

长瓣短柱茶(Camellia grijsii Hance)是山茶科,山茶属灌木或小乔木,嫩枝较纤细,有短柔毛。叶片革质,长圆形,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或略圆,上面干后橄榄绿色,有光泽,无毛,或中脉基部有短毛,下面同色,中脉有稀疏长毛,花顶生,白色,花梗极短;苞被片半圆形至近圆形,革质,无毛,花开后脱落;花瓣倒卵形,先端凹入,花药基部着生;子房有黄色长粗毛;蒴果球形,花期1-3月。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嫩枝较纤细,有短柔毛。叶革质,长圆形,长6-9厘米,宽2.5-3.7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或略圆,上面干后橄榄绿色,有光泽,无毛,或中脉基部有短毛,下面同色,中脉有稀疏长毛,侧脉6-7对,在上面略陷下,在下面突起,边缘有尖锐锯齿,齿刻相隔1.5-2毫米,叶柄长5-8毫米,有柔毛。

花顶生,白色,直径4-5厘米,花梗极短;苞被片9-10片,半圆形至近圆形,最外侧的长2-3毫米,最内侧的长8毫米,革质,无毛,花开后脱落;花瓣5-6片,倒卵形,长2-2.5厘米,宽1.2-2厘米,先端凹入,基部与雄蕊连生约2-5毫米;雄蕊长7-8毫米,基部连合或部分离生,无毛,花药基部着生;子房有黄色长粗毛;花柱长3-4毫米,无毛,先端3浅裂。蒴果球形,直径2-2.5厘米,1-3室,果皮厚1毫米。花期1-3月。

生长环境

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比较寒冷,年平均温16-19℃,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雨季多集中在5-8月。土壤为红壤或黄壤。在阳光较充足和肥沃、疏松的壤土上、生长良好,但也能耐较荫蔽和瘠薄地。在中国福建沙县和建宁一带,通常零散生长在以甜槠、青冈、苦槠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中或林缘。海拔150-500米。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福建、四川巫溪、江西黎川、湖北及广西北部。

繁殖方法

苗床选择与整地:选择地势开阔,光照充足,排水良好,养分含量好的圃地作苗床。土壤疏松、肥沃,土层厚在0.5米以上。苗床地头年前翻耕好,结合梨耙整地,深耕细整2次以上,再施底肥100千克/667平方米。在整好的地块上筑成高床,床高15厘米左右、宽1米,长根据地形而定,床间距离40厘米。

播种:当年11月中、下旬,小苗相继出土,等种子发芽出土一半以上时揭去覆盖物。实验结果表明,经赤霉素溶液处理的种子出土时间最早,出苗率也最高。

栽培技术

间苗:种子相继发芽出土后,及时揭草,并按间距10-15厘米的要求及时进行间苗,并及时喷施1%的波尔多液预防病害。

中耕除草:长瓣短柱茶的种子在生根和萌芽过程中要求有良好通气的土壤条件,故对幼苗进行中耕3次,12月1次,次年4月1次,8月1次,使土壤疏松通气,除草结合中耕同时进行,以减少土壤养分、水分的消耗,并有利于苗木对养分的吸收。

施肥及灌溉管理:长瓣短柱茶出苗后,1年施肥2次,分别在翌年的6月中旬和8月上旬,每次施肥尿素10千克/667平方米。霉雨季节注意排水防涝,干旱高温季节加强水分的管理,及时对圃地进行灌溉。

主要价值

长瓣短柱茶和短柱茶以及油茶组中的某些种类有一定亲缘关系,花又有微香,有一定的科研价值。种子是很好的油料,供食用和工业用油;花大,洁白,可作观赏植物。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中国植物红皮书》Ⅱ级。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物种现状:渐危种。长瓣短柱茶是中国罕见的特有种,星散地残存于中国福建广西江西湖北湖南等省区的个别分布点上,数量极少,天然繁殖力较弱,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分布区正日益缩小。

保护措施:建议产地政府大力向群众宣传,并采取有效措施,禁止砍伐破坏;请当地林场或有关部门进行采种育苗和扦插试验,并加以推广种植。福州、杭州、昆明等地有少量栽培

发现记录

2023年3月13日,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迎丰村发现连片珍稀濒危植物长瓣短柱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