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

更新时间:2024-08-09 08:04

闪电战又名闪击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种战术,创建者是德国名将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用机械化部队来快速切割敌军主力来达到预期效果。

基本介绍

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它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的通讯中心,把敌人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取得制空权,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

闪电战就是奇袭、快袭集中加在一起,将像闪电一样打击敌人。可以使敌人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的打击之下就会立即崩溃。

闪电战理论最初用于波兰。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地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陈旧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万人阵亡,21万人受伤,69.4万人被俘,而德军仅伤亡3万余人。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27天内征服了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闪击战确实曾辉煌一时,堪称战争史的一大经典。闪击战挟最新高技术兵器以最小的损失,突然、迅速地达成战争目的。研究“信息+闪击战”可能演变的“信息化闪击战”,利于我们在未来战争中防范新的闪击战,并在作战中寻找更多的制胜之机。

基本特点

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折叠”空间,“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争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先敌一步,可以得先机之利。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仅3个星期即在苏联境内推进纵深达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适时”;

(2)出人意料的主攻地点;

(3)欺骗活动;

(4)新的坦克“战术”。

德军闪击战应用军事科技的新的优势,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击,以及飞机的空中火力和纵深机降、伞降的高速配合,形成威力巨大的现代“撞城锤”。由于时空关系的改变创造的新的作战理论,产生了时人难以想象的作战效能。

以尽可能快的机动获得最大限度的冲击力

《孙子兵法》进攻战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兵贵神速。书中写道:“进而不可御者,速也。”并对快速产生的冲击力作了至美的比喻:“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根据战争力学理论,军队战斗力取决于兵力、机动力和冲击力,而机动力和冲击力的大小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冲击力也就越大。二战初的闪击战依靠装甲集团高速度、大纵深的突袭,产生的冲击力在军事史上堪称空前的。

将精神之力转化为战斗力

在闪击战理论中,精神对作战的胜利可谓是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从西方的克劳塞维茨到东方的毛泽东,许多杰出的军事家都十分关注作战突然性,指出突然和不意,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其二为震慑。美军在伊拉克战争的作战计划之一名为“震慑”行动,其实在闪击战的设计中,“震慑”正是阿道夫·希特勒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等追求的效果。

具体应用

航空部队

在当时,随着技术的进步,飞机的制造水平也不断提升,制空权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德国在战术应用上走在了世界前列,闪电战最先行动的就是德国航空部队,其使命就是空袭敌军机场,指挥部,军工厂等战略目标,将敌军空军消灭在机场,同时最大限度迟滞敌方援军到达前线,以及通过空中侦察为地面部队提供情报,在地面部队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援,如轰炸敌方装甲部队等,为地面部队扫平障碍。

伞兵

一战时代面对敌方坚固的要塞堡垒,往往会迟滞部队推进速度,关键城市的攻克也面临极为顽强的抵抗,敌军后撤时会毁坏交通设施以迟滞推进速度,而这时就轮到训练有素的德国伞兵出场了,在夺得制空后,德国会空投大量伞兵于敌方战线后方,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机动性和突然性快速部署到敌后方或者要点目标,精锐的德国伞兵使用轻武器就能快速攻克一系列巨型要塞堡垒,同时还能攻克战略要地,控制交通枢纽,切断敌方后路,进行破坏活动,起到打击敌军以及迟滞敌军支援关键地区的速度,为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甚至能在装甲部队无法及时到达时独立攻克大城市(如攻克奥斯陆)。

装甲部队

在二战中初期,德国的坦克相对于英法坦克弱小很多,多为轻型坦克,正面于英法对抗毫无取胜希望,因此德军采用将坦克集中起来,直接放弃步兵部队的拖累,在一点突击对方防线,化劣势为优势,而英法打坦克应用还停留在一战思维,将坦克部队分布于整个战线,使命也只是支援步兵作战,所以在法国战役时英法联军的重坦克会被德军的轻型坦克打的节节败退,德军装甲部队在集中优势力量以点击面能快速突破敌军战线,在突破战线后不会做任何停留,而是依靠其高速机动继续突进敌方腹地,目的是在敌军建立起新防线前突破它,同时在空军的支援下进行钳形攻势,在两点突破的装甲部队在某一点汇合,形成一个包围圈将这个地区的敌军全部抓住,然后继续不断利用装甲机动能力冲散分割敌军,又将包围圈分割成若干个小包围圈,在苏德战争前期德军应用该战术围歼了苏联数百万大军。

步兵部队

在前方装甲部队包围敌军后,被坦克冲散的敌军并没有被消灭和俘虏,这个时候速度迟缓的传统步兵部队就到达战场了,步兵师会一点点消灭被包围又失去后勤而绝望的敌军。

应对

为什么闪击战在二战初期产生了巨大威力,为什么二战中的闪击战又均以失败而告终,这是许多历史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

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顶点理论认为:“胜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顶点”。这个“顶点”,主要指的是作战强度和作战限度。由于顶点的存在,发起进攻的强者,到达顶点后,便会逐渐由强变弱,防御的弱者,若注意积聚力量的话,将可能逐渐由弱变强。闪击战尽管有突然性和高速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但毕竟这个冲击力有个极限,终究有个顶点。战争的最终胜负并不是单单取决于冲击力,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的要素。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闪电战的两大缺陷:第一,随着装甲机械化兵团的快速突击和推进,完成主要的穿插合围歼灭敌人的任务。这就不可避免的使得自己的补给线过长和兵力的分散。如果在形成合围之时,包围圈内有一支同样强大的装甲机械化兵团对你进行反突击作战,就会不可避免的突破其包围圈。在进攻法国的”曼施坦因“计划后期,英法联军曾经根据法国新任西线盟军总司令马克西姆·魏刚的指挥下发动的一次反突击作战,虽然结果是失败的,但是魏刚恰恰抓住了闪电战的一大缺陷。第二,就是如果对方拥有大的战略纵深,有足够的能力来吸收和消化你的闪电战的进攻动能,根据《战争论》的顶点理论,你的顶点会提前到达。这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的中后期,我们能够看到苏联的广袤领土对德国的闪电战还是有一个很好的吸收消化的效果的。

二战后,虽然再没有像二战那样大规模的闪击战发生,闪击战其实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处处可见其影子。特别是当现代战争插上信息技术翅膀后,突如其来的闪击战变得更加可怕。在计算机技术的武装下,空中力量的机动力、火力、防护力,已经远远超出二战时地面的装甲集团,体现出诸多的新优势:速度之快、机动能力之强,使地面防御力量几无还手之力;远程精确打击与火、力、快速机动能力的高度结合,达到了“动如雷震”、“斩首”、“震慑”的效能;空中力量在c4isr系统指挥、控制、侦察等系统作用下,能量发生空前跃升,形成超视距攻、防一体的作战系统,对战争命运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

需要警惕的是,现代战争中“战争顶点”已在高技术下变得难以利用,战争的“非接触式”、“非线式”、“非对称”,让弱小的一方“以劣胜优”的余地越来越小。为了防范闪击战的打击,唯有加速新军事变革,在军事思想上断不可输给对手,在编制体制、武器装备、教育训练等上,也励精图治,形成对手不敢轻举妄动的优势,使敌无机可乘。

当闪击战插上信息的翅膀后,需要我们给军事思维插上信息的翅膀,不仅仅是贴着“信息”标签的名词的变化,必须有全新、敏锐而不保守的哲学头脑,需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