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钟

更新时间:2024-01-30 17:11

《闻钟》是唐代诗僧皎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绘了诗人听到钟声之后内心泛起的禅意,表达了诗人对钟声的喜欢,仿佛是钟声带来了令人心旷神怡的清风。全诗联想奇特,结构自然,意象组合巧妙,寥寥数句便勾勒出一幅静寂清幽且略带神秘色彩的画面,未写心境而心境全出。

作品原文

闻钟

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

声余1月树动,响尽霜天空。

永夜2一禅子3,泠然4心境中。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一座古老的宝刹建在清冷的高山之巅,悠远的钟声似乎扬起了一阵惬意的风。

余音缭绕得月宫里的树木都随之颤动,连霜色渐浓的天都在余音中更先虚空。

熬到夜尽更深的只有我一个参禅之人,一个人独自沉浸在清冷孤寂的心境中。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参禅之时,古寺寒山之上,远处钟声随风传来,这悠扬的钟声干扰了诗人参禅的宁静,其不绝的余音使得月树也为之动荡,一般人的心也会受其波动。但参禅的诗人不会受其影响,这偶尔传来之音响难扰宁静之境,余响尽后霜天更加空旷澄洁,诗人的心境也如霜天那样冷然宁静。于是诗人创作此诗来描绘这参禅臻于圣境的景观。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开篇的“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两句起伏悠扬,如好风阵阵律动远送,声律和内容达到和谐的统一。高山之巅,清寒古寺,悠远的钟声随风飘来,虽然微弱,但在万籁俱寂的深山月夜中,还是清晰可闻。这里,诗人以动写静,以动反衬静,给人一种神秘圣洁之感,使这钟声超越了世俗的一切嘈杂声响。“好风”二字表达了诗人对钟声的喜欢,仿佛是钟声带来了令其心旷神怡的清风。“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钟声过后,连月宫里的树梢似乎都在随之振动,余音回响在满天的霜色中,天宇显得更为空荡宁静。这是具体写钟声的悠远,其中宁静至极的静境即是坐禅禅子整夜里所沉浸的轻妙清静的心境。这时的月夜既不同于春夜的多情,也不像夏夜的妩媚,而是非常庄重和深沉而古朴的钟声融合在这凝重的霜天中,给人一种肃穆感,而不是单纯的安逸和舒适。两句中,上句末尾连用三个推进性的、动感的仄声字,用字有神,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钟声余音的声浪有规律地推动月光下的树叶轻轻摇动的力度和情景;下句末尾连用三个辽阔、平缓的平声字,似和风,似轻浪,似宽广平畅的河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广大霜空的辽阔无垠和钟声的音波如大海细浪般不息的律动,表现了钟声的杳远、飘逸。“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在钟声里,诗人若有所得,秋夜里悠远的钟声正契合他参禅时的心境,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由物境转到直接述写心境上,情景交融,点出了“泠然”的氛围和心境,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纯真执著的追求、一种澄澈宁静的禅者之心,在心与境、物与我的交汇融合之中创造出一种极其真切又极富空灵意味的禅境,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说的美的感悟。

全诗展示诗人心境,却不孤立地描述,也不直接抒写情感,而是首先着力去描绘景物,创造出一个与心境自然交融的物境,前四句用了古寺、寒山、松月、霜天这一组意象而以风中荡漾的钟声,把这一组静默的意象群联结成一个整体,以奇特的联想和巧妙的意象组合写钟声响起时的意境,寥寥数句便勾勒出一幅静寂清幽且略带神秘色彩的画面,而钟声是这组景物中最为活跃,最具意蕴,又最能沟通心灵的物象,它飘荡在天空中,飘荡在禅子的心灵之中,它不仅联结了中的物象,更是贯通物境与诗人心境的一条彩虹。末尾点出意境和心境的相合,结构自然,未写心境而心境全出。

名家点评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耳东:全诗结构自然,落笔飞扬,静中寓动,正体现了诗人自己所提倡的“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的诗旨。(《诗情禅趣:历代高僧诗选》)

作者简介

皎然(730年—799年),本姓谢,字清昼,曰“昼上人”,吴兴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与齐己贯休为唐代三大诗僧。出家为僧,法号皎然。初居杼山,与灵彻陆羽同居妙喜寺。颜真卿韦应物与之交往甚厚,相互酬唱。著作繁富,唐德宗敕写其文集藏于秘阁。有《皎然集》(即《杼山集》)十卷,另撰有诗论《诗式》。有题画诗五首,均有特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