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独立师

更新时间:2024-01-02 21:28

1934年9月底,中共闽东临时特委以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在福州、闽东作战时留下的200余名伤病员和闽东独立第2、第13团为基础,在宁德桃坑支提寺成立红军闽东独立师,冯品泰任师长,叶飞任政治委员,辖第1、第2、第3团,共1000余人。1935年春.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下,闽东独立师遭受严重损失。中共霞(浦)(福)鼎中心县委决定将在其所属地区活动的各路游击队合编为闽东独立师第4团。5月中旬,叶飞率特务队进入(福)鼎平(阳)地区,组建了闽东独立师第5团(年底改为鼎平独立团,拨归浙南挺进师)。同年夏,根据5月福寿边含溪会议“开辟新区,恢复老区”的决定,独立师下属团编成3个纵队,分别在宁德,罗源、古田,福安、福鼎、霞浦和福鼎、平阳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年底又组建了第4纵队。至1936年冬,独立师已发展到800余人,建立了福寿、霞(浦)(福)鼎、古屏宁、鼎平边等4块比较巩固的根据地。1937年春,闽东独立师改称中国人民红军闽东独立师。当年,该师有1300余人。1938年初编入新四军第3支队。

成立背景

早在1932年4月,中共中央就指示福州中心市委,要加强对连江、福安正在发展着的广大农民抗捐税斗争的领导。福州中心市委遂决定在连江、福安地区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使抗捐税斗争深入到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的阶段去。6月,为了尽快把闽东地区以“五抗” (抗租、抗债、抗捐、抗税、抗粮)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斗争,转变到以建立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创建苏维埃政权的政治斗争上,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亲临连江、福安,指导闽东工农武装斗争。在此前后,福州中心市委还先后派叶飞江平林文登、任铁峰、赖金彪曾志等到闽东,充实加强闽东党的领导,指导建立游击武装。

6月下旬,陶铸到了福安,首先把20余名因受迫害而不能回家的农会干部集中起来,组成一支精干武装,攻打地主民团,发动农民开展秋收和春荒斗争。9月14日晚,中共福安中心县委成功领导发动溪潭兰田暴动,有力打击了当地的反动地方民团。同时,在福安溪北洋马山村正式宣布成立闽东工农游击第一支队,支队长詹如柏,政委马立峰。闽东工农游击队的成立,初步完成了开展闽东闽中游击运动的任务,标志着闽东工农武装割据斗争进入新的阶段。

1933年11月,驻守闽东的国民党正规军外调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兼之福建事变发生,闽东反革命力量暂时削弱。为此,福建临时省委指示闽东各地党组织,要立即扩大工农群众的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迅速地扩大工农群众武装的组织,发动群众利用一切武器(枪刀)扩大自卫军、赤卫队和游击队的组织;立即扩大红军独立团,发动群众组织自卫军、游击队,自动加入红军独立团,配合群众的武装和群众的各种行动,打击和消灭敌人的进攻。

1934年4月,福州中心市委遭国民党破坏,闽东各地党组织与上级的联系中断。为统一领导闽东苏区的武装斗争,6月,福安中心县委和连江中心县委在福安柏柱洋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闽东临时特委。书记苏达,组织委员叶飞,宣传委员马立峰,其他委员还有詹如柏林孝吉阮英平、阮肖远等人。特委下辖福霞、安德、福寿、霞鼎、安福、宁德(临时)、连江等7个县委和福安城区特支,党员2200余名。此后,在闽东临时特委的统一领导下,地处闽东北以福安为中心的红色区域与地处闽中以连江为中心的红色区域逐渐连成一片,方圆1.1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创建了闽东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土地革命运动陷入低潮时的一个闪光点。

同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闽东,胜利攻克罗源县城,并在宁德赤溪会见了叶飞、叶秀蕃、范式人等闽东苏区领导人,向闽东临时特委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指示,介绍了中央苏区有关党、政、军等方面建设的经验。此时,鉴于形势的不断恶化和斗争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军事骨干、枪支弹药等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以及闽东苏维埃政府为先遣队征收的1500青年,因来不及交接只好留下等有利因素,闽东临时特委做出决定,调连江红军主力到福安,成立闽东独立师,以便集中力量打击敌人,保卫闽东苏区。

发展历程

1934年9月30日,在宁德支提山华藏寺,闽东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团、第十三独立团以及寿宁独立营,加上先遣队留下的一部分伤病员,正式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副师长赖金彪,政治部主任叶秀蕃,参谋长许庚弟。全师编为3个团、2个独立营,共1600余人。以福安独立团为第一团,编成5个连,700余人,长短枪400支,驳壳枪20支,轻机关枪1支,手提机关枪7支,冲锋枪1支;以连江独立团为第二团,编成4个连,300余人,长短枪200支,手提机关枪2支,驳壳枪6支;以寿宁独立营为第三团,编成4个连,400余人,长短枪200支,驳壳枪30支,手提机关枪5支,冲锋枪1支。独立第一营编成2个连,100余人,长短枪800余支;独立第二营编成2个连,1000余人,长短枪60余支。闽东独立师的建立,使闽东苏区有了一支特委直接领导的主力红军队伍,连同各县独立营、警卫连、赤卫队、红带会等,闽东地区有了2000余人枪的武装队伍,自此翻开革命光荣胜利的一页。

闽东独立师成立后,在短短的半个月中就初试刀锋,冲破敌人主力,消灭数处民团,收缴了反动武器200余支,开辟了宁罗方面的新苏区,掀起古屏方面革命的到来,成为秋收斗争中一支不可战胜的主力军,在保卫、巩固和扩大闽东苏区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0月19日,独立师在福安彭家山一带伏击国民党新十师1个连,取得击毙、击伤敌人近100人的胜利;300日,又在闽东工农游击第十一支队配合下,里应外合,占领周墩地区(今周宁县城),使得福安“穆阳豪绅地主异常恐慌,磕溪敌人撤退穆阳去,溪北敌人大动摇了”。各县革命武装在闽东独立师发出的保卫苏区、 “为土地为苏维埃”的号令下,也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积极到敌人侧后方活动,破坏交通,消灭敌人爪牙,迷惑、麻醉、疲惫、牵制敌人,使敌处于被动的地位。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之后,国民党于同年底调集闽浙两省正规军和地方反动武装共达10余万的兵力,向闽东苏区发动了残酷的“清剿”。闽东苏区党政机关所在地福安柏柱洋遭受国民党军围攻,福安苏区大部分被敌占领。1935年1月13日,闽东临时特委在福安洋面山上召开紧急会议,果断作出决定,转变斗争方式,变苏区为游击区,突破包围,转入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1935年10月5日,闽东红军与红军挺进师(其前身即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寿宁县郑家坑村会师,双方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从此,两支红军携手配合,开始了创建闽浙边游击根据地的战斗。11月16日,闽东红军与闽北红军独立师在屏南县柯坑会师。1936年4月在政和县洞宫山仰头村召开闽东、闽北两游击区领导人联席会议,就成立中共闽赣省委统一闽北、闽东两块游击根据地领导问题达成一致。从此,两地红军协同作战,开始了创建闽东北游击根据地的斗争。

1936年冬,全国抗战的热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中共闽东特委和闽东红军独立师通过报纸等一些渠道,获知了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他们意识到自己将肩负新的历史使命。根据新的斗争形势,中共闽东特委将总的策略从“逼蒋抗日”改为“联蒋抗日”,提出“停止内战,枪口对外,一致抗日”的方针。

1937年10月,根据中共闽东特委的“集结令”,闽东红军独立师各纵队指战员和各地游击队陆续汇集宁德桃花溪。部队完成集结后,接受了国民党军的点编。12月中旬初,闽东红军移师宁德石堂整训。一边开展军事训练和政治时事教育,一边等待上级指令。

1938年1月,闽东红军独立师分批开往屏南县棠口、双溪整编。此时,叶飞到南昌新四军军部接受任务后与新四军组织部长李子芳一道返回闽东,在棠口正式宣布将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叶飞任团长,阮英平任副团长。2月14日,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1300余名指战员,告别闽东父老乡亲,告别这片曾流淌着他们以及无数战友鲜血的土地,由屏南出发,经政和、松溪进入浙江,直奔皖南,开赴抗日前线。

社会纪念

2021年4月27日,宁德市委常委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暨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陈列馆开馆仪式在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桃花溪村举行。该馆占地面积约2294.96平方米,展陈面积约1300平方米,陈列内容分为《革命星火、燎原闽东》《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三年游击、红旗不倒》《共赴国难、集结改编》《红色基因、渊源流长》等五个部分,以照片、文字、雕塑、油画、场景、多媒体及实物等进行展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