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2 13:20
闽中善诗者,称十才子,鸿为之冠。十才子者,闽郑定,侯官王褒、唐泰,长乐高棅、王恭、陈亮,永福王偁及鸿弟子周玄、黄玄,时人目为二玄者也。
——《明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林鸿
(约1368年前后~?年),字子羽,福清县人,15岁能论文。洪武初,以人才荐至京,召试,赋《龙池春晓》、《孤雁》2诗,为太祖所称许,授将乐县儒学训导,官至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40岁,就辞官归里,致力于诗。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弟子相唱和。著名的有郑定、王褒、唐泰、高棅、王恭、陈亮、王偁、周玄、黄玄等9人,以林鸿为首,时称“闽中十才子”。林鸿主张诗学盛唐,诗之“神秀声律,粲然在备”,“骨气”与“菁华”并足,“春华”与“秋实”相兼,成为闽派诗论的纲目。其诗声调圆稳,格律整齐,一洗元代诗人纤弱之习,称为“闽派”。著有《鸣盛集》4卷、《鸣盛词》1卷。其妻朱氏,亦能诗,早卒。
(1383年前后),字孟宣,号澹斋,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善击剑,曾从陈友定。友定败,逃亡交、广间,后回,居长乐。他工古篆、隶书。洪武中举明轻,授延平府训导,又征为齐王府纪善。永乐中,迁国子助教。著有《澹斋集》。
(?~1416年),字中美,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林鸿侄婿。明洪武时中乡荐,历瑞州、长沙学官,迁永丰知县。永乐间,召入与修《太祖实录》,升翰林修撰,为《永乐大典》副总裁,擢汉王府纪善。工诗文,著有《养静斋集》、《王翰林诗》。
(约1410年前后),字亨仲,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进士。永乐中,历官陕西按察司副使。工诗,著有《善鸣集》10卷、《唐观察诗》。
(1350~1423年),字彦恢,号漫士,仕名廷礼,长乐县人。博学能诗,善书画,世称“三绝”。明永乐初,以布衣召为翰林院待诏,迁翰林院典籍。论诗主唐音。著有《啸台集》20卷、《木天清气集》14卷传世。其所选《唐诗品汇》、《唐诗正声》,首次分类诗体,注意诗歌风格,可作为学诗入门。
(约1350年~?年),字安中,自号皆山樵者,长乐县人。明洪武间隐居七岩山。永乐四年(1406年),以儒荐为翰林待诏3年,60岁参与修《永乐大典》,书成,授翰林院典籍,弃官返里。为诗援笔千言。著有《白云樵唱集》4卷、《草泽狂歌》5卷及《凤台清啸》等。
(约1375年前后),字景明,号拙修翁,长乐县人。元末儒生,入明,家居建沧州储玉楼,郡县累征不仕,作《读陈搏传》以见志。与福州耆彦结“九老会”,唱和为乐。著有《储玉斋集》6集、《沧州集》3卷。
(1370~1415年),字孟扬,又字密斋,永福县(今永泰县)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举人。永乐初,荐授翰林院检讨,进讲经筵,充《永乐大典》副总裁,最为总裁解缙所推重。为人英迈爽发,学博才雄,工诗、善书。其诗质朴清新,不落窠臼,行草类苏轼。永乐八年(1410年),因解缙被诬案,受株连下狱死。著有《虚舟集》5卷。
(约1398年前后),字又玄,一字微之,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林鸿弟子。曾挟书千卷,在长乐高棅家读书,10年后以尽记所读,弃书离去。明永乐间,以文学征,授礼部员外郎(一作祠部尚书郎)。著有《宜秋集》8卷及《周祠部诗》。
(约1398年前后),字玄之,将乐县人。初从林鸿学,后林鸿弃官归,乃移居侯官县,从之深造,深得林鸿器重。后以岁贡生授泉州训导。著有《鸣秋集》、《黄博士诗》。
附王偁诗一首:
《重登岳阳楼望君山》
南湖烟水接天流,天际青螺掌上浮;
欲吊湘君何处是?不堪重倚岳阳楼。
附王恭诗一首:
《冶城歌》:
七闽山水多奇胜,秦汉封疆古来盛。
无诸建国何英雄,赤土分茅于此中。
此诗追忆福州建城历史。无诸为越王勾践后裔,越国亡后,无诸迁徙闽地,在福州北郊新店修筑小土城,自立为闽越王。秦统一六国后,无诸降为君长。楚汉相争,无诸出兵辅佐汉王有功,汉高祖得天下后,复立他为闽越王,在福州筑城建都,号“冶城”,这是福州建城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