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更新时间:2024-08-28 15:46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福建省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中原文化、本土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是南宋皇室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后,把皇家宫殿建筑技艺带入民间,融合了泉州的地理、气候、文化习俗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是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

历史渊源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中原文化和闽南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与泉州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文化习俗等相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传播于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及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区。

闽南民居最为独特的建筑俗称“皇宫起”,惠安民居营造技艺即通过“皇宫起”宫殿式大厝的建造表现得最为典型。“皇宫起”源起于唐五代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闽王王审知(862—925)的嫔妃黄厥系惠安人,因得闽王宠爱而被特许按宫殿规制和外形在家乡大兴土木。后来,“皇宫起”宫殿式民居大厝由此成为当地民居争相仿效的样式,并逐渐流传四方。南宋皇室南外宗正司迁入泉州后,把中原宫殿建筑技艺带入民间,使宫殿式“皇宫起”的民居建筑进一步发展。这种宫殿式大厝有单护厝、双护厝、四护厝等类型和三开间、五开间等样式,为横向扩展布局,纵深二落、三落、五落不等。“皇宫起”以庭院为组织单元,而以走廊、过水贯穿全宅,建筑中较多运用砖瓦,以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以穿斗木构架做承重结构,采用硬山式屋顶和弯曲起翘的燕尾脊式屋脊。

南安市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是明清时期闽南民居宫殿式大厝的典型代表,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群为菲律宾华侨蔡浅所建,从清代咸丰五年(1855)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陆续建成,前后历时52年,占地1.6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400间。它坐北朝南,每座民居均为二进或三进,有护厝或东西厢房,主体建筑为硬山及卷棚式屋顶,上铺红瓦及筒瓦,燕尾形屋脊,穿斗式木构架,雕梁画栋。门前墙砖石浮雕,窗棂雕花刻鸟,装饰华丽。各大厝既是独立门户,又以花岗岩石条铺筑成的石路彼此连接在一起,这些石路可作行路,又可用为晒谷场及休息纳凉之地。整个建筑群规整通透,布局精妙,反映着明清时期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特点。

坐落在泉州市鲤城区的清末著名华侨杨阿苗的住宅也是“皇宫起”宫殿式民居建筑,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年(1894),历时18年,至宣统三年(1911)完工。杨阿苗民居总面积1349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东西两侧前为三开间,后为对称护厝单列,进深三落。整座民居前铺大石埕,石埕外围为砖砌围墙,东西两侧各有大门直通门外。这座民居共有五个庭院,俗“五梅开天井”;又在东侧花厅前加造一个卷棚式方亭,亭内设有木栏。房屋内外的墙上、檐下、壁间、柱头和门窗都装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灰雕和石雕等,其中以青石雕最为精美。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改造及房地产建筑业兴起,很多闽南传统民居被拆迁或损毁。同时,现代建筑工艺迅猛发展,传统建筑市场萎缩,一些名师名匠及其传人或去世或改行,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面临消亡的危险,急需有关方面抢救保护。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惠安县文化馆、南安市博物馆、泉州市鲤城区文化馆、厦门市湖里区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习中心获得“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泉州市鲤城区文化馆、惠安县文化馆、南安市博物馆、厦门市湖里区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习中心评估合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