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平衡说

更新时间:2022-08-10 09:48

间断平衡说是埃尔德雷奇和古尔德于1972年提出的生态学名词。

概念释义

间断平衡说指的是,物种骤然出现后,又在长期内保持形状的相对稳定;进化是渐变与骤变交替出现的过程。其中,平衡指的是演化的渐变期;间断指的是演化的骤变期。

历史沿革

提出背景

从达尔文学说发表以后,有些古生物学家一直持不同意见。

1944年,Simpson发表了《演化削速度与方式》一书,提出定量进化的演化形式,认为一个处于不平衡中的小居群可以迅速地演化(即突变)为一个新生物类型(如以上级别),其机制可能是居群中的非适应性突变由于居群进入全新的适应带,而随机地固定下来造成新类别。

1950年,Schindewoif从化石记录缺乏中间类型出发,提出大突变的概念,认为演化中出现这洋的大遗传突变可以立即产生新类型,代表新科或目,甚至某一爬行动物卵的大突变可以产生最早的鸟类。他的突变观比较极端,受到很多批评。

1954年,Mayr首先提出了在父种地理分布边缘隔离的小居群中迅速形成新种的现象。他观察到现在一些岛屿上鸟类的小的边缘居群常形成独立的种。他认为具有成种潜力的隔离小居群有99%不能形成新种而绝灭,但1%的成功者将造成显著的性状分歧,是演化的主流。这一概念后被Grant在1063年定名为定量成种(陈世骧称为迅变形成)。由于选速成种,其过渡类型常找不到,因而在化石记录中未留下成利过程的踪迹。

1971年,Eldredg发现,三叶虫的眼的小眼面的行数由18减到15,后代的差异不足以被置于一个新属的程度。该发现被认为是间断平衡论的最初例证之一。

间断平衡说是在这些观点的影响下形成的。

发展历程

1972年,哈佛大学古尔德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埃尔德里奇最先提出间断平衡说。

1980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一次讨论生物进化问题的会议上,古尔德和埃尔德里奇对综合进化论提出了批评,并进一步论证了间断平衡说。

名词辨析

间断平衡说—达尔文进化论—综合进化论

区别:间断平衡说的核心内容是边缘成种、长期静态、短期快速演化;达尔文进化论的两大支柱是共同祖先和自然选择。综合进化论的理论是生物形态的进化是以有规律的渐进方式进行的。综合进化论对生物化石相对连续进化的不足或缺失,所作的解释是,这是由于化石记录不全的结果。间断平衡说认为生物化石记录的不连续性,正反映了进化本身的突发性和间断性。

理论局限

间断平衡主张受限于时间。化石在化石记录中是变化的,虽然它似乎发生在一个地质上短促的时期,但并不意味着该时期在生物学上是短促的。对于推测的来自于基因突变和重组的逐渐变化,时间仍可能是足够的。

外界评价

在分子遗传学的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对综合进化论形成挑战的新资料和新概念屡屡出现,进化论正处于面临大变革的动荡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间断平衡论倍受重视得以广泛流行。(日本遗传学家太田朋子 评)

间断平衡论只是从物种的外表形态变化看问题,因而其结论可能是一种循`环推理的结果。只从化右的特征上看,每出现一种形态变化,就可以鉴定一个新种,因而就使物种的形成和形态的变化必然地联系了起来。实际上,在可识别的变化间,可能有些物种形成事件还没有反映在化石的变化上,相反,某些有着明显差异的变化间,可能表明能够交配生育,因而不能被视为是有种的差别的种群。间断平衡论的某些原则可能被驳倒,而另一些则和修正后的综合论相统一。(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斯特宾斯、阿亚拉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