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裂太行菊

更新时间:2021-12-12 20:51

长裂太行菊(学名:Opisthopappus longilobus Shih)是菊科太行菊属的植物,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老枝无叶,裸露。幼枝下部的叶二回或近二回羽状分裂;但大部茎叶主要是一回羽状全裂,侧裂片2-3对,镰刀形或宽线形或偏斜三角形,宽0.5-2.5毫米。全部叶光滑无毛,长2.5-3厘米,宽2-2.5厘米,有长0.5-1.5厘米的叶柄。总苞浅碟状,直径约1.5厘米,基部有苞叶。瘦果小,长1毫米,瘦果腹面顶端裸露,无芒片。花期8下旬至9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老枝无叶,裸露。幼枝下部的叶二回或近二回羽状分裂,一回裂片3裂,末回裂片偏斜三角形;但大部茎叶主要是一回羽状全裂,侧裂片2-3对,镰刀形或宽线形或偏斜三角形,宽0.5-2.5毫米。全部叶光滑无毛,长2.5-3厘米,宽2-2.5厘米,有长0.5-1.5厘米的叶柄

总苞浅碟状,直径约1.5厘米,基部有苞叶;总苞片4层,外层线状披针形,长5毫米,顶端圆形,膜质扩大,中内层椭圆形,长5-7毫米,边缘宽质。舌状花白色或淡红色,舌片线形,长1.5厘米,顶端2-3齿裂。两性管状花黄色,花冠长毫米。瘦果小,长1毫米,有3-5条翅状加厚的纵肋。冠毛芒片状,4-6个,分离或仅基部稍连合,不等大亦不等长,最长的长达1毫米,最短的长近0.1毫米。全部艺片集中在瘦果背面顶端,瘦果腹面顶端裸露,无芒片。花期8下旬至9月。

近种区别

太行菊(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 (Ling) Shih)与长裂太行菊形态特征相似,其区别是该种叶两面被贴伏短柔毛,植株茎叶多为二回羽状分裂。分布生境及用途同长裂太行菊,亦是珍稀植物。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河北(邢台、武安、磁县和涉县)和河南(林县石板岩、辉县马齿山)。生长于海拔1000米的山坡。长裂太行菊为太行山区的岩隙植物。生长于气候较干燥、风大、土壤瘠薄、阳光充足的陡岩峭壁上。以其密集的根系和粗壮的主根固结岩层石缝之中,反映出它是一种喜光、耐瘠的早生性植物。多在山峦叠嶂的主峰上沿岩缝生长,尤以人不可攀的垂直峭壁生长繁茂。无论是迎风面、阳光直射的干燥裸岩,只要有岩缝石隙,则可扎根生长。在缓坡地、阴坡处或林木遮荫处绝无分布,成为一种比较独特生境的稀有植物。长裂太行菊常常单独着生于石缝处。在岩缝众多之地常伴生有披针苔、达乌里胡枝子、茵陈蒿、牡蓠等草本及野皂芙、小叶鼠李等阳生性灌木。周围见有天然下种更新幼苗,多呈单株零散分布,极少成群生长。

繁殖方法

长裂太行菊在自然界主要依靠种子繁殖,迄今仍处于野生状态。亦可播种繁殖方法进行育苗。

主要价值

长裂太行菊花为中国太行山区的特有属,花大美丽,具有观赏价值。中国河南太行山区群众采花代菊花药用,有清肝明目的效用。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长裂大行菊被列为中国国家第二批珍稀危保护植物。

濒危原因:长裂太行菊只见于中国河南林县、辉县几个山峰,且零星散生,不能形成群落聚生。由于生境狭窄,种群生长局限在少数山体顶处,物种稀少,已处于渐危状态。但是该种植物牲畜不食,人为采摘较难,若不受然灾害的摧残,还没有绝灭的危险。

保护措施:宜在分布区内严禁游人摘花折茎,限制采花药用以利其天然下种更新。注意维持其自然生长的环境,就地采种撤播,人工促进其天然更新繁殖,增加个体数量,扩大其分布范围。城市园林及植物园可引种繁植,并逐步作观赏地被花卉。

发现案例

2014年9月24日,中国河北省涉县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河北省第16普查小组在野外普查时,首次在涉县合漳乡、偏城镇等地发现国家濒危野生中药材——长裂太行菊。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