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3 15:22
闭孔神经(L2~L4)自腰丛发出后从腰大肌内侧缘穿出,紧贴盆壁内面前行,与闭孔血管伴行穿闭膜管出盆腔,随后分为前、后两支,分别在短收肌的前、后方浅出至大腿内侧区。闭孔神经发出的肌支主要支配闭孔外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偶见发出分支至耻骨肌;其皮支主要分布于大腿内侧部皮肤此神经受损害时,其所支配区的运动和感觉发生障碍。
闭孔神经(L2~L4)自腰丛发出后从腰大肌外侧缘穿出,紧贴盆壁内面前行,与闭孔血管伴行穿闭膜管出盆腔,随后分为前、后两支,分别在短收肌的前、后方浅出至大腿内侧区。闭孔神经发出的肌支主要支配闭孔外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偶见发出分支至耻骨肌;其皮支主要分布于大腿内侧部皮肤。
除这些分支外,闭孔神经也有细小分支分布于髋关节和膝关节。副闭孔神经偶有出现,该神经支一般沿腰大肌内侧缘下行,在耻骨肌后方跨过耻骨上支后分布于耻骨肌和髋关节,并与闭孔神经之间有交通。
闭孔神经在股内侧区中间处由深至浅先入长收肌,然后进入股薄肌。当手术中选用股薄肌替代肛门外括约肌时,应注意保留此分支。
闭孔神经损伤,出现大腿内收力弱,两下肢交叉困难,大腿旋外无力等症状;感觉症状不显著。闭孔神经由L2~L4前支组成,在起始部呈椭圆形,在骨盆腔内呈扁平状,穿经闭膜管处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在耻骨支和长收肌之后,闭孔外肌和短收肌之前向下走行并发支支配之。后支在大收肌与短收肌之间,并发支支配之。另外,闭孔神经发出关节支支配髋关节、膝关节,所以临床上髋关节病变有时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或同时存在膝关节疼痛,这是神经扩散痛的一种类型,这在儿童更为常见,临床上应予以注意。脑瘫病人常有髋内收畸形,主要是内收肌痉挛所致。股骨头坏死病人常有内收肌痉挛,在耻骨支下方有深压痛,这可能是股骨头坏死时髋关节内炎症刺激闭孔神经髋关节支而引起的,有时病人也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如果行闭孔神经封闭或局部阻滞该神经可使症状缓解,按摩内收肌起点处也可使症状减轻。单纯内收肌痉挛或损伤少见,一般表现为内收肌压痛,外展髋关节时疼痛加重,局部按摩或局部麻醉阻滞可使症状缓解。
闭孔神经(L2~L4)自腰丛发出后从腰大肌外侧缘穿出,紧贴盆壁内面前行,与闭孔血管伴行穿闭膜管出盆腔,随后分为前、后两支,分别在短收肌的前、后方浅出至大腿内侧区。①前支:发出关节支至髋关节;另发肌支至闭孔外肌、长收肌和股薄肌,并常有分支至耻骨肌和短收肌。前支的终支是皮神经,行于长收肌与股薄肌之间,浅出后分布于大腿内侧下1/3的皮肤。②后支:穿过并支配闭孔外肌,继分支分布于大收肌的一部分和短收肌。神经继续下行至膝关节,此支常与隐神经有交通。
变异:有些闭孔神经的纤维,未进入盆部,而是伴随髂外血管,经过腹股沟韧带深面至耻骨肌,这些纤维组成副闭孔神经。在中国人的出现率约为2.9%。
1、闭孔神经阻滞:闭孔神经阻滞(obturatornerveblock)适用于髋及大腿内侧痛、膝部内侧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以及髋部痛的鉴别诊断。
操作方法:
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大腿稍外展。
穿刺方法;在耻骨结节外下方1.3~2.0cm处做标记,常规皮肤消毒,用7号8cm长针垂直皮肤进针,直达耻骨下支,进针深度为3.5~6.3cm,因患者体型而定。退针到皮下,调整进针方向,使针尖向上(头端)、向外,使针体与皮肤呈80°角,继续进针。重复这种做法,调整进针角度,直至感到针头滑入闭孔内,再进针1~1.5cm,注入消炎镇痛液或1%利多卡因,或0.375%布比卡因8~10ml(可含1:1000肾上腺素),边退针边注药。
注意事项:不宜进针过深,以免损伤膀胱等器官,注药前回抽,以免误入血管。
2、闭孔神经损伤:
闭孔神经起自腰2~4神经前支的前股,从腰肌内缘经真骨盆的外侧壁下行,经过髂内动脉和输尿管的外侧,穿闭膜管而至大腿内侧。此神经在闭膜管内分成前后两支。前支在闭孔外肌之上进入大腿,其前面是耻骨肌和长收肌,后面是短收肌。分支支配髋关节、股薄肌、长收肌和短收肌,以及大腿内下2/3的皮肤。后支穿过闭孔外肌上部,位于短收肌和大收肌之间,分支至闭孔外肌、大收肌,有时还至短收肌,并有一关节支至膝关节。
单独损伤较为少见,可因骨盆骨折、髋关节前脱位、闭孔疝、妊娠子宫压迫或难产而引起。闭孔神经损伤时,内收肌功能大部丧失,大腿内收或外旋障碍,患腿不能主动架在健腿之上,感觉障碍不明显。因对功能影响不大,一般不需特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