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萼鸡眼草

更新时间:2023-04-23 01:19

长萼鸡眼草(Kummerowia stipulacea (Maxim.) Makino)是豆科,鸡眼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5厘米。茎平伏,多分枝,叶片为三出羽状复叶;托叶卵形,叶柄短;小叶纸质,倒卵形、宽倒卵形或倒卵状楔形,侧脉多而密。花常腋生;小苞片生于萼下,花梗有毛;花萼膜质,阔钟形,裂片宽卵形,有缘毛;花冠上部暗紫色,翼瓣狭披针形,荚果椭圆形或卵形,稍侧偏,7-8月开花,8-10月结果。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7-15厘米。茎平伏,上升或直立,多分枝,茎和枝上被疏生向上的白毛,有时仅节处有毛。叶为三出羽状复叶;托叶卵形,长3-8毫米,比叶柄长或有时近相等,边缘通常无毛;叶柄短;小叶纸质,倒卵形、宽倒卵形或倒卵状楔形,长5-18毫米,宽3-12毫米,先端微凹或近截形,基部楔形,全缘;下面中脉及边缘有毛,侧脉多而密。

花常1-2朵腋生;小苞片4,较萼筒稍短、稍长或近等长,生于萼下,其中1枚很小,生于花梗关节之下,常具1-3条脉;花梗有毛;花萼膜质,阔钟形,5裂,裂片宽卵形,有缘毛;花冠上部暗紫色,长5.5-7毫米,旗瓣椭圆形,先端微凹,下部渐狭成瓣柄,较龙骨瓣短,翼瓣狭披针形,与旗瓣近等长,龙骨瓣钝,上面有暗紫色斑点;雄蕊二体(9+1)。荚果椭圆形或卵形,稍侧偏,长约3毫米,常较萼长1.5-3倍。花期7-8月,果期8-10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包括台湾)、中南、西北等省区。日本、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生长在海拔100-1200米的路旁、草地、山坡、固定或半固定沙丘等处。

繁殖方法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前作为一年生谷类作物、根菜类作物均适于种植长萼鸡眼草。不宜连作。种长萼鸡眼草后,土地肥沃,富含氮素,利于种植其他作物。整地要精细,做到上松下实,以利出苗。播种期,中国南方在3月中、下旬,中国东北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中国西北在4月中旬。有的地方还可行早春顶凌播种或冬播(寄籽播种)。播前应晒种2-3天,以提高发芽率和提早出苗。据试验,当年的种子发芽率为70-90%,贮放2年的则降为60%,贮放3年以后的种子很少能发芽。因此,收藏的种子不能过久,否则影响发芽能力。长萼鸡眼草种子千粒重2.2克,每公斤有种子454-545粒。生产饲草的,播种量每亩为1千克,生产种子的应稍减,每亩为0.75千克,草地改良用宜加大播量,每亩1.5千克,与禾草混播,以每亩0.75-1.0千克为宜。一般宜条播,便于管理和收获。行距20-30厘米,密度不宜过大。草地改良用可行撒播、播种深度:湿润土壤1.5-2.0厘米,干燥土壤2-3厘米,播后应轻微镇压,以利出苗。

栽培技术

水肥:长萼鸡眼草对氮肥要求不高,分枝期最好追施磷肥,每审施过磷酸钙30-35千克,适当追施氮肥,有利于磷肥的吸收利用,提高产量。每亩追施尿素12-15千克。遇长时间降雨水涝,要及时开沟排水,防止水渍。

长萼鸡眼草自然繁殖能力强,自生苗密度大,有时囱落自生的幼苗密度比正常播种的还大2倍之多。因此,只要成行留苗,加强水肥管理,亦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混播:长萼鸡眼草为下繁牧草,可与多花黑麦草、牛尾草,苇状羊茅等上繁牧草间作混播,不仅可以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还能使禾草获得氮素营养,提高产量和品质。作旱作绿肥用,可与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套作。刈割为饲草用时,留茬高度宜为5-8厘米,过高会影响产草量,过低则影响再生能力。种子成熟后极易脱落,要及时收获,脱粒贮藏。

刈割:在中国北方,长萼鸡眼草亩产青草较鸡眼草高133.4-200千克,全年刈割1-2次,每亩产青草1000-1500千克。中国南方全年可刈割2次,亩产青草1200-1800千克。以初花期刈割为宜,此时饲草的蛋白质含量最高,青草产量也高。在放牧的情况下,可于长萼鸡眼草生长茂盛地先行放牧至5-6月,而后任其生长,再刈制干草。最后一次刈割宜在嫩果期,此时大量籽实可大大提高饲用价值,且总消化养分也是最高的。

主要价值

药用:全草药用,能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饲用:长萼鸡眼草茎枝柔软,叶密量多。分枝期茎占45%,其余为叶和芽,现蕾期叶比茎多34%。草香味浓郁,能值含量较高,所含营养物质丰富,乃为优等饲草。它的消化蛋白质含量比紫花苜蓿虽低,但含总能量却略高于紫花苜蓿。可直接刈割饲喂畜禽。喂猪,禽时以粉碎或打浆为好,喂马时应切碎,喂牛,羊可整株饲喂。也可青贮,或作发酵饲料,或晒制成青干草,青香味更浓,牲畜尤为喜食,只是容易霉变,也可将青干草粉碎成草粉,或制成颗粒饲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